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說教 | 起跑線上

銅陵社科苑 發佈 2024-03-30T23:31:43.071873+00:00

現在是只要有孩子在念書的家庭,可以說家裡人是都在整天圍著學生轉的,我們家也是這樣。仿佛孩子念書就成了家裡的頭等大事,孩子在學習中一有風吹草動,全家人便慌成了一團。

今天來說說「起跑線」這個問題,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認識也不一定正確。算是在「起跑線」上灑冷水,拿來與大家交流。

現在是只要有孩子在念書的家庭,可以說家裡人是都在整天圍著學生轉的,我們家也是這樣。仿佛孩子念書就成了家裡的頭等大事,孩子在學習中一有風吹草動,全家人便慌成了一團。又因為插不上手,跟著就是一頓老調重彈的說教。

什麼「別輸在起跑線上」啦,什麼「現在社會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啦。也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事,這兩句話就早已在深入人心了。這兩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我想有些家長恐怕連自己也沒有搞清楚。只是在覺得這兩句話很能說明問題,就在人云亦云的拿來教育孩子。又好像現在讓孩子讀書不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而是在讓孩子學習出人頭地的技藝。

為這事我也和我家女兒探討過,才知道她也一直就沒有把這兩句話搞對。也在誤導著孩子學習,真是誤人子弟。我們說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要追求的應該是自己的特色和學習方法。我們做事往往什麼都抓,結果又什麼都沒抓好成了瞎抓。現在挖樹從根起,這裡先來弄清楚什麼是「起跑線」,然後再說說「複合型人才」的事。

01

我們平時說的「起跑線」,首先它是一個體育競技名詞。「起跑線」又有兩種,一種是短道速跑起跑線,如百米、千米競技起跑線;一種是長距離的起跑線,如馬拉松比賽的起跑線。短距離的起跑線很重要,因為競技是以分秒來計算的。而長距離42.193公里馬拉松的起跑線,在運動員心中則就不那麼重要了,運動員看重的是如何以最佳狀態才能跑完全程。請注意這裡的時間問題也有規定:職業選手定為3-4小時、業餘愛好者定為6-7小時都算合格。競技的性質不同,運動員的心態當然也就不同了。

現在我們國家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然後是高中三年。高中三年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結束後,上承初中、下啟大學的教育,這就到了每個家庭對孩子必須的「義務教育」時間。還有一個問題這裡也要說清楚,就是孩子在上初中三年到讀完高中三年,他們要修的課程有13門:又分為文化課和素質教育課。文化課有語文、數學、外語、歷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物理和生物。素質教育課有體育、美術、音樂和信息技術。

三年高中畢業,要想繼續深造就得通過「高考」來決定能否上大學了。因而也就有了「高考」一說,相應的也就有了「應試教育」的出現。應試教育簡而言之,就是「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我們家長平時的一切努力,也都是在圍繞著這個「應試教育」,而到時所考的也是一次對各人基礎知識的檢驗。

一般的孩在初中三年到高一第一學期結束這三年半時間裡,那13門課程又都是要全修的。從高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學校為了「應試教育」,又只好採取了「文理科」分班教學法。相應的孩子要修的 13 門課程也在有所減少,副科可以選修。但在後來的二年半時間裡,主修課程又更是在加重了負擔的。所謂「三天一小考,七天一大考」,還有月考和衡水中學試卷,也就成了他們的主要生活內容。

由此可知,孩子從念書開始到高中畢業,學的又都全部是基礎性的知識。要知道「基礎知識」關鍵在於掌握,這裡請問我們萬能的家長們,你們到底把孩子的「起跑線」定在了哪裡?選擇又從哪裡開始?如果各科都有起跑線,你們又叫孩子怎麼去起跑?因此,我們說模糊不清的目標,只會讓人無法取得學習成果。孩子念書不是短道速跑競技,孩子念書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賽跑,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也是不可能同一時間抵達終點線的。

02

這裡再來說說,「現在社會需要複合型人才」這個問題。還是以體育競技為例吧,國家體育隊在全國所招收的都是體育拔尖人才,又都是只有一技之長的人才。

你見過有哪個短跑運動員,回頭又去參加體操比賽的?你見過有哪個籃球運動員,回頭又去參加過桌球比賽的?又有哪個游泳健兒,回頭又去劃皮划艇的?他們是不可能勝任其他體育項目的,因為他們自身只有一技之長。但也就是這些只有一技之長的人聚在一起「複合」了,又才有了頂級的國家體育隊。這裡對「複合型人才」的要求,是只要求個人具有一技之長就行了,而不是要求每個隊員身上都應該具有多項技能的。這裡的複合是指通過個人的拔尖而組成集體的複合,而不是個人自身具有多樣性的複合,個人複合了也就肯定不可能拔尖的。

學校也是這樣,如果不是那就成笑話了。你見過有語文老師,上午教語文下午又去改做教數學的?有英語老師,上午教英語下午又去改做教物理的?因為學校也是一個由個人專職來複合成集體的單位,只有通過各位老師來各司其職,學校的教學風氣又才能和諧有序天天向上。

·

問題再回到關於孩子學習的事情上來,孩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經歷了義務教育和應試教育,而所學習到的知識又都是基礎性知識。因而在我們家,我們家庭內部也就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孩子在學習之中的「起跑線」我們無法劃定,也就無所謂從那裡起跑;孩子的學科有13門,是不可能各科都拔尖的,孩子也就不可能成為「複合形」拔尖學生。

我們深知人與人的天賦是有差別的,遺憾和不完美也總是會有的。人們在生活中「比」又是無處不在,孩子不是學習機器,也不是「奧特曼」。「比」也是競爭,有競爭就有得失。我們在競爭中會得到一些東西,也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得到的是成績,失去的就是還有差距。我們不要怕存在差距,要能順其自然。我們不要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不要怕孩子成不了「複合型人才」。我們只要鼓勵孩子在跑的過程中,跑得好跑得輕鬆跑得遠就行了。這應該才是我們所尋求的,最好的最科學的育人方法。

同時,我們也要告訴孩子,人生通向成功的道路有多條。當然能上「985」和「211」就更好,努力了即使上不了也無妨。做人要克服自己的局限性,也要接受自己的局限性。這事看起來很矛盾,但又是很合理的。人性之所以複雜,往往在於對取捨糾纏不清。我們要讓孩子從小明白一個道理: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飲。知識不在於學了有用沒用,而在於學得精與不精;工作不在於冷門熱門,而在於做與不做,冷門做好了照樣會出彩。

在我們生活中好像出現過許多「精彩」的機會,其實那都是沒有經過實踐考驗的偽命題。人生沒有那麼多的「精彩」,也沒有那麼多的美好「錯過」。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名牌學歷和職位高低,而在於要把自己發自內心的情感,去投入到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中。這樣,我們因為熱愛而腳踏實地,一生勤勉砥礪前行,我們也就有了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們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時也應該要回到「原點」。我們的感情和理智需要平衡,我們要不忘初心是養人。當初孩子出生時,我們做父母的又都在衷心的祝福過孩子:「潑養潑大身體好,健健康康長成人。」我們只有通過回到「原點」,這樣在與孩子的相處時,也就能感受到那種返璞歸真的親情。讓生活充滿真正的歡樂和陽光,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作者:胡國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