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信陵君相助,趙國會不會被秦國滅掉?

顧道驚城 發佈 2024-03-30T05:28:01.689124+00:00

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在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就此一蹶不振了。之所以會有這種錯覺,完全是因為在長平之戰結束一年後,秦國又向趙國發起了攻擊。由於時間間隔太短,所以給人的感覺是:秦國在長平獲勝之後,直接一波平推到了趙國家門口。而這一戰,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邯鄲之戰」。

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在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就此一蹶不振了。

之所以會有這種錯覺,完全是因為在長平之戰結束一年後,秦國又向趙國發起了攻擊。

由於時間間隔太短,所以給人的感覺是:秦國在長平獲勝之後,直接一波平推到了趙國家門口。

而這一戰,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邯鄲之戰」。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說過,趙孝成王原本打算割讓六座城給秦國,卻在上卿虞信的勸阻下作罷,反而準備把這六座城割讓給齊國,以便建立起「抗秦同盟」。

其實也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現在的趙國衰落了,希望齊國別來打秋風。

齊國那邊是什麼反應,咱們先不談,秦國的秦昭王可發火了。

在他看來,雖然此時滅不掉趙國,但你們既然在長平輸了,就該履行輸家的義務,割地賠款所有流程都走一遍。

現在是怎麼了,不把城池給秦國,反而給齊國,還想著跟我們繼續干?

於是,才有了秦國出兵攻打趙國,邯鄲之戰正式開打的事。

雖然此時的秦國比趙國強,但想要滅趙也是很難的。

通過時間就可以看出來,從公元前259年10月秦國出兵,一直到公元前257年12月,將近兩年的時間,秦國都沒能打下趙國。

後來,秦始皇攻打趙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順利攻破趙國的都城邯鄲。

由此可見,趙國在邯鄲之戰中的所謂「危局」,肯定有不少誇張之處,為的就是尋求其他國家的援助。

但其他國家也不傻,他們看出了趙國的餘力,所以始終拖拖拉拉,全部拒絕出兵。

後來,由於國內的反秦力量變得越來越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毛遂的故事。

話說,趙國平原君有一位名叫毛遂的門客,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看不出什麼特點。

平原君打算帶上二十位才華橫溢的人一起去楚國,勸楚考烈王出兵幫助趙國。

可數來數去,平原君居然只從門客里挑出了十九人,這時候毛遂主動站出來說,我願意跟您一起去楚國!

平原君有點看不起毛遂,就對他說:「您在我門下待了三年,都沒顯露過什麼本領,我為什麼要帶您一起去呢?」

毛遂立刻說出了一番大話:「像我這樣的人,就是典型的錐子尖,如果稍不留力,會直接戳破布袋,這是我之前不願意顯露本領的原因。」

「現在,您帶我去楚國,我讓您見識一下我的鋒芒!」

平原君被這番大話鎮住了,於是決定帶著毛遂一起出行。

這就是成語「脫穎而出」和「毛遂自薦」的出處。

到了楚國之後,平原君帶著一幫高人,圍著楚國的楚考烈王一通遊說,居然毫無效果。

這時候毛遂站出來,一頓言語輸出,直接讓楚考烈王驚為天人,當即決定派兵幫助趙國。

毛遂為什麼會這麼神呢?其中固然有他口才了得的緣故,但更重要的是時局。

如果楚國的主流情緒是孤立主義,不管趙國死活,那麼無論毛遂的口才有多好,他都很難成功。

在楚國出兵之後,魏國也宣布出兵,但這兩國都很有默契,軍隊始終停駐在趙國邊境,就是不繼續前進參戰。

基於楚國和魏國的利益,不過是迫於國內的輿論壓力,決定裝模作樣地出兵。

到了前線之後,一切看形勢決定,能撈一把就撈一把,撈不到就回來。

只要秦國別徹底滅掉趙國,那麼問題就不嚴重。

這種套路其實根本用不著解釋,天天搞政治的人門兒清,屬於公開的秘密。

邯鄲之戰為什麼打了兩年才停呢?從表面上看,是由於信陵君竊符救趙,帶著魏國軍隊從後方殺來,秦軍措手不及。

可是從本質上來說,經歷了兩年的拉鋸戰,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早就累了。

這時候,無論魏國軍隊偷襲誰,恐怕都能取得不錯的戰績。

如果沒有信陵君的舉動,秦趙兩國還會分出勝負嗎?恐怕很難,大概率是秦國找個台階撤軍,趙國叫嚷一陣之後閉門療傷。

換言之,無論信陵君本人的態度如何,魏國軍隊在這時候突然殺出,就是有撿便宜的嫌疑。

因為在魏國軍隊出動之後不久,楚國軍隊也動了。再然後,韓國也派出了一支軍隊幫助趙國。

在四國軍隊的夾攻之下,秦軍的失敗自然也可以理解了。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至少在這個時候,關東各國在理論上還有聯合抗秦的可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