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非同步音樂活動可促進幼兒觀點採擇

中科院之聲 發佈 2024-03-31T02:43:54.954100+00:00

觀點採擇是指個體對自身與他人認知、情緒、意圖等心理狀態的感知與理解。這種從他人的視角看待事物的能力不僅是兒童理解和產生社會行為的前提,而且是人類建立社交關係和形成社會文化的基礎。

觀點採擇是指個體對自身與他人認知、情緒、意圖等心理狀態的感知與理解。這種從他人的視角看待事物的能力不僅是兒童理解和產生社會行為的前提,而且是人類建立社交關係和形成社會文化的基礎。根據認知發展的建構主義理論,兒童通過參與協作活動,培養出理解他人視角和意圖的能力,從而為交流、學習等一系列複雜的社會行為奠定了認知基礎。

一種已知的可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協作活動是音樂活動。共同演唱、拍手、演奏、舞蹈等活動可以提升親密感和信任度,並促進幫助、合作、配合等親社會行為。然而,強調彼此相似性的協調形式(如齊唱、齊奏等)亦或差異性的協調(如輪唱、分聲部演唱等)更利於促進觀點採擇能力,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莉琪研究組聯合北京大學,採用行為實驗和眼動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同步、部分同步、非同步三種音樂合奏形式如何影響4-6歲兒童在實時交流中的自發性觀點採擇。

兒童在電腦上和一個虛擬同伴一起玩三種合奏形式的音樂遊戲。兒童負責演奏小鼓,同伴負責演奏鑔片。同步協調條件下,兩名兒童按照一樣的節奏同時演奏;錯位同步(一種特殊的部分同步)條件下,兩名兒童節奏相同,但演奏時間相差半拍,即輪流演奏(小鼓一下,鑔片一下);非同步條件下,一名兒童的演奏速度比另一名兒童快30%。

自發性觀點採擇能力的測量採用由兒童與同伴完成的「貨架取物」任務(圖1)。兒童站在一個九宮格貨架的前面,同伴站在貨架背面,其中帶隔板的格子裡的物體只有兒童可以看到(即「獨有視角」),其餘格子裡的物體則兒童和同伴都可以看到(即「共同視角」)。在每個試次中,同伴對兒童發出一條語音指令,例如,「請把大的那塊方形積木給我」(圖2)。在共同視角情境中,兒童和同伴的共同視角中有兩對大小不同的物體(方形積木和三角積木);在獨有視角情境中,只有一對大小不同的物體在共同視角中(方形積木)。如果兒童對視角差異敏感,那麼在獨有視角情境中,則可以在聽到「大」時即鎖定大的方形積木,而在共同視角情境中,由於同時有兩對大小不同的物體存在,兒童只有在聽到「方」時才能鎖定目標。

結果顯示,錯位同步組和非同步組的兒童在獨有視角情境下會比在共同視角情境下更早鎖定目標,而同步組兒童在兩種情境下的表現則沒有顯著區別(圖3)。這說明錯位同步和非同步這兩種具有區分性的協調形式比強調整齊劃一的同步協調更有助於提升兒童的實時觀點採擇。這或是由於錯位同步和非同步均需要兒童對自己和他人進行區分,並抑制自己模仿他人的衝動,而這種區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以及抑制控制力對於實時交流中的觀點採擇頗為重要。此外,研究還發現,僅有5-6歲兒童在兩種視角情境下表現不同,而4-5歲兒童對視角差異則並不敏感,這說明兒童的實時觀點採擇能力隨年齡有所上升。

圖3的兩圖均顯示,錯位同步組和非同步組的兒童在獨有視角情境和共同視角情境中表現出顯著差異,而同步組的兒童則未表現出差異。這說明錯位同步組和非同步組的兒童在獨有視角情境下能有效利用視角信息提前鎖定目標,而同步組的兒童則未利用視角信息。

研究表明,非同步的音樂活動較同步的音樂活動,反而更能促進幼兒的觀點採擇。這挑戰了過往研究中常見的關於同步和模仿行為親社會作用的認知,說明差異性協調比一致性協調更能促進觀點採擇這一核心社會認知能力。上述研究豐富了科學家對兒童社會性發展機制的認知,並對幼兒活動的設計具有啟發意義。在幼兒的集體活動中,可能需要關注目標是否達成,並應關注幼兒是否有一定的分工,從而加強幼兒對他人的任務和共同目標的理解,促進社會認知發展。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Developmental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和中科院特別研究助理資助項目的支持。

圖1.貨架取物任務的界面示意圖

圖2.貨架取物任務的語音指令示意圖

圖3.不同協調組兒童的目標比例和目標組比例柱狀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本帳號稿件默認開啟微信「快捷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他渠道轉載請聯繫 weibo@cashq.ac.c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