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痛批美院教授是「不下蛋的雞」,繪畫圈亂象比書法還嚴重?

書法網 發佈 2024-03-31T02:18:08.764230+00:00

受「書畫同源」觀念的影響,中國的書法與繪畫始終是難解難分的狀態,而隨著文人畫的發展,詩書畫印結合成了一種趨勢和要求,王維、蘇軾、米芾、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再到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無一不是「四項全能」。

受「書畫同源」觀念的影響,中國的書法與繪畫始終是難解難分的狀態,而隨著文人畫的發展,詩書畫印結合成了一種趨勢和要求,王維、蘇軾、米芾、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再到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無一不是「四項全能」。


隨著晚清國門被列強打開,外國的藝術開始進入中國,傳統的書法與繪畫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書法方面,日本開始「反哺」中國,西方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思想讓不少書法家在「創新」道路上一路向前,「吼書」「射書」便深受其影響,因此「現代書法」開始與「傳統書法」分庭抗禮。


繪畫方面的情況更是如此。當我們抱怨當今書壇亂象橫生,好好寫字都要成為一種美德時,繪畫圈同樣如此。當代畫家吳冠中曾建議取消美協與畫院,在一場訪談中他說:「美協的繪畫欣賞水平落後於非洲,好比衙門中養一群不下蛋的雞」。他認為,所謂的畫展與收藏,帶來了不少惡果「藝術一旦和金錢掛鈎就會失去它本來的性質。」


中國繪畫與書法面臨的處境其實不一樣,書法是我們獨有的一門藝術,它始終脫離不了深層的藝術傳統與美學;但是繪畫卻不一樣,如果說我們的書法是變得越來越「盲目創新、以怪為好」,那麼繪畫亂象說到底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自晚清以來繪畫日益衰弱,為了「救亡」,逐漸形成了三種不同的道路,第一條道路是立足於中國傳統繪畫,在筆墨、題材、畫法上進行創新,即從皮到骨仍舊是國內的。走這條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者有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和潘天壽四個人。


吳昌碩以金石入畫,黃賓虹在發明出「五筆七墨」這一筆法,齊白石以平淡天真的畫法引入了不少平時不被表現的題材,潘天壽則進一步提煉「以形寫神」,創造出「大、重、奇、工」的繪畫樣式。


第二條路是引進西方繪畫技法與媒介材料,但其內涵仍屬中國,即外國皮中國骨。走這一條路的大家就很多了,比如林風眠、徐悲鴻、吳冠中等人。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吳冠中與徐悲鴻的一段恩怨,徐悲鴻認為學西方繪畫可以,但要學習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絕對不能學印象派之後的畫法,因為它們「庸俗、惡劣、浮滑」;所以,當他成為美協第一任會長時,林、吳這些人當然就無法施展。


第三條路是受西方現代和後現代主義影響下,走向與國際「接軌」的路,如今不少知名畫家走的是這條路,他們的作品大多天馬行空,已經很難區分還算不算中國畫了。這類畫家代表有曾梵志、周春芽、方力鈞、岳敏君,他們的作品動輒上億高價,是中國繪畫先鋒派和接軌世界潮流的中堅力量。


中國繪畫的亂象在於展廳里充斥著大量的「垃圾」,而它們比「丑書」還要真假難辨,而要解決這些亂象,歸根結底是讓畫家們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不要離觀眾的審美太遠,就像吳冠中所說,要做到「風箏不斷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