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精益生產現場管理改善

企業管理那點事兒 發佈 2024-03-30T23:20:48.025344+00:00

現場的定義:現場就是工作的場所,包括辦公室、生產車間、配料房、油房及倉庫等企業所有的作業場所,所以現場的含義應泛指企業的每一個角落。

一、基本概念

1、現場的定義:

現場就是工作的場所,包括辦公室、生產車間、配料房、油房及倉庫等企業所有的作業場所,所以現場的含義應泛指企業的每一個角落。

2、改善的定義:

所謂改善,就是持續不斷地改進和優化工作,通過激發作業人員自身的創新思維,不斷尋求更佳、更合適經濟效益的作業方法的一種管理理念。

3、現場改善的定義:

現場改善就是對企業所有工作場所的作業進行不斷地改進和優化,以求達到降低成本,提升質量,提升效率的運作。

4、精益改善的工具:

(1)準時化生產(JIT)

其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

這種生產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種無庫存的生產系統,或使庫存達到最小的生產系統。

因此,在生產作業時要嚴格按照標準要求作業,按需求生產,現場需要多少就送多少材料,防止庫存異常。

(2)5S與目視化管理

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是現場目視化管理的有效工具,同時也是員工素養提升的有效工具。5S成功的關鍵是標準化,最細化的現場標準和明晰的責任,讓員工首先做到維持現場的整潔,同時暴露存在的問題,進而解決現場和設備的問題,逐漸養成規範規矩的職業習慣和良好的職業素養。

(3)看板管理(Kanban)

看板是可以作為交流廠內生產管理信息的手段。看板卡片包含相當多的信息並且可以反覆使用。常用的看板有兩種:生產看板和運送看板。看板比較直接,且有目共睹,容易管理。

(4)標準化作業(SOP)

標準化是生產高效率和高質量的最有效管理工具。生產流程經過價值流分析後,根據科學的工藝流程和操作程序形成文本化標準,標準不僅是產品質量判定的依據,也是培養員工規範操作的依據。

這些標準包括現場目視化標準、設備管理標準、產品生產標準及產品質量標準。精益生產要求的是「一切都要標準化」。

(5)全面生產維護(TPM)

以全員參與的方式,創建設計優良的設備系統,提高現有設備的利用率,實現安全性和高質量,防止故障發生,從而使企業達到降低成本和全面生產效率的提高。

(6)運用價值流圖來識別浪費(VSM)

生產過程中到處充斥著驚人的浪費現象,價值流圖(Value Stream Mapping)是實施精益系統、消除過程浪費的基礎與關鍵點:

•發現過程中何處產生浪費,識別精益的改進機會;

•認識價值流的構成因素與重要性;

•掌握實際繪製「價值流圖」的能力;

•認識數據在價值流圖示中的應用,**數據量化改善機會的次序。

(7)生產線平衡設計

由於生產線布局不合理導致生產工人無謂地移動,從而降低生產效率;由於動作安排不合理、工藝路線不合理,導致工人三番五次地拿起或放下工件。進行生產線平衡設計,科學評估規,讓作業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8)拉動生產(PULL)

所謂拉動生產是以看板管理為手段,採用「取料制」即後道工序根據「市場」需要進行生產,對本工序在制品短缺的量從前道工序取相同的在制品量,從而形成全過程的拉動控制系統,絕不多生產一件產品。

(9)快速切換(SMED)

快速切換的理論依據是運籌技術和並行工程,目的是團隊協作下最大程度地減少設備停機時間。產品換線和設備調整時,能夠大程度壓縮前置時間,快速切換的效果非常明顯。

為了使停線等待浪費減為最少,縮短設置時間的過程就是逐步去除和減少所有的非增值作業,並將其轉變為非停線時間完成的過程。

精益生產就是在不斷消除浪費、降低庫存、減少不良、縮短製造周期時間等具體要求來實現的,降低設置時間是幫助我們達到這一目標的關鍵手法之一。

5、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新:應用最新、最好的科技及設備,但須投資大筆的金錢。

(2)改善:利用常識性的觀念與方法,不須花費多少金錢。

二、改善的目的

1.降低成本

a. 從事一項改善本身的投入要少,改善活動不贊成高投入的改進。

b. 從事的改善項目不管是從質量,交期還是效率,歸根到底都是能夠為企業省錢,節約成本是改善的最終目的。

2.優化管理、優化結構

管理活動是否能更加快速、更加有效地進行,離不開執行者對工作方法的改進和優化。

3. 形成改善文化

一個企業要使改善成為一種習慣,一種企業的性質,每個員工都應具備這種對工作不滿現狀的意識,思考如何改進,如何完善的作業意識。

質量管理小組(QCC)全員改善活動,就是一種企業改善文化的表現形式。

三、改善的著眼點

1. 從現場的浪費中發現問題

2. 從現場的管理標準中發現問題

(1)什麼是標準?

標準是對重複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結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

簡單的說,就是做事情的最佳方法。

(2)標準的重要性:

是教訓、經驗的總和,最優化的製造、管理方法;是員工培訓、教育的依據;是管理者監督、檢查的依據;使管理可視化,一眼能發現問題。

(3)企業要創建哪些標準?

例如(企業部分標準):

四、改善的原則與步驟

【改善的原則】

1、改善要有明確的目標或具體要求;

2、改善要馬上行動不要找藉口;

3、改善要遵循「三現主義」;

【何為「三現主義」】

現場:親臨現場

現物:觀察現有產品的狀況

現實:從現實出發

4、改善沒有終點

【改善的步驟】

(1)問題的發生、發現——要改善什麼?

(2)現狀分析——現狀是怎樣的(數據)。

(3)發現問題的重點——為什麼會發生(真正原因)。

(4)改善方案的制定——如何對策?

(5)實施、評價改善方案——對策是否有效(與目標對比)?

(6)跟蹤處理改善方案——標準化。

五、管理者的行動

1. 現場管理的兩大工作:

維持:現行技術、管理方法和操作標準。

改進:提升現行標準,包括創新和改善。

維持占:80%; 改進占:20%。

2. 現場管理的PDCA法

(1)PDCA循環的四個階段

·P (計劃 PLAN) :從問題的定義到行動計劃

·D (實施 DO) :實施行動計劃

·C (檢查 CHECK) :評估結果

·A (處理 ACT) :標準化和進一步推廣

(2)PDCA循環的作用

·PDCA循環是能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特別是在質量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PDCA循環是開展所有質量活動的科學方法。

·改進與解決質量問題,趕超先進水平的各項工作,都要運用PDCA循環的科學程序。

·不論提高產品質量,還是減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標,即質量提高到什麼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個計劃;這個計劃不僅包括目標,而且也包括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採取的措施。

計劃制定之後,就要按照計劃進行檢查,看是否實現了預期效果,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通過檢查找出問題和原因;最後就要進行處理,將經驗和教訓制訂成標準、形成制度。

(3)PDCA循環的特點

PDCA循環,可以使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驟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圖像化和科學化。

具有如下特點:

·大環套小環,小環保大環,互相促進,推動大循環;

·PDCA循環是爬樓梯上升式的循環,每轉動一周,質量就提高一步·PDCA循環是綜合性循環,4個階段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

·推動PDCA循環的關鍵是「處理」階段。

(4)PDCA循環的八個步驟:

步驟一:分析現狀,找出題目;

強調的是對現狀的把握和發現題目的意識、能力,發現題目是解決題目的第一步,是分析題目的條件。

步驟二:分析產生題目的原因;

找准題目後分析產生題目的原因至關重要,運用頭腦風暴法等多種集思廣益的科學方法,把導致題目產生的所有原因統統找出來。

步驟三:要因確認;區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決題目的關鍵。

步驟四:擬定措施、制定計劃(應用5W1H方法),即:為什麼制定該措施(Why)?達到什麼目標(What)?在何處執行(Where)?由誰負責完成(Who)?什麼時間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計劃是執行力的基礎,儘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

步驟五:執行措施、執行計劃;高效的執行力是組織完成目標的重要一環。

步驟六:檢查驗證、評估效果;

步驟七:標準化,固定成績;標準化是維持企業治理現狀不下滑,積累、沉澱經驗的最好方法,也是企業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標準化是企業治理系統的動力,沒有標準化,企業就不會進步,甚至下滑。

步驟八:處理遺留題目。所有題目不可能在一個PDCA循環中全部解決,遺留的題目會自動轉進下一個PDCA循環,如此周而復始,螺旋上升。

3. 管理者的行動

(1)建立標準

【步驟】:建立標準——對員工展開標準的培訓教育——對標準是否得到遵守進行監督——修訂標準。

(2)制定管理目標

制定管理目標(品質、工時、成本、交期),為實現管理目標開展改善活動。

(3)找到客戶

找到各自的客戶(內部/外部)——了解客戶的需求——滿足客戶的需求。

(完)

編輯創作:資深企業管理諮詢師 張驥老師

專注企業管理改善與變革,貼心服務實體經濟,現場諮詢、輔導與培訓,助力企業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