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沒有抓住工業革命的機會?1794年3月14日軋棉機發明

薩沙 發佈 2024-03-30T01:03:55.384235+00:00

1794年3月14日:美國機械工程師伊萊·惠特尼發明能夠快速分離棉花纖維和種子的軋棉機,並獲取專利權。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清朝為什麼沒有抓住工業革命的機會?1794年3月14日:美國機械工程師伊萊·惠特尼發明能夠快速分離棉花纖維和種子的軋棉機,並獲取專利權。


惠特尼發明軋棉機可不是好玩,而是用於賺錢的。

在軋棉機發明之前,美國南方種植園的棉花存在棉籽與棉絨分離問題。當時都是通過手工來解決,需要大量工人花費漫長時間,效率還非常低下。強壯的黑奴一天往往只能完成幾公斤,還有很多棉籽的殘留。

由於棉花難以加工為原棉,種植園就需要大量勞動力,尤其是廉價勞動力。這也是南方種植園主,不惜代價要維護黑奴制度的原因。

然而惠特尼軋棉機略加改良以後,一個工人操作每小時可以分離400公斤棉花,而且分離的還比較乾淨。這樣算來,工人一天分離棉花相當於以往幾個月。

惠特尼軋棉機誕生之前,美國在1792年生產了90萬公斤的棉花。因為沒有足夠勞動力分離成原棉,被迫將大部分棉花產量作為垃圾處理掉,只有6萬公斤出口到歐洲。


軋棉機發明以後,在1794年美國棉花出口量提高到290萬公斤。到1820年,美國棉花出口占美國出口總額的42%,賺取了大筆的外匯。

小小的惠特尼軋棉機,帶來的是真金白銀。

軋棉機是工業革命的一個小東西。所謂的工業革命,就是無數這樣的發明構成的。

那麼,清朝為什麼沒有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

工業革命不是隨便發生的,西方也是醞釀了幾百年以後才有成果。

滿清為什麼不會發生工業革命,原因非常多。



第一,沒有思想基礎。

工業革命的前提,必須有一個思想基礎,也就是可以通過創新實現個人和團體社會地位的轉變。

以惠特尼為例,發明了軋棉機以後雖然被四處山寨仿製,他仍然通過起訴,最終成為一個富商。

如果時間往前退幾百年,惠特尼可能毛都賺不到一根。

即便在18世紀末期的美國,很多南方種植園主也沒有智慧財產權概念。他們去看了惠特尼的機器以後,回到家裡自行山寨,一些作坊更是公開販賣仿造品。

惠特尼是通過無數場訴訟,花費重大精力甚至一度瀕於破產,這才慢慢奪回來自己的利益。

如果是100年前,惠特尼就壓根沒有發明機器的欲望,因為不會給他帶來任何收益。


如果是幾百年前,甚至惠特尼發明機器還會有危險,可能被教會認為是邪惡的東西,破壞社會秩序的工具。

封建歐洲的統治者是貴族,通過國家權力掌握著古代最強的資源,就是土地。

通過農民的稅收,貴族維持優越的地位和高檔生活。

通過工業革命,歐洲的資產階級徹底擠垮了傳統貴族。

資產階級通過工業可以創造巨大的財富,財富可以轉變為實力,最終成為國家實權的控制者。

法國的革命到最終建立幾個共和國,本質就是資產階級的崛起。

然而資產階級的崛起同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是不可分割的。

接受自由平等和保護私人財產的觀念,資產階級才能具有提升階級的野心和欲望,才有進行各種技術改革的動力。


小說《悲慘事件》中,男主角冉阿讓本來是個釋放的苦役犯,身無分文,社會地位低下,甚至出獄後找不到旅店居住。然而他發明了一個技術改革,讓玻璃製造技術有了很大發展。一通過這項技術,苦役犯冉阿讓也獲得了上百萬法郎的巨額收入,還開了自己的工廠,甚至能夠成為當地的市長。即便冉阿讓一直自稱是底層市民,還做過主教的僕人,也能夠進入上流社會。

這種名利雙收的事情,成為進行革命的動力,無數人試圖藉此出頭。無數商人包括國家,都希望通過工業革命變得越來越富裕,千方百計的支持技術創新。

相比起來,滿清壓根不存在這種思想基礎。

國家是愛新覺羅的,任何人都是奴才、僕人。皇帝利用國家暴力機器和洗腦工具,千方百計控制人民,讓他們成為愚昧、懦弱、卑鄙的順民。這些人民頭腦中有任何新的想法,都是皇上不允許的。


英國特使馬嘎爾尼認為乾隆時代的中國:「大清國就是一個神權專制的國家,它翻來覆去只是一座雄偉的廢墟,任何進步在大清帝國都不能實現……人們生活在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挨竹板的恐懼之中,他們給婦女裹腳,殘殺嬰兒,他們的人民膽怯,骯髒,官員殘酷無情。在滿人統治中國的一百多年後,中國已經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在我看來他們就是身處文明的半野蠻人」。

對於滿清來說,任何改革家哪怕只是技術改革,本質都是叛逆者,因為可能動搖現在的秩序,威脅到統治階層的利益。

滿清絕對沒有任何工業革命的思想基礎,反而全力扼殺。



第二,沒有制度基礎。

上面也說了,法國社會對於各種技術改革非常鼓勵。

這個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資產階級不斷革命的結果。法國人花費了差不多200年才通過1804年的《拿破崙法典》確立下來。就為了《拿破崙法典》最基本的保護個人財產不受侵犯,老百姓享受平等民事權利,法國人不知道付出了多少鮮血代價。

滿清則不存在這回事,官員權力極大,可以輕鬆壓榨富戶,甚至將其抄家坐牢。


《儒林外史》中,嚴監生有百萬家產,遇到來敲詐的縣政府小吏也是唯唯諾諾,唯恐惹禍上身。

書中非常囂張的富裕的揚州鹽商,蘇州絲綢商人,浙江茶葉商人也要百般巴結地方小官,不然一夜之間就會完蛋。

在專制官僚權力如此大的國家,根本沒有工業革命的土壤。

試問,冉阿讓如果在滿清搞了技術改革,賺了很多錢又會怎麼樣?

他不交出技術秘密讓官員們賺錢,說不定連性命也保不住。


第三,沒有社會基礎。

工業革命的特點是商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物資大量流通開始激烈競爭。

歐洲各國都在拼命做生意,用盡全力擊垮同行的對手,才有技術變革的動力。

以惠特尼為例,他之所以發明機器就是為了,將美國的大量棉花出口到歐洲,擠垮其他的商業競爭者。

相比歐洲的商業社會,滿清是封建農業國家,農民基本可以自給自足。

農民可以通過土造日用品來維持生活,根本不需要大量商品,沒有大規模的市場。

需要農業社會慢慢向商業社會轉變,這才會有工業革命的土壤。


第四,沒有科技技術。

工業革命是建立在西方幾百年數學、化學、物理等學科發展的基礎上。

比如一個蒸汽機,可不是一夜之間就發明的,前後出現過無數個蒸汽機,反覆改良才有了成熟產品。

這些改良可不是瞎子摸象的亂來,是依靠基本的科學發展而來。

西方各國對於科學都很重視,法蘭西科學院早在1666年就建立了。

相反,中國有的主要是一些實用技術,基礎科學幾乎沒有人在研究。

在清代初期,滿清仿造了明朝的紅夷大炮,同洋人的火炮差不多。

可惜沒有研發能力,直到200年以後滿清還在使用紅夷大炮,被西方先進大炮打的屁滾尿流。


更有甚者,火藥本來是中國發明的,而到了滿清末年鴉片戰爭時期,清軍的火藥卻大大不如西方。

西方通過化學研究,測試出硝、硫、炭的配組比率為74.84%、11.84%、11.32%是製造黑火藥的最佳配方。英國按照這一方程式,配製了槍用發射火藥(硝75%、硫10%、炭15%)和炮用發射火藥(硝78%、硫8%、炭14%)。

而中國則還是沿用宋代的火藥配方,硝80%,硫10%,炭10%。該配方含硝量過高,造成的後果就是火藥容易吸潮,不便長久保存,爆炸效率低。

這幾百年過去了,清朝連火藥都沒有進步,並不完全是觀念問題,還有基礎科學上面的落後。

說起來,火藥應該是滿清非常重視的東西,尚且如此落後。


為啥?

即便是實用技術,研究這些東西的人只能是工匠。在滿清,工匠地位非常低下,同僕人也沒有大的區別。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