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化小說閱讀指導

老謝語文堂 發佈 2024-03-27T14:52:16.586722+00:00

這類小說情節散文化,結構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節取勝,也少有衝突,缺乏懸念,呈現給讀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狀態,主張「不裝假,事實都恢復原狀,展示生活的本色」,敘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灑在色調平淡的描寫中。

文化小說閱讀指導


散文化小說(也稱抒情小說),是介於散文與小說之間的一種小說文體,是中國現當代小說的新樣式。這類小說情節散文化(或淡化情節),結構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節取勝,也少有衝突,缺乏懸念,呈現給讀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狀態,主張「不裝假,事實都恢復原狀,展示生活的本色」,敘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灑在色調平淡的描寫中。

題型知識



閱讀要點

不管什麼類型的小說,都要注重對文本的閱讀,都要改變重刷題、輕閱讀的不良習慣,散文化小說亦然。閱讀時,既要對所給文本進行整體把握,又要對文本局部進行精讀。另外,小說這類文本答題有其特殊的規律,很多時候,一道題,常常需要結合情節、人物、環境、主題等多個要素進行思考,因此在閱讀答題時需要讀者具有「統合」意識。

1.把握散文化小說的文體特徵

考查小說閱讀時,命題者通常會在題干中告訴我們選文是一篇小說,但究竟是否為散文化小說,則需要靠讀者去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小說作者可以作為我們判斷的依據,小說具有「散文化」特徵的作家有沈從文、師陀、汪曾祺、阿城等人,然而最主要的還是應該依據散文化小說的基本特徵做出判斷。

閱讀時,既要關注散文化小說的「散文」與「小說」的特徵,又要認真細緻地品讀文本,因為小說命題總體上雖然從情節、人物、環境、主旨等基本要素展開,但從不程式化,它特別講究命題的具體性和文本的針對性。所以,確認文體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讀懂具體的文本。

2.品鑑散文化小說滲透的散文藝術美

藝術之美,是散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在散文中,它的主旨可能會比較含蓄,多通過作者自然流露的情感來表現。在散文化小說中,雖然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背景、情節被虛化了,但依然存在,只不過在情節的複雜性、人物的典型性甚至主題的宏大性上,不如傳統小說那麼強烈而已,這是因為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被散文的藝術之美沖淡了。

3.玩味散文化小說營造的意境氛圍

意境氛圍,是散文中又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在閱讀散文時,往往需要藉助各種方式來模擬、重現散文所營造的意境氛圍,從而更好地理解與領悟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散文化小說也是如此。閱讀散文化小說時,應當重視玩味散文化小說所營造的意境氛圍之調。具體來講,在散文化小說中,意境大部分是通過營造氣氛來實現的。

4.揣摩散文化小說的主旨

散文化小說的主旨往往比較含蓄,較多的是通過作者情感、情緒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風光、民情風俗、生存狀態的客觀再現,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抗爭)、人在社會中的生存狀態(思考人的命運),突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愛與恨、情與欲)、人性的複雜多變(鮮活的、動態的)等主旨。

易錯警示

1.弄不清散文化小說與散文的主要區別。小說和散文的主要區別:情節上虛構與真實,表達方式上敘事與抒情,語言上明白流暢與優美。所以散文化小說實際上是弱化了小說的故事性,強化了抒情性。

2.考生對手法界定比較準確,但是缺乏分析。「手法+效果分析」是回答「藝術手法賞析」的規範模式,只點出手法而不準確分析最多得一半的分數。

3.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具體、不全面。考生沒有建構牢固的小說知識理論體系,在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時,除了要關注正面描寫外,還要關注側面描寫,而側面描寫是經常被忽略的。

4.鑑賞文本小說語言時,不知具體要點。不同的作者,會有不同的語言特點。這裡的特點有時是指作者的語言風格,有時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遣詞造句等修辭方面的特點,另外,也包括作者語言的地域色彩、語體色彩等。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茶 干

汪曾祺

連萬順是東街一家醬園。

他家的門面很好認,是個石庫門。麻石門框,兩扇大門包著鐵皮,用鐵釘釘出如意雲頭。本地的店鋪一般都是「鋪闥子門」,十ニ塊、十六塊門板,晚上上在門檻的槽里,白天卸開。這樣的石庫門的門面不多。城北只有那麼幾家。一家恆泰當,一家豫豐南貨店。恆泰當倒閉了,豫豐失火燒掉了。現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東街連萬順醬園了。這樣的店面是很神氣的。尤其顯眼的是兩邊白粉牆的兩個大字。黑漆漆出來的。字高一丈,頂天立地,筆畫很粗。一邊是「醬」,一邊是「醋」。這樣大的兩個字!全城再也找不出來了。白牆黑字,非常乾淨。

店堂也異常寬大。西邊是櫃檯。東邊靠牆擺了一溜豆綠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瑩潤光潔。這些酒缸都是密封著的。有時打開一缸,由一個徒弟用白鐵唧筒把酒汲在酒罈里,酒香四溢,飄得很遠。

往後是一個很大的院子,青磚鋪地,整整齊齊排列著百十ロ大醬缸。醬缸都有個帽子一樣的白鐵蓋子。下雨天蓋上。好太陽時揭下蓋子曬醬。有的醬缸當中掏出一個深洞,如一小井。原汁的醬油從井壁滲出,這就是所謂「抽油」。西邊有一溜走廊,走廊盡頭是一個小磨坊。一頭驢子在裡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間瓦屋,是做醬菜、切蘿ト乾的作坊。有一台鍋灶,是煮茶干用的。

從外往裡,到處一看,就知道這家醬園的底子是很厚實的。——單是那百十缸醬就值不少錢!

連萬順的東家姓連。人們當面叫他連老闆,背後叫他連老大。都說他善於經營,會做生意。連老大做生意,無非是那麼幾條:信用好,為人和氣,勤快。

茶干是連萬順特製的一種豆腐乾。豆腐出淨渣,裝在一個一個小蒲包里,包口紮緊,入鍋,碼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頭壓實,文火煨煮。要煮很長時間。煮得了,再一塊一塊從麻包里倒出來。這種茶干是圓形的,周圍較厚,中間較薄,周身有蒲包壓出來的細紋,每一塊當中還帶著三個字「連萬順」——在扎包時每一包里都放進一個小小的長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著字,木牌壓在豆腐乾上,字就出來了。這種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開了,裡面是淺褐色的,很結實,嚼起來很有咬勁,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連老大監製茶干,是很認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許馬虎。連萬順茶乾的牌子闖出來了。車站、碼頭、茶館、酒店都有賣的。後來竟有人專門買了到外地送人的。雙黃鴨蛋、醉蟹、董糖、連萬順的茶干,湊成四色禮品,饋贈親友,極為相宜。

連老大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開醬園的老闆,一個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沒有什麼特別處。這樣的人是很難寫成小說的。

要說他有特別處,也有。有兩點。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極少喝茶。他坐在帳桌上算帳的時候,面前總放一個豆綠茶碗。碗裡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麼好酒。他算幾筆,喝一口,什麼也不「就」。一天老這么喝著,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從來沒有醉的時候。

二是他說話有個口頭語:「的時候」。什麼話都要加一個「的時候」。「我的時候」「他的時候」「麥子的時候」「豆子的時候」「貓的時候」「狗的時候」……他說話本來就慢,加了許多「的時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說的「的時候」都刪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說四分之一的字。

連萬順已經沒有了。連老闆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歲的人還記得連萬順的樣子,記得門口的兩個大字,記得醬園內外的氣味,記得連老大的聲音笑貌,自然也記得連萬順的茶干。

連老大的兒子也四十多了。他在縣裡的副食品總店工作。有人問他:「你們家的茶干,為什麼不恢復起來?」他說:「這得下十幾種藥料,現在,誰做這個!」

一個人監製的一種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真也不容易。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後記

近來有人寫文章,說我的小說開始了對傳統文化的懷戀,我看後啞然。當代小說尋覓舊文化的根源,我以為這不是壞事。但我當初這樣做,不是有意識的。我寫舊題材,只是因為我對舊社會的生活比較熟悉,對我舊時鄰里有較真切的了解和較深的感情。我也願意寫寫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為小說是回憶。必須把熱騰騰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樣,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經過反覆沉澱,除淨火氣特別是除淨感傷主義,這樣才能形成小說。但是我現在還不能。對於現實生活,我的感情是相當浮躁的。

這樣的小說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簡直近似隨筆。結構尤其隨便,想到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這樣做是有意的(也是經過苦心經營的)。我要對「小說」這個概念進行一次衝決:小說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小說要真誠,不能耍花招。小說當然要講技巧,但是:修辭立其誠。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有一台鍋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說在介紹醬園時寫茶干只此一句,後文又具體寫了茶乾的製作工藝,巧用伏筆,詳略得當,可見作者匠心。

B.小說寫連老大酒量奇大和慣用的口頭語,與其做茶干無關,但能體現出老舍先生的觀點:「一篇好的小說,人物形象是立在讀者面前的。」

C.醬園的底子很厚實,但最終消失了,連老大的兒子不願將其恢復,作者表面上對他的不作為有著抱怨和無奈,深層上則是藉以展現社會變遷。

D.「後記」部分體現出了作者關於小說創作的理念,他認為小說的創作需要沉澱情感,去除浮躁,與技法相比,創作者的真誠態度更加重要。

2.小說開頭部分詳細介紹醬園有什麼作用?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3.後記中說「這樣的小說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請結合正文對此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鑑賞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從語句理解、手法分析、內容分析、主題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斷。根據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與理解,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對他的不作為有著抱怨和無奈」錯,「抱怨」應是「惋惜」,故選C。

2.①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②突出了連萬順醬園的歷史悠久、財力雄厚;③典型化的場景烘托人物形象,從側面展現出連老大精明能幹、經營有方;④開頭詳寫醬園與小說結尾醬園的消失形成呼應,突出了呼籲搶救保護傳統工藝的主旨。(每要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若從情節角度分析,酌情減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環境作用的鑑賞能力。解答此題,應從環境本身,以及人物、情節、主題等方面綜合考量,根據文本的具體內涵,優化組織答案。

3.小說呈現出明顯的散文化特點。①情節淡化。正文沒有明顯的矛盾衝突,沒有完整的情節鏈,而是片段式生活的敘寫。②人物弱化。正文寫連老大,只是簡單概述,並沒有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來進行塑造。③語言詩化。在介紹醬園和茶干時,語言洗鍊乾淨,文白相間,平淡、清新而富有詩意。④結構「形散神聚」。小說結構鬆散,分別寫了醬園、茶干、連老大等,但都與傳統工藝相關,結構呈現出一種苦心經營的「隨便」。(每要點2分。答出任意3點即可,「散文化特點」不計分)

【解析】本題藉助後記與正文的關係考查學生把握文本基本特徵的能力。「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意即小說呈現出散文化的特點。散文化可以從情節、人物、語言、意境和結構等方面思考。其中,後記中專門提及了結構:「結構尤其隨便,想到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這樣做是有意的(也是經過苦心經營的)。」然後結合文本的具體特點組織答案。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題目。

棋王(節選)

阿 城

(王一生延誤了區象棋比賽的報名,等他到了,比賽已近尾聲。於是,有人提出和比賽的前三名進行一場友誼賽,後來又有好幾人報名,連王一生在內,共十人。)

①到了棋場,竟有數千人圍住,土揚在半空,許久落不下來。出來一個人,半天才明白是借場子用,急忙打開門,共進去了九個人。冠軍總不見來,有人來報,既是下盲棋,冠軍只在家裡,命人傳棋。

②人是越來越多,數千人鬧鬧嚷嚷,街上像半空響著悶雷。

③王一生坐在場當中一個靠背椅上,把手放在兩條腿上,眼睛虛望著,一頭一臉都是土,像是被傳訊的歹人。我不禁笑起來,過去給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覺出他有些抖。王一生低低地說:「事情鬧大了,一有動靜,一起跑。」我說:「不會。只要你贏了,什麼都好辦。怎麼樣?有把握嗎?九個人哪!頭三名都在這裡!」王一生沉吟了一下,說:「參加過比賽的棋路我都看了,就不知道其他六個人會不會冒出冤家。書包你拿著,不管怎麼樣,書包不能丟。書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媽的無字棋[注]。」他的瘦臉上又干又髒,鼻溝也黑了,頭髮立著,喉嚨一動一動的,兩眼黑得嚇人。我離開後,他一個人空空地在場中央,誰也不看,靜靜的像一塊鐵。

④棋開始了。上千人不再出聲兒。風吹得八張大紙嘩嘩地響,棋子兒蕩來蕩去。太陽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燒得耀眼。前幾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頭看,後面的人也擠得緊緊的,一個個土眉土眼,頭髮長長短短吹得飄,再沒人動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⑤我心裡忽然有一種很古的東西湧上來,喉嚨緊緊地往上走。讀過的書,有的近了,有的遠了,模糊了。平時十分佩服的項羽、劉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屍橫遍野的那些黑臉士兵,從地下爬起來,啞了喉嚨,慢慢移動。一個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⑥我不由伸手到王一生書包里去掏摸,捏到一個小布包兒,拽出來一看,是個舊藍斜紋布的小口袋,上面繡了一隻蝙蝠,布的四邊兒都用線做了圈口,針腳很是細密。取出一個棋子,確實很小,在太陽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隻眼睛,正柔和地瞧著。我把它攥在手裡。

⑦太陽終於落下去,立刻爽快了。

⑧我又進去,看見兩個人從各自的棋盤前站起來,朝著王一生一鞠躬,說:「甘拜下風。」就捏著手出去了。王一生點點頭兒,看了他們的位置一眼。

⑨王一生的姿勢沒有變,仍舊是雙手扶膝,眼平視著,像是望著極遠極遠的遠處,又像是盯著極近的近處,瘦瘦的肩挑著寬大的衣服,土沒拍乾淨,東一塊兒,西一塊兒。喉結許久才動一下。我第一次承認象棋也是運動,而且是馬拉松,是多一倍的馬拉松!……我找了點兒涼水來,悄悄走近他,在他眼前一擋,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會兒才認出是我,就乾乾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過去,正要喝,一個局號報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著,水紋絲兒不動。他看著碗邊兒,回報了棋步,就把碗緩緩湊到嘴邊兒。這時下一個局號又報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邊兒,半晌,回報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聲兒,聲音大得可怕,眼裡有了淚花。他把碗遞過來,眼睛望望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東西在裡面遊動,嘴角兒緩緩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沖開一道溝兒。我又把碗遞過去,他豎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裡去了。

⑩我出來,天已黑了。有山民打著松枝火把,有人用手電照著,黃乎乎的,一團明亮。這時牆上只有三局在下了。

⑪忽然人群發一聲喊。我回頭一看,原來只剩了與冠軍的那一盤。盤上只有不多幾個子兒。王一生的黑子兒遠遠近近地峙在對方棋營格里,……紅子兒半天不動,大家不耐煩了,嗡嗡地響成一片。

⑫忽然人群亂起來,只見一老者,由旁人攙著,慢慢走出來,嘴嚼動著,上上下下看著八張定局殘子。眾人紛紛傳著,這就是本屆地區冠軍,是這個山區的一個世家後人。只見老者進了大門,立定,往前看去。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細樹樁,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電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頭亂髮中,久久不散,又慢慢瀰漫開來,灼得人臉熱。眾人都呆了,都不說話。

⑭半晌,老者咳嗽一下,底氣很足,十分洪亮,在屋裡蕩來蕩去。老者推開攙的人,向前邁了幾步,立定,雙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聲叫道:「後生,老朽身有不便,命人傳棋,實出無奈。你小小年紀,就有這般棋道,匯道禪於一爐,神機妙算,先聲有勢,後發制人,遣龍治水,氣貫陰陽,古今儒將,不過如此。老朽有幸與你接手,感觸不少,中華棋道,畢竟不頹,願與你做個忘年之交。老朽這盤棋下到這裡,權作賞玩,不知你可願意平手言和,給老朽一點面子?」

⑮王一生再掙了一下,仍起不來。我急忙過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來。半晌,他才嗚嗚地說:「和了吧。」

⑯人漸漸散了,王一生還有些木。我忽然覺出左手還攥著那個棋子,就張了手給王一生看。王一生呆呆地盯著,似乎不認得,可喉嚨里就有了響聲,猛然「哇」的一聲兒吐出一些黏液,嗚嗚地說:「媽,兒今天……媽——」大家都有些酸,掃了地下,打來水,勸了。

⑰夜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王一生已經睡死。我卻還似乎耳邊人聲嚷動,眼前火把通明,山民們鐵了臉,肩著柴火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來,想: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倦意漸漸上來,就擁了被子,沉沉睡去。(有刪改)

注 王一生的媽媽起初反對王一生下棋,後來同意了。她撿牙刷做了一副無字棋,臨終前送給了王一生。

答案

1.(1)運用反覆手法,重複了兩遍喝水的動作,突出了緊張的氣氛;(2)多用動詞,幾乎每一句都用動詞,有很強的畫面感;(3)全用短句,有傳統說書的意味,給人以緊張感。(答「多用口語」也可,如兒化音、擬聲詞等)

2.(1)「鐵鑄一個細樹樁」,運用比喻手法刻畫出此時的王一生全身心沉浸於棋局之中的形象;(2)運用誇張手法寫聚在亂發中的生命,體現了王一生下棋時所散發的逼人氣勢。

3.(1)千人觀戰,吵嚷成一片,棋局開始後卻又是無比安靜,棋局牽動人心,以此烘托王一生棋藝的絕妙高超,遠超世俗。(2)八人先後認輸,老者先是在家傳棋,後親赴棋場,細看其他八局,再高度評價王一生,以此烘托王一生棋力的境界已到世間罕有。(3)棋局進行中王一生肉身的萎縮遲鈍,烘托著王一生作為棋手精神存在的巨大。

4.(1)體現了儒家的孝道。小說中寫到了「媽媽的無字棋」,寄託著王一生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與感激之情。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人盡孝,代代相傳,社會和諧美好。(2)體現了儒家「由器而見道」的哲學思想。王一生悟到了老者的棋技熔儒、道於一爐和「中華棋道」。棋爭勝負,但真正的高手必須忘懷勝負,才能戰無不勝。人生亦如是,功利之心太盛,很難取得成功。(3)體現了道家的無己境界。王一生加入比賽後,滿懷熱忱,全心投入。同樣,全心投入生活與工作才能有幸福的人生。(4)體現了道家的無功境界。王一生答應老者提出和棋,不執意於輸贏,就是一種無功境界。下棋可作消遣,也可視作一種精神追求。人生要謀衣食,但又不能只謀衣食。(答體現儒家的「和為貴」也可)

5.(1)在人物塑造上,關於王一生棋場鏖戰一段的描寫,突出地表現了王一生身處逆境、困境,精神不頹、志氣不衰的品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格追求。(2)在情節設計上,小說濃墨重彩地表現了王一生與八位高手進行「車輪大戰」,最後卻同意了老者的「求和」,暗寓了中華文化「和為貴」的理念。(3)在語言風格上,寫景狀物力求文字簡省,刻畫人物時語言古樸、簡約而含意豐厚,如王一生像「鐵鑄一個細樹樁」,顯示了作者對民族語言美學特色的獨特把握。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題目。

菱 盪

廢 名

陶家村在菱盪圩的垻上,離城不過半里,下垻過橋,走一個沙洲,到城西門。過橋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說,當初是沒有橋的,往來要「擺渡」。一位姓張的老漢,專在這裡擺渡度日,頭髮白得像銀絲。一天,何仙姑下凡來,度老漢升天,老漢道:「我不去,城裡人如何下鄉?鄉下人如何進城?」但老漢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來,河有橋,橋頭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橋。修了橋洗一洗手,成洗手塔。這個故事,陶家村的陳聾子獨不相信,他說:「張老頭子擺渡,不是要渡錢嗎?」擺渡依然要人家給他錢,同聾子「打長工」是一樣,所以決不能升天。

菱盪圩是以這個菱盪得名。

菱盪屬陶家村,周圍常青樹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垻上,望見白水的一角。盪岸,綠草散著野花,成一個圈圈。兩個通口,一個連菜園,陳聾子種的幾畦菜園也在這裡。

城裡人並不以為菱盪是陶家村的,而是陳聾子的。大家都熟識這個聾子,喜歡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竭了到菱盪來洗。菱盪的深,這才被她們攪動了。太陽落山以及天剛剛破曉的時候,垻上也聽得見她們喉嚨叫,甚至,衣籃太重了坐在垻腳下草地上「打一棧」的也與正在捶搗杵的相呼應。野花做了她們的蒲團,原來青青的草被她們踏成了路。

陳聾子,平常略去了「陳」字,只稱「聾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幾年長工,輕易不見他說話,別人說話他偏肯聽,大家都嫉妒他似的這樣叫他。但這或者不始於陶家村,他到陶家村來似乎就沒有帶來別的名字了。二老爹的菜園是他種,園裡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賣,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來一文一文的錢向二老爹手上數。洗衣女人問他討蘿蔔吃——如他正在蘿蔔田裡,他也連忙拔起一個大的,連葉子給她。不過討蘿蔔他就答應一個蘿蔔,再說他的蘿蔔不好,他無話回,笑是笑的。菱盪圩的蘿蔔吃在口裡實在甜。

菱盪滿菱角的時候,菱盪里不時有一個小划子,坐划子菱葉上打迴旋的常是陳聾子。聾子總是這樣的去摘菱角。

有一回聾子送一籃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裡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兩邊院牆夾成一條深巷,石鋪的道,小孩子從這裡過,故意踏得響,逗回聲。聾子走到石家大門,站住了,抬了頭望院子裡的石榴,仿佛這樣望得出人來。兩條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條是黑的,一條白的,聾子分不開眼睛,盡站在一塊石上轉,兩手緊握籃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見了一籃紅菱角,笑道:「是我家買的嗎?」聾子被狗嚇呆住了的模樣,一言沒有發,但他對著小姑娘牙齒都笑出來了。小姑娘引他進來,一會兒又送他出門。他連走路也不響。

以後逢著二老爹的孫女兒吵嘴,聾子就咕嚕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麼好!」

他的話總是這樣的說。

一日,太陽已下西山,青天罩著菱盪圩照樣地綠,不同的顏色,垻上廟的白牆,垻下聾子人一個,他剛剛從家裡上菜園來,挑了水桶,挾了鋤頭。他要挑水澆一澆園裡的青椒。他一聽——菱盪洗衣的有好幾個。

走回了原處,扁擔橫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擔上,拿出煙杆來吃。

銜了煙偏了頭,聽——

是張大嫂,張大嫂講了一句好笑的話,聾子也笑。

煙杆系上腰,扁擔挑上肩。

「今天真熱!」張大嫂的破喉嚨。

「來了人看怎麼辦?」

「把人熱死了怎麼辦?」

「哎呀——」

「我道是誰——聾子」

聾子眼睛望了水,笑著自語——

「聾子!」

1927年10月

(有刪改)

1.請分析第四段畫波浪線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要分析小說結尾畫線句的藝術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說塑造陳聾子這一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說通過片段式情節構成一幅過去南方水鄉世俗圖。請擇三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全文,探究小說的意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來洗衣的女人們不僅攪動了菱盪的水,攪動了菱盪的深謐、寂靜,而且也攪動了菱盪人的平靜生態,給整個菱盪注入了活潑的生活氣息。②這句話更說明這片刻的喧鬧正是菱盪的一段小插曲,菱盪慣常是深謐、寂靜的,這反襯出菱盪的靜、深。

2.①通過動作、神態、語言描寫,傳神地勾勒出人物悠然自得的心理。②與上文形成強烈的對比。陳聾子自語「聾子」,與人們叫他「聾子」,以及他清楚地聽到女人們的對話,三者相映成趣,意味雋永。

3.(1)正面描寫:①語言描寫:陳聾子對神話真實性的質疑體現了其直率、質樸的性格。

②動作描寫:陳聾子拔蘿蔔給人和交錢給二老爹的動作描寫體現了其善良、憨厚的品性。

③神態描寫:陳聾子被狗嚇得呆住、對小姑娘格外熱情的神態描寫體現了其淳樸、熱情的品性。

(2)側面表現:城裡人並不以為菱盪是陶家村的,都以為是陳聾子的,大家都熟識他,喜歡他,打趣他,體現了其討人喜歡的形象特點。

4.①神話傳說這一片段點出了南方水鄉常有的橋和塔,突顯了菱盪的神奇和美麗;②來菱盪洗衣的女人洗衣這一片段折射出農民的生活狀態;③陳聾子送菱角去石家和送蘿蔔給洗衣女人的情節反映了南方水鄉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淳樸融洽。

5.①通過片段式的情節,再現了一幅過去南方水鄉的世俗圖,反映了農民的生活狀態;②通過環境描寫,展現了農村美麗的風光,表現了自然美;③通過人物描寫,反映了農村人與人之間淳樸融洽的關係,揭示了人情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