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容易!「巴掌寶寶」康復1年多追上雙胞胎姐姐

光明網 發佈 2024-03-31T02:10:16.856989+00:00

但她一出生就遭遇重度窒息,經過醫生的復甦搶救,她頑強地開始了自主呼吸,但是由於先天發育不良——在宮內已提示單臍動脈、發育遲緩,且臀位足先露合併產傷致左股骨骨折等多重高危因素,像一座座大山,壓得這位「巴掌寶寶」喘不過氣。

2021年5月中旬,一位胎齡僅27+6周、體重560克的「巴掌寶寶」雙胎兒之一嵐嵐(化名),緊隨姐姐之後,來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但她一出生就遭遇重度窒息,經過醫生的復甦搶救,她頑強地開始了自主呼吸,但是由於先天發育不良——在宮內已提示單臍動脈、發育遲緩,且臀位足先露合併產傷致左股骨骨折等多重高危因素,像一座座大山,壓得這位「巴掌寶寶」喘不過氣。儘管被告知要作最壞打算,家屬仍捨不得放棄,孩子出生兩天後,果斷把她送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進行治療。

家屬及患者以性命相托,醫生護士必將全力以赴。

經過一年多的康復,如今這位1歲10個月大的「巴掌寶寶」已健康成長為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公主,這背後是孩子、爸爸媽媽、醫生護士們共同的努力。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新生兒科羅立榮副主任介紹,剛來紅會醫院的時候,嵐嵐體重僅有535g,呼吸急促且不斷在呻吟,四肢冰涼,反應很差,羅立榮、方瓊吟護士長及當天在崗的醫護人員立即把小寶寶置於輻射保暖台展開搶救,給予鼻塞無創輔助通氣,幫助她打開肺泡改善通氣,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輸血漿糾正凝血異常,左下肢骨折處已經明顯腫脹,立即請骨科醫生會診指導這一例極早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的骨折治療。經過搶救治療後,小寶寶呼吸逐漸平穩,氣促、呻吟明顯好轉了,呼吸支持的方式從鼻塞無創輔助通氣逐漸過渡到只需要鼻導管吸低流量的氧氣,小小的手腳也變暖了,左下肢骨折腫脹也逐漸消退,開始慢慢從胃管裡面注入早產兒奶進行微量餵養,小寶寶逐漸適應了之後奶量也慢慢增加了起來。

孩子出生2天後被送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治療。

眼看著小寶寶一天天長大了,大家都為她鬆了一口氣,可就在剛剛滿月2天的時候,小寶寶出現了新生兒敗血症,病情出現反覆,又經歷了積極的搶救病情才平穩下來,在生後3個月的時候,小寶寶又發生了一次喘息性肺炎,病情再次出現反覆,經過給予無創輔助通氣及抗感染治療後逐漸好轉,經過新生兒科、骨科、眼科等科室一百多個日夜的精心守護,小寶貝生命體徵穩定,左股骨對位基本吻合、與右股骨長度基本一致,眼底檢查基本正常。終於在快滿4個月時順利出院了!

治療後的寶貝順利出院

這個堅強的「巴掌寶寶」迎來了回家的日子,爸爸媽媽都無比欣慰,那麼出院後的小寶寶發育得怎麼樣?她能否追上其他正常的寶寶,或者說追上她的雙胞胎姐姐呢?

出院診斷顯示,小寶貝「缺氧性腦損害、生長發育遲緩」。除了從新生兒期已開始干預的營養腦神經,運動訓練、語言訓練、認知訓練等康復治療已刻不容緩。寶寶出院後的隨訪和早期干預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兒科學科帶頭人余韶衛主任帶領兒童康復團隊為小寶寶制定了科學、精準的康複方案,由兒童康復技師麥鳳嬌負責寶寶的早期康復。

關關難過關關過,遇難愈強。

在康復訓練的過程,小寶寶經歷的考驗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風險接踵而至。

嵐嵐第一次在門診做訓練,還沒夠五分鐘,漸見臉色發紺並出現「三凹征」,疑似胃食管返流致氣道阻塞。經過體位管理、拍背、高濃度吸氧等一系列搶救措施,小寶貝很快轉危為安。

經此一次,治療師更加謹而慎之,為小寶貝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計劃,嚴格控制每節課的治療強度,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穩步提高她的運動能力。

同時麥鳳嬌技師不厭其煩向家屬宣教,讓她們明白居家康復的重要性,家—院合作,鞏固療效。深入淺出的講解,得到家屬的信任和配合,她們風雨無阻把小寶貝送過來訓練之餘,平時在家也會見縫插針寓練於樂。

護士給寶寶進行肢體放鬆

嵐嵐學習俯臥抬頭技能

斜頸成為嵐嵐運動發育路上的又一絆腳石

使用Bobath球輔助訓練抬頭和矯正斜頸治療

嵐嵐終於學會翻身了

坐位平衡練起來

瞧,小寶貝的背挺得真直!

嵐嵐坐到搖籃上被搖晃也穩如泰山

嵐嵐和姐姐爬行比賽你追我趕,一步一步往上爬。

嵐嵐在小凳子上牢牢站定

日復一日的堅持終於收穫了幸運的花朵,嵐嵐的進步太大了,現在的她已經可以和姐姐一起走著出去「行街街」咯!

走路帶風的小精靈。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胡穎儀、孫冰倩

來源: 廣州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