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多多:苦心經營多年的文藝女學霸』設崩塌…我不怪她,卻很遺憾

嗶嗶精兒 發佈 2024-03-30T08:49:25.026679+00:00

自從參加《爸爸去哪兒》後,黃多多就成了流量本流,常爸已經記不清這個小姑娘上過多少次熱搜了。真不是我酸,像她這樣的星二代其實挺可憐的,一舉一動都在聚光燈底下。

自從參加《爸爸去哪兒》後,黃多多就成了流量本流,常爸已經記不清這個小姑娘上過多少次熱搜了。真不是我酸,像她這樣的星二代其實挺可憐的,一舉一動都在聚光燈底下。做好了,會有人嘲諷「還不是靠爹媽」;做錯了,更是會被無限放大、甚至動輒就被上綱上線。

但不管怎麼被議論,外界看起來這個姑娘能一直保持穩定的狀態,上課、排話劇、拍短片……頗有一種「喧鬧任其喧鬧,自有我自為之」的定力,對於這點常爸還是挺欣賞的。

但這次終於「喜提」熱搜榜一的「錯別字」事件,實在是太離譜了。在她的公眾號里讀個低幼中文繪本頻頻出錯,而且錯的還都是常見字。

河堤(dī)讀成了河踢(tī),把木屑(xiè)讀成了木謔(xuè),這兩個錯誤我勉強可以理解,都屬於典型的易混淆讀音錯誤。但是把麥稈(gǎn)讀成了麥纖(xiàn)一樁一樁(zhuāng)讀成了一柱一柱(zhù),防禦(yù)讀成防卸(xiè)是個什麼鬼?

再想想黃多多已經是個高二學生了,就更加覺得不能理解,哪怕是公立小學三四年級的語文學渣,都不太可能犯這麼多低級錯誤吧?!而且我好奇的是,她在讀的時候,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這次翻車無疑暴露了黃多多的中文底子真的不太行。不過與差出天際的中文相比,黃多多的英文就不一樣了。

5歲多參加綜藝節目,英語張口即來。

(《魯豫有約》劇照)

8歲時能和老外無障礙溝通,驚艷了一大波網友。

(《爸爸去哪兒》劇照)

進入高中後,黃多多為了競選電影社社長錄製英文競選視頻,發音標準而且輕鬆自然。

這次事件網上爭論最多的,也是截然不同兩派觀點。理解的認為:

人家讀的就是國際學校啊,在學校里都是說英文的,英語才是人家的教學語言啊!

她要是一直在國外讀書那我肯定非常理解,但問題不是啊,而且就算老師上課是用英文的,但她平時接觸的絕大部分人應該還都是中國人吧!

還有更一波兒人對此冷嘲熱諷,說家裡一直苦心經營的學霸人設「崩塌」了,我覺得也沒必要,對我來說,更多是對這個17歲高中生的遺憾吧:她的父母一定在非常重視英文教育的同時,忽視了對她的中文教育。

這麼一對比,我瞬間想了小時候單腿蹦蹦跳跳時,我媽對我的囑咐:「一條腿走路走不穩。」

黃多多「中文很差,英文極好」的狀態,是不是也很像一條腿走路?

過度重視英文,也是一條腿走路

前幾年,我身邊有不少中產父母都是一模一樣的想法。最極端的一個家長,要求家裡人都講英文、所有的啟蒙書也都是英文的,美其名曰「沉浸式英文環境」。對此,我一直都非常反對。

小小常1歲半後我堅持每天給他讀半個小時的繪本,其中一半是英文繪本一半是中文繪本。我很重視小小常的英文啟蒙,也一直倡導大家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讓孩子儘早接觸英文。但同時我費盡心力開發了大語文系統課,和字源識字、小古文、歷史課等等的專項課。

周圍有不少人都不理解,他們認為我拿著哈佛耶魯畢業生的金字招牌,全力做英語啟蒙肯定才會更吸引人、更容易成功啊。而且那時候正是少兒英語啟蒙發展的高峰期,想想都能知道怎麼做來錢更快。可我還是沒這麼做,甚至還把做英語啟蒙賺來的錢投入到研發周期長、回本慢的中文課程研發中。

現在看起來很笨很傻,但我一直沒有後悔過。因為在美國留學的經歷,實打實地讓我知道了,作為一個中國人學好中文、了解中國文化是多麼重要。

2018年,常爸申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時候,還要管理公司和打理公號,特別忙,所以GRE和托福都是裸考的。

在托福考試上,聽力和閱讀得了滿分,但因為沒有提前準備口語考試的套路,考試時就坐在電腦前現想。有幾個問題等想好怎麼說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所以口語成績很一般,並沒有達到哈佛的入學要求。但因為已經沒有時間重新準備和重新考了,所以我就直接把成績單遞交了,當時就是抱著試試看,不行就拉倒的心態申請的。

(在學院的入學要求上寫明:機考的托福聽說讀寫每一分項各門不低於26分。)

但很快,我就收到了教育學院招生總監的郵件,約我進行一次Skype面試,原來她是看到我其他成績和履歷都不錯,唯獨口語成績不夠,想要親自考核下我,也是怕有「漏網之魚」吧。


那段時間正好我們《唱學最美古詩詞》的書剛上市,聊到我的工作時我就親自向他展示起來,還當場播了一首《池上》的古詩兒歌給他聽。

她一邊聽一邊就隨著音樂「搖頭晃腦」起來,我都能感受她在屏幕那頭的激動。她連連稱讚說你們的製作好精良啊,雖然我不懂中文,但完全能體驗到語言和音韻的美。然後就這個話題,我們足足聊了半個小時。面試結束了,沒過多久就收到一封郵件,通知我不僅被錄取了,而且更讓我意外的是,還給了我等同於學費的全額獎學金。

(哈佛寄給我的入學資料)

來到哈佛後,我偶然碰到了這位招生總監,同時也忍不住提出了我心底的疑問:明明我的口語成績沒有達到你們的要求,就算是能「破格錄取」已經很好了,怎麼你們還能給我全獎呢?

招生總監說:

在決定錄取人的時候,我們更看重這個學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不同的視角和思考。語言本身固然重要,但只要你的英語不妨礙你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把你的智慧傳授給別人的話,我們不會糾結於某一個特定的分數線。所以說實話,報名的候選人里有很多人GRE和托福的成績都比你高,但你做的事和經歷讓學校覺得很有意思,我們認為你可以給其他同學帶來不同的視角,所以就把獎學金給了你。

講好中國故事
才能做真正的國際化人才

我是土生土長的福建泉州人,上大學之前都沒有出過省。三十年前這座三線小城市壓根就沒有英語啟蒙的概念,我是初中才開始學英語的。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即便英語考試成績不錯,但一張口就帶著中式口音,這個劣勢直到大學畢業都沒有太大改觀。

之前我還有點小介意,但自從在哈佛、耶魯求學後,就完全拋棄了這個想法。

作為中國人,中文才應該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是一個人的根基。英語再好,不管是留學還是去國外工作,對方看中的都是你是否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身上背負的,已經融入到血液里的文化的烙印。

像是常青藤聯盟這樣的美國名校,美國本土的精英學生們還都要打破門搶著進呢,為什麼學校還要辟出一些名額專門留給國際留學生?其實就是看中的文化多樣性這一點,而你對此是否能做出自己的貢獻,不僅取決於你的英文有多好,除了需要你有優秀的思辨能力外,也希望你能帶來多元的價值觀和與眾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

常爸之前所在的教育學院的國際學生來自世界上30多個國家。這些留學生們有很多都帶著很濃重的口音,比如俄羅斯味兒的、拉丁美洲味的、和東南亞口音等等,但大家都不會簡單到憑藉一個「口音」來judge一個人。

有一節關於不同幼教體系的討論課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們跟來自義大利的朋友好奇地討教瑞吉歐(Reggio)在義大利是什麼發展起來的?才知道原來瑞吉歐誕生時的目的是阻止類似二戰事件不再發生,他們希望讓學校變成a place where everyone belongs。來自德國的同學也在課堂上對華德福(Waldorf School)在德國的歷史和現狀侃侃而談,讓我們受益匪淺。這也讓我意識到,大家對一個國際學生的期待完全不是看你有多了解美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現狀,而是希望你對本國文化的社會現狀有很好的理解,並將其分享給大家。他們想知道的是,你們是怎麼想的,你們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

之前在美國讀書時,我發現了一些普遍現象,讓我非常憂慮,也想分享給大家。在美國有機會跟一些非頂尖學校的也同是來自國內的畢業生聊天。我發現他們的口語真的是很好,口音跟美國人幾乎沒差,但談論的內容卻是言之無物,完全缺乏自己的觀點和思考。不管是對中國現狀的理解,還是對美國的,都很膚淺。縱使空有一口漂亮的英語,又有什麼用呢?

外國人並不在意你的英文是否有口音,你中國的視角和中國的故事才是最能打動他們的。所以,中華文化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是一個人的根基。

反之過於重視英文,忽視中文,很有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西方世界融不進去,東方世界有了隔閡,兩頭不沾。

實際上,我已經聽過好幾個已經移民國外的中國家長定期送孩子回國學中文的例子了。隨著中國實力強大、中華文化影響擴大,他們越發覺得能用中文進行深度思考的孩子才能真正擁有雙語優勢。

常爸一直以來的願景就是:培養國際化的中國人。請注意,「中國人」三個字才是主語是重心,而「國際化」只是修飾語是附屬。

我們要重視英語啟蒙,幫助孩子高效掌握英文技能,更靠近「國際化」。同時,我們更要做好中文教育,讓孩子了解中國文化,做好「中國人」。

這才是真正的兩條腿走路,這才是真正的「愛之深,則為之計深遠」。

所以,對黃多多們的存在,我不想責怪,更多的,是遺憾。

學習中文和英文從來都不是一個只能二選一的單選題,而應該是兩手都要抓的雙選題。這個基本認知,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辜鴻銘先生有兩段精彩的論述,讓我心有戚戚焉。

他說:

「當一個中國人西化成一個洋人的時候,恰恰會引起他們的蔑視,只有讓他們看到,我們中國人,有著他們與眾不同的文明與精神,他們才會在心裡對我們有真正的尊重。」

他還說:

「我們學好英文詩,學好英文,就是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把我們溫情敦厚的詩教,寓教於四夷之邦。」

英文技能不能少,這是走向世界的窗口。中文修養更不能丟,這是我們得以安身立命,贏得世界尊重的砝碼。

「天生我才,不敢擔當,就是失職」。

一百年前辜鴻銘先生的囑咐還言猶在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