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老總郭台銘,解僱32萬大陸員工,海外投入670億向印度轉移

蓉蓉敘說歷史 發佈 2024-03-27T11:42:57.850858+00:00

說到郭台銘,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對於富士康,大家一定有所耳聞。近期,與富士康有關的一條新聞衝上熱搜,引發廣大網友熱烈討論。內容是富士康的創始人郭台銘,解僱了在大陸為他工作的32萬員工,並將公司的670億投資轉向海外,投給了我國的鄰國印度。郭台銘解僱大陸員工意欲何為?

說到郭台銘,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對於富士康,大家一定有所耳聞。

近期,與富士康有關的一條新聞衝上熱搜,引發廣大網友熱烈討論。

內容是富士康的創始人郭台銘,解僱了在大陸為他工作的32萬員工,並將公司的670億投資轉向海外,投給了我國的鄰國印度。

郭台銘解僱大陸員工意欲何為?向海外投資又意味著什麼呢?故事還要從郭台銘的創業史說起。

「悶聲發大財」的台灣商人

郭台銘出生在1950年,是台灣人。他和普通人一樣,一路求學,參加工作,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剛參加工作後不久,郭台銘就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當時是1975年,台灣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在國際形勢巨變的影響之下,台灣的商業氣氛非常濃厚,創業在當時是一種潮流,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事。

在郭台銘的朋友中,有一個外國商人。這位外商需要訂購一批用在黑白電視機上的塑料旋鈕,但沒有公司可以生產,十分頭痛。郭台銘聽說此事,從中看到了商機。

說干就干,郭台銘一口答應了朋友的訂單。他向母親借來了10萬塊錢,又說服了幾個朋友合夥,湊齊了創業資金,開始第一次創業。

建好工廠之後,要出資購買設備,但郭台銘的朋友們卻不幹了。原本的創業計劃是每人出10萬塊錢,但在當年爆發的「石油危機」,動搖了朋友們創業的信心,他們紛紛撤資退出。

沒有了資金來源,設備購買不起,訂單無法完成。整個工廠就像是一具沒有活血的殭屍,郭台銘進退兩難。這時,郭台銘遇到了命運中的貴人,那就是他的妻子和岳父岳母。

郭台銘出身貧苦,家裡沒什麼錢,向母親借的10萬已經是全部的存款了。但郭台銘的岳父岳母相信,自己的女婿是一隻潛力股,在他的身上投下巨款。

他們用70萬新台幣讓郭台銘的工廠起死回生,而郭台銘也因此完成訂單,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靠著做塑料旋鈕的這一筆訂單,郭台銘發家致富,嘗到了創業的甜頭。但完成了這筆訂單後,工廠又該往哪裡發展呢?他想的是再成立一個模具廠。

不得不說,郭台銘是有一些商業頭腦的。因為當時的台灣模具行業,絲毫沒有正規的章法,製造模具全靠師傅的經驗,無法保證質量,而且要學技術先拜師,外人不教。

郭台銘開模具廠,將這些師傅都請到自己工廠。但要他們公開經驗和技術,就無異於砸了他們的飯碗,後來這些師傅們都罷工了。郭台銘也並不低頭,既然師傅不把技術公開,那就自己干。

憑藉著這股蠻力,郭台銘獲得了命運給他的禮物。1982年,郭台銘的模具廠成為了當時小有名氣的小企業,他的企業賣點是「規模、低價」,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也是這一年,郭台銘將自己的企業改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此時,郭台銘只在台灣的一定範圍內有影響力,只能說是一個悶聲賺大錢的台灣商人。可能他自己都沒有想過,他未來將成為一個龐大商業帝國的統御者。

統御百萬員工的「代工之王」

1982年,郭台銘為了獲得更多的海外訂單,經常去美國出差。但是他的英語並不流利,於是他僱傭了一個美國人做自己的營銷經理,幫自己跑業務。

為了方便商業來往,郭台銘在經理的提議下,在美國註冊了一個新公司,取名為富士康。這就是後來郭台銘的商業帝國。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郭台銘已經年過50了,他在創業這條路上依然充滿了幹勁,而且顯得非常精明。

在美國跑業務的時候,機票費用太貴,郭台銘經常自己開車趕路,晚上住最便宜的旅館。但郭台銘對自己小氣,對他的公司可十分大氣。

1985年,一些外國投資者開始進入中國大陸。郭台銘也將目光轉向了大陸,他一個人來到了深圳,當時這裡是改革發展的橋頭堡。

剛下車,郭台銘就看中了眼前的一塊地,他大手一揮,把這片地全買了了下來。這就是後來的深圳龍華科技園。

此後,郭台銘的富士康公司發展速度就如同坐了火箭一般高速擴張,他的產業版圖以中國大陸為中心,逐漸開始向世界各國延伸。

在珠三角地區,富士康公司有深圳、佛山、中山、東莞等科技園,每年給深圳稅收帶來的貢獻超過了百億元。不僅如此,在中國的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中西部地區都有富士康的產業園。

改革發展是富士康公司發展的第一場東風,當助力其扶搖直上的另一風潮是比爾蓋茨的蘋果公司。

當時,郭台銘利用自己在模具研製中積累的技術力量打入個人電腦,也就是iPhone的市場,專門負責製作電腦連接器。這是個人電腦中的一個極小的配件,但卻是構成一個完整系統所必需的基礎元件。

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富士康成為了蘋果公司在中國的代工廠,郭台銘也開始了自己商業帝國的擴張。在他的帶領之下,富士康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40多年間,富士康集團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郭台銘的公司橫跨亞、美。歐等幾大洲,全球有上百萬工人為富士康工作。郭台銘成為了這百萬員工的統御者,成為了「代工之王」。

這世上不乏創業者,尤其在改革年代,但成功者只是少數。郭台銘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商業頭腦,更離不開他的經營之道。

郭台銘的經營之道

要想成就一番宏圖偉業,就必須有過人的品質。身為商人的郭台銘,首先具備的就是長遠的發展眼光,從他決定進入中國大陸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

1986年,他所選擇的那塊地,野草叢生,周圍一片荒蕪。他卻能在這片黃土上看出未來,並說:「看得見的土地全要了」。

郭台銘在當時是瘋狂的,但這種瘋狂是因為他看懂了中國未來的發展軌跡,並果斷做出選擇。因此他在深圳落地生根,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對的。

有些公司雖然抓住了時代的機遇,但因為缺乏管理,終究無法長遠發展。富士康也經歷過管理危機,但因為郭台銘在管理手段上的剛柔並濟,成功度過了險境。

2010年,對於富士康來說,是黑暗的一年,那時新聞頻繁報導富士康員工跳樓。僅2010年,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就發生了13起。

這嚴重影響了富士康的內部管理和在社會公眾中的企業形象,公司一度陷入公關危機,如何處理才能挽回公司形象,是擺在郭台銘眼前的一道難題。

一開始,郭台銘想的是用高額補償金息事寧人,迅速消除事件影響。據報導,當時最高的一筆賠償金有40萬元人民幣,相當於一個普通員工在富士康工作17年的工資總和。

但高額補償金,卻變相的鼓勵了富士康員工跳樓。當時有一個報導,一名19歲員工跳樓前給父母寫下遺書,當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死了,你們也不必傷心,富士康會賠點錢,這是我對你們最後的回報」。

給錢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郭台銘再次陷入兩難境地。這時,他的手段是剛柔並濟。先是推出公司制度,自殺者家屬可以領取法定範圍內的撫恤金,這是硬性規定。同時,他開始注重員工心理健康,在工廠里設立圖書館和心理診療室。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富士康在改革和蘋果公司的春風中急速向前,但是事物的發展時充滿矛盾的。當今的世界形勢與40年前大不相同,富士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發生了改變。新形勢下,郭台銘會怎樣救贖富士康呢?

富士康的救贖之路

過去幾十年間是我國快速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每年新增1500萬左右的勞動年齡人口,這些人進入城市,為富士康這樣的大企業工作。通俗的來說,富士康是憑藉著我國的「人口紅利」才得以滋長,茁壯成長。

但當前,我國開始產業轉型,「人口紅利」時期已然過去。郭台銘也發現了時代的變化,開始放眼全球,尋找新的發展跳板,他選擇的新市場是印度。

印度是現在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不僅消費市場龐大,勞動力人口也符合富士康的發展需求。印度當地也歡迎外資加入,並致力於為他們提供環境和資源支持,推出了一系列投資和改革政策。

在印度,富士康可以享受到比中國大陸更低的生產成本,從而提升利潤空間,多餘的資金可以用於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因此,郭台銘開始了轉移陣地的相關舉措。首先是籌備了670億資金,在印度建廠。

工廠建好之後,郭台銘也將富士康的相關訂單轉到印度生產,因此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國大陸的富士康工廠訂單量減少,員工面臨失業和解僱。

事實上,近兩年的時間裡,郭台銘就借著疫情相關影響,陸續推出裁員政策,將近有32萬的中國大陸工人被富士康解僱。

這一次,郭台銘的判斷是否正確?富士康的發展能否更上一層樓台階呢?根據相關消息顯示,一切似乎不太樂觀。

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全國經濟都受到了影響,印度疫情防控政策薄弱,經濟與社會影響更為嚴重。在印度境內的大多數工廠都停工停產,富士康也不例外。

從現狀上來看,郭台銘在印度的投資並沒有帶來豐厚的回報,目前還在不斷虧損期。

結語:富士而康,道阻且長

正如郭台銘所起的公司名字一樣:富士康——富士而康。現在公司的發展已經做到了「富」而如何「康」,即健康發展,仍舊是郭台銘要面臨的一大難題。

一方面,時代的變化會給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如何做出正確選擇,這是對郭台銘發展眼光與選擇的一大考驗。

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時間。郭台銘現在已經年邁,在他面前的還有繼承人的問題,如果像賭王一樣子孫眾多明爭暗鬥,那麼勢必會影響公司的發展。

這一次,郭台銘能否等到命運的轉折,再次迎來發展的春風?郭台銘的繼承人能否把握時代機遇?延續商業帝國?恐怕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答案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