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川密造像藝術初探之顯密相涉、佛儒交融的造像

豫鑑歷史 發佈 2024-03-30T02:35:55.612695+00:00

印度密教在與大乘佛教和婆羅門教相交融中形成,與《大日經》、《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其中含顯密教理,以密為核心,修習教相、事相二門。宋慶曆二年(1042),印度兼宏顯密的毗訖摩尸羅寺阿底峽尊者應邀入藏,阿底峽著《菩提道燈論》兼弘顯密,由顯入密。

  印度密教在與大乘佛教和婆羅門教相交融中形成,與《大日經》、《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其中含顯密教理,以密為核心,修習教相、事相二門。宋慶曆二年(1042),印度兼宏顯密的毗訖摩尸羅寺阿底峽尊者應邀入藏,阿底峽著《菩提道燈論》兼弘顯密,由顯入密。「道頤著《顯密成佛心要集》二卷,調合密教與顯教,使大日與華嚴一致。又慧克著《密咒圓音往生集》使結合密咒與唸佛,又覺苑著《大日經演秘抄》完全調和華嚴與密教。」 在敦煌、大理都有顯密並奉、顯密相涉的造像。莫高窟西夏晚期洞窟中「在壁畫上把顯教經變與密教曼荼羅並列一窟,把中國菩薩與印度、尼婆羅菩薩同畫一堂,把漢密、藏密排在一起。」 「《宋時大理國畫工張盛溫畫梵像》其包涵真夠得上龐雜豐富,不但大理國王、宗教於此可見,舉凡密宗、禪宗、中國、印度、尼泊爾、爪哇一帶的宗教影響,都可據圖指點。」 大足石窟宋代造像群不僅顯密並列,而且顯密、佛儒道三教彼此相涉,趨向融合,可見周邊地區及外域的影響。紹興六年至十四年間(1136-1144年)以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或毘盧佛為主尊,脅侍《十聖觀音》的幾個大窟,含修菩薩十地內容,分別在石門山,妙高山,佛安橋鑿造。北山佛灣政和六年造普賢神變窟,諸菩薩頭頂彩雲,顯現瑞像中有如意輪觀音,數珠手觀音,不空羂索觀音等;轉輪藏窟中造釋迦、脅侍觀音、勢至、普賢乘象,不空羂索觀音,數珠手觀音,文殊乘獅,寶印觀音,白衣觀音:設華嚴、禪、密諸宗尊像於一窟。北山七級多寶塔中設置顯密諸佛菩薩像,組合釋迦與龍樹、地藏,釋迦與孔雀明王不空羂索觀音,阿彌陀佛與如意輪觀音不空羂索觀音。道人邢通道為報母恩,又造「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小龕五十餘,依善財參拜善知識內容順序布局,逐級造像嵌於塔內外壁面,似讓善男信女登塔觀像中,領悟善財參拜諸善知識成佛的歷程,佛法就在世俗生活中。塔內造像從底層至第六層「娑婆雙林示寂式」龕前,似含有成佛孝親報恩思想。此龕內容依經所說,佛涅槃時,佛母降至雙樹間,「如來為諸不孝眾生從金棺起合掌說法。」塔內造像整體布局與瀘州報恩塔大同小異。宋以儒治國,興理學、崇孝道,契嵩、宗賾、智園、宗杲等繼宗密之後,佛儒合唱,行孝報恩,忠君愛國。漢州柳本尊院,高宗、理宗、常禮之。南宋大足僧趙智鳳雲遊柳本尊院後,建寶頂山道場。規模宏偉整體布局的寶頂山道場造像群,以「看轉大藏、普為四恩」為宗旨,孝為成佛之本。由四方結界,教相道場,「報恩圓覺道場」,事相壇場等組合華嚴、淨土、禪、密諸宗經變及密教儀壇。為顯密相涉、佛儒交融,以教主柳本尊為皈依,由顯入密修瑜伽本尊成佛報恩的專修道場。教相道場造像主要有《毘盧庵》,佛涅槃,廣大寶樓閣,六道輪迴,父母恩重經變、大方便報恩經變、觀經變、地獄變、柳本尊十煉圖;「報恩圓覺道場」有圓覺洞、牧牛圖、正覺像;事像壇場有祖師塔、灌頂壇、理趣會禪室、佛報恩經禪室,「毘盧庵」禪室等。「在中國本部密宗道場之有大宗石刻者,亦誠此一處,誠中國宗教上重要遺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