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到南極,6歲到北極,如今13歲的這位男童,和他的父親,又火了

皮皮電影 發佈 2024-03-28T19:20:08.693953+00:00

最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雞娃式教育」。眼看著這個孩子考上了一流名校,那個孩子畢業後月入萬金,家長們心生羨慕,也催生著他們對自家孩子前途的焦慮。於是就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打雞血一樣督促孩子學習。就像網友說的,每個「雞娃」的成功背後,都有一段「血淚史」。

最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

「雞娃式教育」。

眼看著這個孩子考上了一流名校,那個孩子畢業後月入萬金,家長們心生羨慕,也催生著他們對自家孩子前途的焦慮。

於是就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打雞血一樣督促孩子學習。

就像網友說的,每個「雞娃」的成功背後,都有一段「血淚史」。

久而久之,「雞娃式教育」也成了內卷時代的一個特寫。

不過正當別人家的孩子,都在為了前途拼得「頭破血流」時。

有一對東北遼寧80後夫妻,卻反其道而行之。

這就是徐承華和程灩雲。

這是一對酷愛旅行的夫妻。

從兒子辛巴3歲那年,他們就開始帶他「週遊世界」。

如今13歲的辛巴,早已是一位資深的探險家。

他走過的路,去過的地方,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敢想像。

在外人眼裡,孩子這么小就天南海北的跑,這當父母的可真是「心夠大的」;

還有人提出質疑:

讓孩子經歷風餐露宿,遭受那麼多未知的危險,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還是只是想博人眼球?

更有人犀利地指出,徐承華將自己對於旅行的熱愛強加給孩子,和逼迫孩子參加興趣班有什麼區別?

但徐承華還是堅持自我,在「帶娃」的另一條大路上,越走越遠。

01、

「下這麼大的血本,真的值得嗎?」

2014年的某天,不到三歲的辛巴在翻看畫冊時,被書中描繪的北極風光深深吸引。

特別是畫冊上的北極熊對於辛巴更是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他嚷嚷著要爸爸帶他去北極看一看北極熊。

雖說童言無忌,但這卻讓徐承華冒出一個極其大膽的想法:既然兒子有這個想法,為什麼不能帶他去實現呢?

2014年11月,一家三口從西雙版納出發,開始了漫長的北極之行。

徐承華一家的出行準備非常簡單。

一輛帶邊斗的三輪摩托,幾個背包,就是旅程的全部家當。

尤其是這輛名叫「丁丁」的邊三輪摩托,更是徐承華的心頭之愛。

摩托的名字來自經典動畫《丁丁歷險記》的主人公丁丁。

徐承華希望他們一家也可以和丁丁一樣,無畏無懼,一起去探索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經過185天的跋涉,一家三口跋山涉水,在途經12個國家後終於來到北極;

兩年後,他們再次啟程從南美洲的最北端厄瓜多出發,途徑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等國,花費184天的時間來到南極。

在很多人眼裡,環球旅行是屬於「有錢人的故事」;

但實際上,已經完成這些的徐承華夫婦,也並非大富大貴。

夫妻倆的主要收入來自他們經營的客棧,偶爾也會通過寫書、攝影賺取一些外快,收入談不上多麼豐厚。

所以對於資金不是多麼充足的他們來說,想要實現環球旅行的計劃,「窮游」是最為可行的方式。

比如在北極之行的最初階段,他們的交通工具主要就是這輛三輪摩托。

載著妻兒行囊,從西雙版納一路到寮國、緬甸、泰國,既省了交通費,還能欣賞沿途美景,何樂而不為?

去北極的半年多時間,他們花了不到30萬;

之後從南美到南極的半年,花費大約是60萬,最大的一筆支出是往返南極的船票,22萬。

前前後後,徐承華在帶子旅行上的支出,早就超出了100萬。

徐承華開玩笑地說,自己每次在旅行上花的錢,也不過能在北上廣買個衛生間罷了。

但相應的,環球旅行的代價就是他們至今沒有買房買車,因為每次出行幾乎要花光此前攢下的積蓄。

不少人也有過這樣的困惑:下這麼大的血本,真的值得嗎?

但徐承華把這事看得特別開:如果能用買一個衛生間的錢,換來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挺值的。

他對目前的生活狀態很滿意: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把生活欲望降低一些,掙的錢足夠維持日常生活的開銷,那就足矣。

02、

「像極光一樣自由」

帶著孩子去旅行,大概是徐承華最瘋狂,但也是最不後悔的決定。

他一直覺得,如果讓孩子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就無法感受這個世界最真實的模樣。

就像辛巴在前往南極的路上問過他的一個問題:大海有多大?

徐承華坦誠地告訴兒子自己也不清楚,但如果你在家裡,一定不會知道大海究竟有多麼廣闊。

對徐承華而言,旅行的重點並非是「旅」,而是「行」。

對於尚且懵懂的辛巴來說,一場場漫長旅途的意義,在於通過行走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去感受這個世界究竟有多麼精彩。

比如在北極蒸桑拿,父子倆從桑拿房光著身子跑到雪地里,體驗冰火兩重天的刺激感;

比如一家人在亞馬遜雨林里探險,在漆黑的夜色中乘著小船,尋找鱷魚的蹤跡;

跟著探險船穿越驚濤駭浪的德雷克海峽,坐著雪橇尋找北極熊的下落,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模仿象龜爬行······

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姿,是辛巴探索世界的原初動力,也總能帶來意料之外的快樂和驚喜。

但漫長的旅途並非一帆風順,置身於大自然的辛巴也經歷了不少磋磨和危險。

比如在亞馬遜雨林,多如牛毛的蚊蟲把小辛巴咬得渾身是包,讓人看著都心疼。

從高海拔地區到熱帶地區的突然轉換,也會讓這個小傢伙水土不服,高燒一度接近40度。

還有在前往馬丘比丘的途中突遇暴雨,騎著摩托車的他們幾乎凍僵,幸好被當地的一位老人收留才安然無恙。

尤其是2020年,9歲的辛巴在青藏高原的經歷更是歷次旅行中最艱難的一次。

在攀登5396米的哈巴雪山時,辛巴必須凌晨三四點鐘起床。

深沉的夜色,惡劣的天氣,再加上濕滑的山路,即便是對一個成年人而言也足夠讓人打退堂鼓。

最危險的是在水上漂流時,獨自划船的辛巴由於年紀尚小力量不足,在穿越激流時小船被浪打翻,直接被捲入水中。

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險境,不到10歲的辛巴肯定是害怕的。

但是辛巴外害怕過後還是想堅持去做,他覺得如果突然放棄的話,那之前的一切就白費了。

在距離山頂還有幾十米的時候,筋疲力盡的辛巴坐在地上哭了起來,搖著頭說自己實在爬不動了。

但辛巴還是堅持爬到了山頂,那一刻徐承華哭了,他沒想到辛巴真的可以堅持七個多小時,完成這場登頂。

之後辛巴落水被救上來時也沒有哭,只是抹了把臉上的水,轉頭向爸爸要彩虹糖吃。

他還和爸爸開玩笑,自己在水裡已經喝飽了,這一路都不用再喝水了。

從北極、南極再到有著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可以明顯看到辛巴變得更勇敢,更有韌勁。

尤其從青藏高原回來後,辛巴肉眼可見地變黑了,變高了,變壯了。

由內而外的提升和成長,是辛巴這些年「流浪地球」的最大收穫。

就像徐承華說的,「那些感受,那些好奇,那些勇敢,會像一顆顆種子一樣,在他心裡生根發芽。」

當一家三口坐在山崖前,看著半空中絢麗的熱氣球,以及籠罩在雲霧中的山巒和建築,如同置身童話世界般,連銀幕外的我們也為之心動。

但和通過某個媒介看到美景的我們不同,辛巴他們並非轉瞬即逝的感動,而是在親身體會後,將這一幕轉化為烙印在生命歷程的「震撼時刻」。

徐承華希望辛巴在未來,可以盡情享受這些美好的「震撼時刻」,享受追逐這一時刻的奔騰與自由。

就像他在南極回來後,不止一次地告訴辛巴:

「你一定要自由地、有尊嚴地、乾淨地、有味道地活著,活出自己的價值和追求,像極光一樣自由、獨特。」

03、

「有夢就去追,沒死就別停。」

徐承華喜歡用鏡頭記錄一家人在旅途中的遭遇,並發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和其他人分享,也算是個小網紅。

他沒想到自己的視頻竟然引起旅遊衛視《行者》欄目的注意,還買下他們的旅行素材,剪輯成《南極學前班》《別叫我寶貝》等系列節目播放。

2022年,徐承華將和辛巴的幾次旅行匯總為紀錄電影《陪你在全世界長大》。

雖然票房僅有131萬,但影片上映後更是感染了不少觀眾,不少人甚至開始計劃帶著孩子出去旅行。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人對徐承華這個人充滿好奇:

傾盡所有去旅行,用「旅行」的方式培養兒子成長,為何徐承華對「旅行」有如此深的執念?

其實早在結婚生子前,徐承華就已經是「驢友圈」里響噹噹的人物。

旅居西藏兩年,深入新疆20餘次,還曾在50多個國家進行自然探險,對極限運動的迷戀,也讓徐承華在圈裡有了「行者老極」的稱號。

毫不誇張地說,在他近40年的人生里,超過一半的時間都是在路上。

在徐承華看來,自己對旅行的痴迷多少受到身為地理老師的父親影響。

他還記得從小自己家裡就掛滿了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地圖上大大小小的地方,在徐承華的心裡埋下了種子:

自己以要要成為徐霞客那樣的人,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留下自己的足跡。

長大後,徐承華以攝影師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環遊夢,但很多時候他更喜歡一個人去闖蕩。

直到有一次在非洲旅行時,他邂逅了一個同樣熱愛旅行的女孩,這就是辛巴的媽媽。

自此徐承華的「獨行俠」生涯結束,身邊多了一個志同道合的靈魂伴侶陪他走遍四方。

走過世界那麼多的地方,徐承華也想讓自己的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的環遊計劃首先就遭到家裡老人的一致反對。

在老人的思想里,不讓孩子好好學習在外面瞎逛,簡直是不務正業;

更何況孩子還這么小,在外面生活那麼久實在太不安全了。

尤其是徐承華的岳父岳母更是表達出強烈的不滿,覺得女婿這種想法太過荒唐。

直到有一次徐承華接受主持人魯豫的採訪,岳父岳母這次不再說什麼,而是在節目播出前把所有親戚喊到家裡。

等節目開播後,老兩口指著和魯豫對話的徐承華,非常驕傲地說,接受採訪的人,是我女婿!

徐承華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自然,他不喜歡在城市的喧囂中時刻繃緊神經。

於是從南極回來後,徐承華一家搬到杭州的千島湖,這裡遠離都市景色秀美,能讓他們更好地沉澱下來,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疫情後,徐承華他們又在大理租好房子搬了過去,閒來無事時爬蒼山,游洱海,愜意而自在。

活了半輩子,即便已經成家立業,但徐承華的生活仍然是「動態的」。

徐承華不敢想像一潭死水、沒有激情的生活,會是何種模樣。

對於他來說,「行走」已經成為生活的常態,就像他自己說的,

「有夢就去追,沒死就別停。」

04、

「從來都不只是一場簡單的旅行」

3歲到北極,6歲到南極,9歲更是在青藏高原登頂5000多米高的雪山。

但如果只是把辛巴的經歷稱為「旅行」,未免有些太簡單。

對於辛巴來說,這既是探索世界的旅行,也是足以受益終生的學習過程。

比如跟隨從事生態保護的河流探險家王冰,學習野外漂流的知識。

比如跟著植物學家彭建生,在高原地區學習辨別珍稀植物。

比如拜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為師,向他學習如何拍攝野生動物,學習與自然中的萬物生靈共處。

奚志農是個非常合格的師父,他所傳授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對於自然的態度。

他告訴辛巴,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去消費野生動物。

「沒有誰,一定要去吃野生動物的肉,才不會餓死;也沒有誰,一定要去穿一件野生動物皮毛做的衣服,才不會凍死。」

敬畏自然,尊重大自然的每一個生命,這是奚志農首先教給辛巴的「必修課」。

同時,隨著辛巴到了入學的年紀,徐承華沒有耽擱辛巴的正常學業。

他懂得孩子想要真正成長,不僅要「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

由於辛巴沒有上過幼兒園,所以在剛讀一年級時,他的漢字掌握能力很弱,成績也是班裡的倒數。

但旅行中鍛鍊出來的語言能力開始發揮作用,辛巴在進入下學期後很快掌握了拼音漢字,學習成績也突飛猛進。

徐承華對兒子的學習成績沒有太高的要求,他不想在辛巴小學的階段,就耗光他對學習的熱情。

皮哥還記得在電影《銀河補習班》裡,鄧超飾演的父親也是帶著兒子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幫助兒子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皮哥起初還覺得太玄乎,但看過辛巴的故事後,才發現這並非不真實的幻想,自然真的是一位偉大的老師,能夠對孩子的心智進行充分錘鍊。

某個角度來說,徐承華父子的故事,也算是為鄧超正了名。

儘管外界對徐承華的教育方法普遍表示讚揚,但質疑的聲音也從來沒有停過。

但真正了解後我們會發現,徐承華對於辛巴更多的只是引導,而非變相給孩子設置另一重束縛。

比如爬哈巴雪山時,辛巴問爸爸,如果爬不到山頂,你會怪我嗎?

徐承華只是告訴兒子盡力就好,真的爬不上去那我們就下次再來,反正山永遠在那裡。

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選擇,是徐承華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

青藏高原的活動安排,是父子兩人共同做的攻略;辛巴還列了大大小小几十件要做的事,像是登山、漂流、找到雪豹等,也都是他自己的選擇。

每逢周末,辛巴也會給自己安排各種活動,像騎馬、登山,甚至是學習戲劇表演,都是他希望去嘗試的。

如今辛巴還有兩個心願等待實現,一是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二是到非洲去看動物大遷徙。

徐承華從沒試圖阻止兒子去做什麼。

他覺得只有親自看到過,嘗試過,才能形成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促使辛巴對自己的未來做出判斷。

徐承華並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

世俗意義的車子、房子並非生活必需品,美好的經歷和探險才是生活的意義。

正是站在這樣的立場,徐承華才敢於突破世俗眼光。

這樣的育兒方式,也被《人民日報》特意發文點讚。

當然徐承華也承認,自己的育兒方式並不具有典型性,所以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效仿,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他更希望其他父母能從自己的故事裡,找到生活與教育的更多可能。

最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徐承華的「帶娃」故事可以看到——

原來「詩和遠方」並非烏托邦的幻想,完全有可能成為我們自己的人生。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志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