什麼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區塊鏈是怎麼實現去中心化的?

袁文澤博客 發佈 2024-03-27T00:57:43.161727+00:00

圖1 三類網絡拓撲結構所謂「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最早是用來刻畫網絡拓撲結構的術語。1964年,美國蘭德公司發布了一份關於分布式通信的報告,提出了三種網絡結構(如圖1)。


所謂「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最早是用來刻畫網絡拓撲結構的術語。1964年,美國蘭德公司發布了一份關於分布式通信的報告,提出了三種網絡結構(如圖1)。其中,

(a)類結構被稱為「中心化星型網絡」,

(b)類結構被稱為「去中心化網絡」,

(c)類結構則被稱為「分布式網絡」。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由此得名。不過,在後來的文獻中,圖1中的(b)(c)兩類結構通常都被稱為「去中心化」的,並且(c)類網絡通常被認為是更為典型的去中心化結構。需要指出的是,在網絡科學中,網絡拓撲結構通常是和權力聯繫在一起的。中心化意味著網絡的權力集中於單一的中心節點,而去中心化則意味著網絡的權力分散在多個節點。

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個集中所有資源和數據的地方,是所有路徑的交錯點。中心的意義在於控制。尤其是在工業時代,人們將生產和工作都集中在一起,從而達到完全控制的目的。然而,中心化也有致命的弱點。在這樣的系統中,所有的信息和決策都需要經過中心節點。各個節點的信息必須經過層層上報,集中到中心,經過中心處理之後,再返回到各個節點。在信息的上報過程,很可能會產生扭曲,中心節點利用這種扭曲的信息,很難作出正確的決定。即使信息沒有扭曲,中心節點作出的決定也是非常正確的,但它的指令經過重重層級傳回到各個節點後,也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扭曲。與此同時,中心化系統非常脆弱。一旦中心節點被攻破,整個網絡系統就會陷入癱瘓。此外,中心化還會造成信息的過度集中,因而也增大了信息泄露等各種風險。

為了防止中心化的種種問題,袁文澤博客www.yuanwze.cn人們一直在探索去中心化的方案。在這些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網際網路。最初,網際網路是出於軍事用途而設計的。為了預防戰時指揮中樞遭到破壞的威脅,網際網路採用了去中心化的結構。在網際網路技術「軍轉民」之後,這個特性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希望。不少人認為,藉助網際網路,所有人之間都可以進行點對點的交流,從而可以很好地實現去中心化,進而規避中心化所導致的種種問題。

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想法完全是一廂情願。在現實中,網際網路將太多的人聯結了起來,這固然讓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成為了可能,但是如何在網絡之中找到自己需要交互的人卻成了問題,這需要巨大的搜尋和匹配成本。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網際網路平台應運而生。從最為一般的定義上講,平台就是為人們提供交易、撮合服務的場所、機構或個人。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平台不是現在才有的,但在傳統條件下,受制於地理條件、交易成本等因素,平台模式一直不太重要。而網際網路技術正好讓平台的發展突破了以上限制,因而一批平台得以迅速崛起。平台的興起,一方面大幅提升了匹配效率,讓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變得更為便利了,但另一方面,也讓原本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重新歸於中心化,而一些大型平台就成為了整個網際網路的中心。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讓人們重新看到了去中心化的希望。人們之所以對區塊鏈抱有這樣的希望,主要還是由於區塊鏈本身的技術結構決定的:一方面,區塊鏈採用的是P2P網絡。從拓撲結構上看,其網絡結構就是去中心化的(更確切地說是分布式的),任何節點之間都可以實現互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區塊鏈通過時間戳、智能合約等技術有效地解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信任成本。在傳統的交互中,信任成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交易成本。而在網際網路上,人們之所以需要平台,很大原因就是信任問題難以解決,需要平台這個第三方來提供擔保。而區塊鏈則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去信任化」,從而讓人們可以拋開中介,直接進行交互。這樣一來,就讓「去中心化」變得更加可行了。

正是基於以上技術條件,人們才認為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將有效地推進「去中心化」的進程。

當然,區塊鏈本身只是一種技術,它本身只能帶來去中心化的可能,而不一定會帶來去中心化的現實。更為重要的是,區塊鏈能實現的,其實只是一種交互方式的去中心化,對於交互背後的權力去中心化,則無能為力。事實上,現在世界上的幾大區塊鏈項目都出現了算力的高度集中,一小部分用戶可以通過巨大的算力掌握對區塊鏈的絕對控制權。從這個意義上講,區塊鏈要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可能還任重而道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人們十分嚮往去中心化,但其實中心化本身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很多時候可以帶來更高的效率。因此,我們絕不能一味迷信去中心化,而是應該用好包括區塊鏈在內的新技術,實現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有機統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