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利斯坦」運動,印度政府心中的「刺」

南方週末 發佈 2024-03-30T01:42:33.817307+00:00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20日,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在寒冷多霧的早晨,一名錫克教志願者在金廟站崗。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20日,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在寒冷多霧的早晨,一名錫克教志願者在金廟站崗。 (人民視覺/圖)

當地時間2023年2月23日,一群武裝人員闖進印度旁遮普邦一個警察局,要求警方釋放一名被關押的同夥。據《印度教徒報》報導,衝突造成6名警察受傷。

「這是邦內治安機制的崩潰。」旁遮普邦反對黨領袖巴傑瓦(Partap Singh Bajwa)指責。

阿姆里帕爾·辛格是這場衝突的發起者,他自稱是錫克教「傳教士」,在多個場合呼籲旁遮普邦自治,建立錫克族國家「卡利斯坦」。當前,他因涉嫌綁架、盜竊、故意傷害等罪名而被警方登記在冊。

卡利斯坦運動在印度由來已久。莫臥兒王朝時期,部分激進的錫克教徒就開始發展軍事武裝,與印度中央對抗「爭取獨立」。就在一個月前,數千名印度錫克教徒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要求「公投建國」,繼而引發與澳大利亞親印度群體大打出手。

一個月內兩場衝突,一內一外遙相呼應,喚起了不少印度人對卡利斯坦運動的恐慌記憶。「好戰的錫克教徒正在回到印度旁遮普邦嗎?」《外交官》雜誌也如是擔憂。

海外「公投建國」

一個月前,發生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市聯邦廣場的衝突,引發各方關注。通過旗幟的顏色可以清楚地識別衝突者們的立場——代表卡利斯坦運動的黃色旗幟,和代表印度的「三色旗」國旗。雙方把旗杆和拳頭作為「武器」,相互攻擊。

攝於現場的多段視頻顯示,一名卡利斯坦運動支持者向親印度的支持者發起攻擊,並高呼「印度去死」;當一群抗議者從聯邦廣場湧向弗林德斯街車站時,一名男子被電線絆倒,並遭遇揮舞卡利斯坦旗幟人群的襲擊。

澳大利亞多家媒體報導,當地警方為了結束這場衝突,「不得已使用胡椒噴霧」才將處於混戰的人員隔離和分散開。

卡利斯坦運動也被稱為錫克教分離主義運動,其目的是在當前印度旁遮普地區建立一個名為「卡利斯坦」的錫克教主權國家。墨爾本衝突視頻中,卡利斯坦運動的支持者們格外引人注目。

他們手中都高舉著標誌性的黃色旗幟,上寫著「卡利斯坦」(KHALISTAN)幾個大字。男性支持者們身材魁梧,大都頂著層層包裹的頭巾、蓄長須——這正是印度男性錫克教徒的標誌性裝束。據澳媒報導,這場鬧劇的導火索,正是在印度被禁止的「錫克教正義」組織(Sikhs for Justice)。

早在活動前,該組織就在社交平台預熱了這次活動。其中一張「公投」海報上寫道:「最後的戰鬥:1 月 29 日在墨爾本投票」,有意加入者可線上填入個人信息。

這是一個活動頻繁的政治團體,早已被印度官方列入「黑名單」。

據其官網公示信息,該組織於2007 年在美國成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設有辦事處。該組織曾多次將印度官員訴至美國法院,要求追究其在20世紀80年代「印度錫克教流血事件」中的責任。同時,該組織還發起「公投」運動,希望「解放目前被印度占領的旁遮普邦,重建旁遮普民族國家」。2019 年起,印度政府宣布該組織非法,其創始人也被印度政府定性為「恐怖分子」。

澳大利亞墨爾本「公投」衝突事件發生次日,印度駐澳大利亞高級專員Manpreet Vohra 會見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州長丹·安德魯斯,就「如何阻止卡利斯坦極端團體進一步從事破壞活動」等議題進行討論。

印度人民黨政客西爾薩(Manjinder Singh Sirsa)在社交媒體予以譴責。他表示,這些親卡利斯坦分子試圖「破壞印度的和平與和諧,必須嚴厲打擊」。

當地時間2018年8月12日,英國倫敦,錫克教徒在特拉法加廣場集會,呼籲在2020年舉行全民公決,將旁遮普邦從印度獨立出來。 (人民視覺/圖)

內外有別,「激烈與平靜」

近年來,由錫克教分離勢力組織的類似活動在歐美國家頻發,此次的墨爾本衝突事件就是其中的一個側面。對於這些「反印」活動,印度官方也多次公開表示不滿。

2022年9月和11月「,錫克教正義」組織宣稱在加拿大舉行兩場類似的「公投」活動。印度外交部發言人阿林達姆·巴奇則在活動前「警告」稱,加拿大當局並不承認這些「公投」活動,而印度政府將「繼續敦促加拿大『阻止反印度個人和團體的活動』」。

「類似的這種公投活動,在西方國家司空見慣。還有很多其他少數族裔也這樣做過,錫克教並不是個例。」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此類活動組織者利用了美西方國家言論集會自由等環境,進行公投、請願等。雖然截至目前很少有成功的先例,但這類活動往往會成功引起輿論關注,產生一定政治影響。

正如印度國家調查局的一項調查指出,包括「錫克教正義」在內的親卡利斯坦組織,其目的是「製造出一種恐懼和囂張的氣氛,激發人們的憤怒,煽動人們起來反抗印度……」

相較於分離活動在海外的「熱鬧」,印度國內似乎顯得「平靜」。

墨爾本公投衝突事件發生後,印度德里錫克教團體領導人曼吉特·辛格 (Manjeet Singh)稱,該事件對該國的印度錫克教社區沒有影響。印度媒體DNA India在2023年1月31日報導,「錫克教正義」曾多次在印度展開顛覆活動,但從未真正實現其在印度的目標。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郭學堂教授指出,從公開新聞報導來看,近年來印度並未出現錫克教徒大規模的「獨立」運動。一方面,當前印度中央政府對印度旁遮普地區類似抗議活動多採取嚴厲打擊措施。另一方面,該地區靠近印巴克什米爾,時刻受到中央政府的密切關注。多方因素作用下,印度國內類似事件較少發生。

「當前錫克教分離主義勢力在印度國內生存空間被高度壓縮。」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謝超分析,這導致海外錫克分離主義勢力很難得到印度國內錫克人的響應。而在印度政府的強力彈壓下,他們很難匯成一股體系性的力量。在印度內外「冰火兩重天」的背景下,卡利斯坦運動前景並不樂觀。

「考慮到當前印度國內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盛行,再加上印度莫迪政府的強勢外交,對卡利斯坦運動勢必採取強硬態度。」郭學堂認為,在印度中央政府的穩定統治下,印度旁遮普邦搞區域獨立比較難。尤其是當前印度國內並沒有相關的思潮或者活動,這進一步削弱了海外團體成功的可能性。

「隨著當前印度國力上升、對國內政局控制力加強,錫克人『獨立建國』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會讓印度群體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受損。」謝超說。

印度政府的「刺」

卡利斯坦運動在印度由來已久。歷史上,印度錫克教分離勢力曾多次與印度中央政府發生衝突,最早可以追溯至印度莫臥兒王朝時期。這樣一股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分離勢力,宛如印度中央政府的一根「刺」。

相較於南亞大陸上的兩大宗教,錫克教徒雖然屬於小眾族群,卻擁有不一般的歷史和地位。錫克教(Sikhism)最早誕生於15 世紀,當時主要流行於印度旁遮普地區。如今,錫克教是印度第三大宗教,教徒規模約2億人。該教的創始者那納克曾公開宣稱:「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蘭教。」

「錫克教徒是一個有獨特身份認同的群體,有自己的文化符號。比如不少影像資料中『包頭巾、大鬍鬚』的印度人形象,其實是錫克教徒的典型裝扮。」張家棟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

一方面,得益於發達的農業,歷史上錫克教徒群體大都屬於富裕階層,有一定經濟地位。另一方面,英國殖民時期,英勇善戰的錫克教徒受到「青睞」,大量應徵入伍,成長為高級軍官。直到現在,印度政壇依然有不少將軍姓名中帶有「辛格」,這正是男性錫克教徒的常見姓氏。

1947年「印巴分治」時期,錫克教主要聚居的旁遮普地區被一分為二。其中,西部併入巴基斯坦,東部則劃入印度。不少西部地區的錫克教徒選擇海外移民或者東遷進入印度,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

「相較於巴基斯坦,錫克教徒選擇了加入宗教寬容性更高的印度。但是,他們希望自治,乃至獨立的願望並沒有消失。」張家棟分析,印巴分治之後,錫克教聚居區併入印度。原本「超然」的地位卻逐漸下降。這讓錫克教精英階層有一定的失落感。

1984年,由錫克教激進派領袖賈奈爾·辛格·賓德蘭瓦勒領導的地方武裝,開始武裝對抗和暗殺行動。同年6月,印軍發起「藍星行動」,大量平民傷亡,被錫克教徒視為神聖之地的金廟也遭到毀壞。同年10月31日,印度鐵娘子英迪拉·甘地遭到錫克族警衛刺殺,隨後印度國內多地爆發反錫克教暴亂。

謝超也認為,近代以來,錫克教原教旨極端主義興起,其暴力色彩變得愈加濃厚。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頻發的暴力衝突事件,包括英迪拉·甘地遭自己的錫克保鏢暗殺等事件,反映的是印度國內錫克人跟印度教群體高度對立的族群關係。

卡利斯坦為何再「抬頭」?

20世紀80年代之後,印度卡利斯坦運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陷入了低潮。近年來,錫克教「公投」等活動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頻頻發生,有再次抬頭趨勢。

加拿大特魯多政府就曾公開表示,在當地舉行的錫克教公投活動是在加拿大法律框架下的「和平民主進程」,不會禁止。2022年5月,美國康乃狄克州承認4月29日為「錫克教獨立宣言紀念日」。而印度隨即表示「嚴重關切」,稱美國這一做法挑戰了印度主權。

「近期歐美國家發生的讓印度惱火的運動,未必是偶然。」郭學堂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在西方國家加緊對俄制裁的背景下,印度並沒有完全倒向西方。而歐美國家或許正是通過默許、支持有獨立傾向的宗教團體和地方勢力等,以此牽制印度政府。

張家棟認為,當前錫克教分離活動活躍的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錫克教徒占比相對較高。部分錫克教徒還成為所在地的政治領袖,有一定的話語權。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外錫克教徒的政治願望日益膨脹,試圖用海外力量來影響印度國內。

「在少數族群、宗教、人權等問題上,印度常常受到西方媒體乃至政客的抨擊,這給了卡利斯坦運動組織者活動空間。在美西方國家試圖拉攏印度大背景下,相關組織希望『趁機借力』。」張家棟表示,在印度與美西方國家密切聯繫之際,這些組織趁機鬧事,更能製造國際聲勢。除了外部環境的變化,印度國內「不滿」情緒不斷積累,助推了卡利斯坦運動的抬頭。

庫爾迪普·辛格·布拉爾(Kuldeep Singh Brar)是印度「藍星行動」的指揮官之一,曾被親卡利斯坦運動分子列入襲擊名單。他在受訪時提出,卡利斯坦運動正在旁遮普邦「復興」,而當地年輕人的失業正在讓情況變得更糟糕。「年輕人們沒有工作,他們常常帶著手槍四處遊蕩。」布拉爾說。

2020 年,莫迪政府通過了三項旨在實現農業自由化的法案,而這三項農業法案損害了以農業為主的錫克教徒聚居區——旁遮普邦的利益。錫克教反對派對此感到不滿。

謝超指出,在印度改革過程中,錫克教徒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並沒有享受到印度工業化經濟的收益。隨著農業經濟地位的下降,當前印度旁遮普邦錫克人的人均收入也在下降。尤其是年輕人吸毒問題、失業問題等,一方面打壓了錫克人的鬥志,另一方面也為分離主義運動的抬頭提供了土壤。

張家棟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抑農」法案給旁遮普邦農民帶來的不滿情緒,可能會受到極端勢力的利用。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希望把印度教作為國家統一的文化符號,這讓作為少數族裔的錫克教眾擔心自身空間受擠壓。

「相較於經濟損失,這種身份和文化焦慮可能是錫克教群體更擔心的。」張家棟說。

南方周末記者 毛淑傑 南方周末實習生 邱欣儀 馮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