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軍:中國當代易學的反思與重建

文以傳道 發佈 2024-03-31T19:47:28.827713+00:00

因此,在未來易學研究中,充實與總結當下已有的易學研究成果,開拓新的易學領域,從易學原典出發,著眼於當下現實,以全球化視野通過中西哲學文化互鑒,建立新的易學體系,使易學真正走向世界,參與世界對話,是今後易學研究新的動向和目標。

摘要:當今易學在經典還原、哲學闡發、易學史和科學易四個方面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研究深度和廣度遠遠超越以往的易學研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學術文化的發展,易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如缺乏宏觀的遠大視野,缺乏突破現狀的新方法,缺乏貼近現實的關切和缺乏實質性的學術互動,有待於當今易學研究者思考和解決。因此,在未來易學研究中,充實與總結當下已有的易學研究成果,開拓新的易學領域,從易學原典出發,著眼於當下現實,以全球化視野通過中西哲學文化互鑒,建立新的易學體系,使易學真正走向世界,參與世界對話,是今後易學研究新的動向和目標。

關鍵詞:易學回顧;易學困境;化解方法;易學新體系


01 當代易學研究的回顧

從新中國建國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研究易學成為主流。「文革」期間易學研究則幾陷於停滯狀態。在80年代大陸易學研究出現了新景象,開始跳出對易學基本問題的討論,更加關注經、傳中的哲學思想,在義理與象數視角下研究傳統易學的新成果不斷湧現。90年代大陸易學研究更是生機勃勃,在面對新材料與新時代問題上開始新探究,拓寬了易學研究的視角與領域。進入21世紀,易學研究不斷切入時代主題,在研究方向上不斷深入,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出現了新氣象。中國大陸的易學研究伴隨國學熱而興起。自改革開放以來,以儒學為主流的國學熱一直持續不斷,延續至今,雖趨向理性,但其熱度有增無減。全國高校和地方國學研究機構及其相關某一思想家研究機構相繼成立,與國學相應,中國哲學、史學、文學等研究生和各種國學培訓班不斷擴大招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國學研究隊伍。而國學中帶有神秘色彩的易學備受青睞,學院派和民間的易學研究機構及團體數不勝數,與易學相關的正規和非正規的出版物層出不窮。就學術而言,有大量易學著作出版和易學論文發表。據粗略統計,2017年至2021年共出版易學著作900多部(包括新版和再版的古籍整理、通俗讀物、學術專著、數術類著作),發表論文850多篇。因此,重新總結和反思當代易學、思考重建易學體系已經成為易學發展的必然。茲從經典還原、哲學闡發、易學史和科學易四個方面論述中國當代易學。

(一)經典還原式易學之延續

1.象數與文字訓詁的解釋。《周易》象數之學,始於《易傳》,形成於漢代。《易傳》從「觀象繫辭」出發,以「觀象玩辭」方法解讀文本,開系統地以象數解《易》之先河。漢儒以此為據,一方面,迎合當時天人之際發展的需求,將漢代自然科學與易學符號融合,闡發易學微言大義,形成了偏於天道的象數理論;另一方面,以象注《易》,最大限度揭示象辭之間聯繫,形成易學史上的象數派。由於王弼盡掃漢儒之象數,漢代象數式微,宋代以新的話語系統,發明圖書之學,重建了象數之學。至清乾嘉學派,以考據為方法,旁徵博引,辨明是非,剝落圖書之偽,通過梳理和重建漢易象數之學,漢代象數易學再次興盛。而以象數注經、探索文本之原意,是當時易學研究的主流。近代西學東漸以來,學者將象數與西方科技結合,以新的話語構建新的象數易學系統。然而經歷「文革」,大陸傳統象數易學基本上失傳,唯有港台的傳者不絕。因此,重新梳理漢象數之學、闡明其複雜的內涵,恢復失傳的象數易學方法,評析其得失,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易學研究的一個新動向。以象數注經雖然未絕跡,卻因其附會之弊,基本上退出當今象數易學的研究。

傳統的象數之學,並不是孤立地解釋《周易》文本,往往兼顧訓詁。象數解讀,探索文本繫辭之依據;文字訓詁,探索《周易》文本字、詞、句本來的意義。以文字訓詁解釋《周易》文本,自《易傳》始,歷經幾千年,綿延不絕。漢代、清代易學研究最為典型。易學發展到今天,探索易學本義,文字訓詁仍然是不可取代的方法。尤其隨著出土文獻增多,對照出土文本和傳世文本,檢討傳統的易注,重新釋讀《周易》文本、還原其本義,成為當今易學研究的重點。如將出土的甲骨文、金文與傳世文獻相結合,提出了許多獨到觀點;對比今本和出土《周易》文本的解釋亦有許多新成果問世,其中有些對文本字詞句的釋讀顛覆了傳統的觀點,發前人所未發,令海內外學界矚目。當然,也仍有以傳統方法注易的,如採取象數兼文字或兼采義理傳統方法注《易》。

2.歷史還原的解釋。與還原式注經方式類似的,還有將《周易》置於當時的歷史視域中,以《周易》文本相關的歷史文獻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生活生產、風土人情等方面解讀《周易》文辭,其旨復原《周易》文辭真實意義,此是以史解《易》的一種形式。如聞一多、郭沫若、李鏡池等從祭祀、生產、商旅、婚姻、狩獵、戰爭、政治等方面,鉤沉、考證卦爻辭本來意義,這種形式自《易傳》始,經過漢代鄭玄、晉人干寶等的努力,以此方法解《易》已經完善,雖然使用此方法與文字訓詁方法一樣,其解釋未必完全符合《周易》文本原意,但它卻是接近本義的重要方法之一,直至今日,此方法仍然不可取代。另一種形式是以《易》為「史」。以古史辨派為代表的學者,剝離《周易》經學神秘的光環,視《周易》為一部上古文獻資料,大膽懷疑歷史,以實證方法,運用早期傳世歷史文獻,力圖還原《周易》文本成書時代的「真實」歷史,成為易學研究一派。如顧頡剛《周易歷史故事》、李鏡池《周易探源》、宋祚胤《周易新論》是其代表作。受其影響,黎子耀撰《周易秘義》、李大用撰《周易新探》等,雖然觀點內容不盡相同,其大致思路一致。將《周易》視為反映時代的歷史典籍,這種以史解《易》方法影響深遠。李學勤運用新出土的易學資料,再次印證了顧頡剛的觀點。

(二)現代語境下義理哲學闡釋

傳統的義理之學,以《易傳》「觀變陰陽而立卦」和「立象盡意」為據,形式上是解釋《周易》文本,即依據文本去解釋和言說。這種解說是以已有的理論前見或見識解釋經文。其實質是,解釋者更多假借《周易》文本解讀和探索聖人之意為名,依照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建構自己的思想系統。因此,與象數派不同的是,義理派注經,不再盲目地崇拜文本、關注文本字詞句固有的意義,而更多是探討深藏於文本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為達到此目的,可以改經,有時可以解釋出與文本不盡相同或與文本相背離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解讀易學文本是形式,闡發自己思想是歸宿。自魏晉王弼以老莊注《易》而形成玄學義理之學、宋儒以儒學解《易》而形成的心性義理之學,到民國時期通過梳理整合先秦和宋明易學而形成的新儒家的易學,無不例外。

當今學者在新的哲學語境下,秉承義理之傳統,返本開新,重建了義理之學的話語系統。這個話語系統不再是以注經為形式,而是將其置於中國哲學視域中,開顯深邃的哲學思想。在大陸,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由以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為主要內容,轉換為中國特有的「天人關係」而確立宇宙觀、心性論、功夫與境界論等為主要內容,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哲學的範式。而作為與中國哲學融為一體的易學研究,也基本上遵循此研究理路實行了轉變。因此,當今易學哲學研究成果,無論是易學家個案研究,還是某一時期易學研究,處處顯現出中國哲學的理路與特色。以中國哲學方法探索易學、借鑑易學思維建構中國哲學,凸顯了易學與中國哲學水乳交融的關係,是易學義理價值之所在。這種義理之學,改變了義理之學的形態,將原來的經學式研究轉變為哲學研究。「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因此,將易學置於現代哲學研究視域中,以哲學範式解說易學,重塑易學義理之形態,是反映時代的、最強大的、最具有活力的易學理論,是當今中國哲學新的表現形式之一。

除了哲學以外,從儒、道、釋文化及與之相關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角度研究《周易》思想,是當今研究義理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部分人文學者,或者探討易學與道學、佛學互動關係,以此闡述中華文化的特點;或者探索易學中文學、史學等學科的影響;或者梳理《周易》中的各種思想。另一部分學者站在社會科學角度解讀易學經典,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探討易學經典中的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生態學等思想。經過理解和解釋,形成了一些內涵易學的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生態學新思想,易學從理論的象牙塔下落到現實社會實踐應用中,發揮安邦治國、平天下之作用,易學成為經世有用之學。

(三)易學史研究之推進

中國易學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其易學研究總是歷史的、傳統的,無論研究對象——易學文本本身和涉及的易學問題,還是研究者所處的歷史環境、所受到的教育和具有的思維模式及掌握的易學理論,皆是離不開易學傳統;而易學研究成果也並非一蹴而就,而需經歷一個長期的思考和反覆研讀的過程,其易學研究成果一旦問世,也成為了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說,易學即是易學史,易學史研究亦就是易學研究。不關注或脫離了易學史,去解釋文本和思索易學問題,則往往缺乏厚重的歷史感,流於無根之游談,或重複前人觀點、思想而津津樂道不自知,或高談闊論陷入閉門之杜撰。因此,易學史研究是易學研究的關鍵。古代對於易學史研究比較簡略,往往在易著序言或前言中出現,未出現易學史專著,多以師承傳授、易學人物和易籍為內容,如《史記》《漢書》中易學傳承記載。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卷首和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序》中對於象數義理兩派的評析,朱震對於宋代易學傳承的論述,朱熹對於宋代易學人物觀點的評價,元代胡一桂在《周易本義啟蒙外翼》中簡略敘述的易學發展和圖書著錄情況,清代黃宗羲《宋元學案》和江藩《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涉及的易學人物,朱彝尊《經義考》關於易學的著錄,《四庫全書》對於易學著作的提要和彙編,皮錫瑞《經學歷史》中對於易學歷史的論述,馬國翰、孫堂、張惠言等人對於漢魏易學資料輯佚等,皆屬於易學史。

近幾年大陸易學史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廖名春等人的《周易研究史》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完整的簡明易學史。斷代史研究有:早期易學史、秦漢易學史、宋代易學史、元代易學史、明代易學史、清代易學史。專門易學史研究有:易學哲學史研究、易學象數史研究。個案研究有:出土數字卦與帛書易研究,上博簡《周易》研究,馬王堆帛書經傳研究,阜陽漢簡易學研究,海昏侯簡研究。傳世文獻研究成果更多,如《三墳易》研究,京房易學研究,《易緯》易學,鄭玄易學、虞翻易學研究,蘇軾易學、張載易學、邵雍易學研究,王弼易學研究,朱熹易學、智旭易學研究,黃道周易學研究,方氏父子易學研究,王船山易學研究,惠棟易學研究,焦循易學研究,等等,幾乎歷史上著名的易學家或易學著作皆有人研究。主要成果以碩博士論文為主,當然也不乏專著(有的博士論文已經出版成為專著),其中長期被忽略的域外和少數民族易學研究也有所進展。這些研究,不僅可以理清易學發展和易學對於中華文化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當今新的話語系統下,對於重新解釋易學文本、傳承易學、闡發易學思想和重新建構易學新體系和哲學新體系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四)科學易興起與發展

易學有一套整齊的符號系統和由這些符號構成的圖式,內涵了與之相關的易學思維,如中和、變通、觀象、整體性、對稱性、互補性等是易學固有的思維模式。這些傳統易學思維對於自然科學有很大的吸引力,又由於漢代以後的易學是官學,因此,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數學、地理、農學、中醫等學科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易學的影響,易學本身借鑑了古代科學建立了新的易學理論。如漢代的卦氣理論、爻辰理論、月體納甲理論等就是例證,此不再贅言。就近代而言,自西方科學傳入中國以來,中國的科學家、翻譯家和學者為了扭轉中國積弱落後的局面,積極探尋富兵強國之路,以「以夷制夷」為旗幟,將中國易學與傳入的西方自然科學互詮互鑒,形成了後來專門以易學與科學關係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易。科學易所涉及的學科除了中醫學、農學、天文曆法等中國傳統學科外,還有近現代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量子力學、光學、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等。以科學方法研究易學和以易學方法探討科學,至民國達到鼎盛,一直延續至今,仍有從事自然科學的學者,專門從事易學與科學關係之研究。如,研究《周易》與中國古代天文學知識,研究《周易》與中國傳統醫學的關係,研究易學與現代科學的關係,突出表現在數學、天文、化學、物理學、醫學等方面。

自然科學與人文易學有各自不同的話語系統,本不屬於一個領域,但是,易學仰觀俯察、近取遠求世界萬物而形成的抽象思維方法、符號系統,與自然科學探索自然形成的理性思維、嚴格的科學方法有同工異曲之妙,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卡普拉曾將包括易學在內的東方文化與現代科學關係視為「互補關係」,「它們是不同的,又是互補的。不能通過一個來理解另一個,也無法從一個推出另一個,兩者都是需要的,並且只有相互補充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世界」。卡普拉的說法未必那麼準確,但對我們理解易學與科學的關係有啟發。其實,易學與近現代科學共同的特點皆重視經驗,從觀測出發,獲得知識,然後去解釋、認知、探尋外在世界的本質,故二者運用的方法和提出的一些觀點有某種驚人的相似,從而為易學與近現代科學雙向詮釋互動提供了可能性。這是科學易形成的內在原因。科學易以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理性方法給易學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一方面可以用現代科學已經發現的諸如二進位、元素周期律、熱力學物質狀態方程、質量轉化規律、遺傳基因密碼、天文和星空結構,以至於系統思想等等,重新揭示《易經》科學內容;另一方面還可以進一步對新的自然規律的發現給予某種啟示」。同時,科學易淡化了易學中非理性的因素,促使易學走向理性和科學。應該說,科學易研究是易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02 當今易學研究的困境與存在問題

當今大陸易學無論是研究深度還是廣度都遠遠超越以往的易學研究,這是可以肯定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學術文化的發展,易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有待於當今易學研究者思考和解決。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缺乏宏觀遠大的視野。由於大陸易學研究相對分散,學者個性獨立創作性強,就易學宏觀重大問題的交叉研究難以達成共識,而個性化的易學研究多缺乏宏觀的易學視野,其成果顯得片面而零散,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易學體系。如,當今易學大部分是按照學科劃分分門別類研究,學者接受的教育和掌握的知識以及從事研究領域不同,故不同領域的學者往往將《周易》納入自己熟悉的學科當中,運用所在學科的知識與方法,深入開展易學研究,其研究成果帶有一定的偏向性。這種易學研究的優勢在於:拓展了易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易學研究學科化和精細化,與傳統不分學科的易學研究形成了鮮明對比。問題是,將易學分割,易學失去了本來的整體面貌,也不可能形成宏觀整體的新易學話語體系。如,由於學者個人知識和能力受限,大多著眼於易學個案研究,其研究往往脫離了整個易學發展的脈絡,孤立進行研究個案,只注重個案易學內在邏輯和思想內涵,對於易學史上已有研究成果考察過於粗略,其研究成果缺乏歷史的厚重感。又如,還原式的易學解釋是一種秉承傳統的學問,對於易學傳承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僅僅停留在還原式的解釋,做的是對於傳統積累的學問,可稱為學問家而不是思想家。如何實現由還原式易學到闡髮式易學的轉變與發展?即如何做一個有思想的學問家,去思考現實世界發展出現的問題?反之,僅僅注重闡髮式易學,忽略還原式易學,缺乏深厚之根基,這種無根的理論意義何在?也就是說,面對現實如何做一個有學問的思想家,值得當今學者深思。易學史研究取得一些進展,但其最大的問題是除了早期的一本周易簡史外,至今未有一部完整的易學通史。此為當今易學研究最大的遺憾。

再如,中國易學研究者本著易學以中國為中心的觀點,往往只關注中國自身的易學發展,對於中國以外地域性的易學所取得的成果和整個東亞易學、全球易學互鑒共同發展的狀況關注不夠,故其研究成果缺乏宏大、整體的易學學術視野。易學固然起源於中國,其研究重心也在中國,但是「從宏觀的歷史角度而言,《周易》並非單純是中國的儒家經典,它亦是東亞地域的共同智慧,其影響決不局限於中國及儒家,日本、韓國及越南等域外的易學都有客觀的發展,而且建立出自己的特色,對易學有所貢獻」,作為學術研究,應該理性客觀地對待中國以外的包括易學在內的學術。既要看到中國易學歷史上對域外易學的傳播與影響,又要時刻關注域外易學歷史及其所取得的新成果,將個人易學研究與國外易學研究聯繫起來,使研究具有國際性視野。

其次,缺乏突破現狀的新方法。易學發展至今,易學研究範式已經形成,學者按照已有的學術規範和方法研究易學,已經成熟和基本完善。以此學術範式研究易學展現了當代易學特點和易學最高水平,突破了傳統經學意義研究的藩籬,對於改變易學形態、創新易學曾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長期運用這種完善的範式研究易學,其「學術規範的程式化有可能造成一種新的八股,在扼殺思想的同時,也剝奪了學術表達的本有的樂趣」。這不僅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而且其易學理論本身也很難有大的突破,也就是說包括易學在內的學術在當今已經出現瓶頸期。如,易學哲學研究者由於長期運用固定的思維模式與方法思考和研究易學問題,缺乏新的思路與方法,往往傳述前人思想觀點者多,闡述自己觀點者少。雖然研究易學對象不同,但研究成果題目和內容卻似曾相識。又如,藉助於當今法學、管理學、生態學、心理學、中醫學等學科展開對於易學的詮釋,拓展了易學研究思路,然其研究內容往往流於形式,缺乏研究的深度思考,從而遭人詬病。科學易將易學與自然科學結合,是易學研究新的亮點,學者對此曾經充滿信心與希望,然而審視其成果,則往往不盡如人意。其最大問題是,易學與近現代科學畢竟是不同學科,表現在科學易研究中,研究者很難文理兼通,研究自然科學者往往對於易學缺乏深入研究,研究易學者則又不熟悉自然科學,故其研究成果中,牽強比附是其大弊。同時,科學易除了發現驚人相似的思想觀點之外,又給科學和易學帶來了什麼?到目前為止,還未有滿意的答案。總之,當今易學研究從內容上說缺乏理論創新。如何衝破這種平庸化的研究,運用新的思維方法、開創新的研究領域、拓展新的研究成果,是當今易學研究必須面對的問題。

再次,缺乏貼近現實的關切。易學作為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經學。以《周易》文本為研究對象,運用象數訓詁和義理方法解釋《周易》是其研究的主要內容。雖然《易傳》提出「立成器以為天下利」「精義入神以致用」的觀點,但古代大多易學家仍將易學研究視為脫離現實的書齋中的學問。雖然漢代以闡發《周易》微言大義,為當時新建的漢帝國的鞏固和安定提供了理論依據,宋代學者提出易學為經世之學,力圖改變傳統易學研究的趨向,卻未從根本上改變易學研究的性質。而卜筮、丹道、中醫等易學之用,則被稱為「易外別傳」,與經學視域中的易學有本質之別。近代由於時代的巨變,引發思想家重新思考易學之用,大膽質疑「為學問而學問」的社會價值,開始思考如何將易學運用到富兵強國的實踐中,用傳入中國的西方思想觀點解釋易學道器關係,分析中國落後原因在於重道而輕器,提倡用易學道器觀發展科技軍事,圖存救國,並力圖借用易學變易理論、輔之以西方進化論實行變法,以啟發國人覺醒,但其作用極為有限,而大部分研究易學的學者,往往崇尚純學術,以「為學問而學問」為自豪。時至今日,這種為學術而學術的易學研究者仍是主流。大多人文學者認為,與現實相關的易學研究是缺乏深度的、趕時髦的、不會長久的學問。因此,寧願在書齋閉門坐冷板凳,思考探索易學問題,也不願意走出書齋,融入現實中去,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思索與現實密切相關的易學問題。固然,時代需要純粹的學者研究純粹易學,以傳承易學文化,闡發易學理論,但時代更需要貼近現實的易學,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去合理解釋和有效解決現實的問題,形成獨特的易學理論。歷史證明,完全脫離現實的學問將失去生命力,易學也是如此,許多易學著作因為脫離現實而失傳。當今易學研究需要適度轉向,以易學與現實相關的問題為研究對象,更加關注易學中與現實相關的創新理論,這是化解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疫情、能源、外交、生態等問題的易學理論,而不是流於一般形式的易學理論。

最後,缺乏實質性的學術互動。當今學術界舉辦易學學術會議比較頻繁,參加會議的學者也比較多,但客觀上由於學科和語言存在著障礙,不同的易學學科之間以及中西間的交流互動,往往不那麼盡如人意。就學科而言,學者站在不同學科解釋易學文本,因所掌握的知識和使用的方法不同,故研究的結果相差甚遠,以至於無法溝通。如以自然科學研究易學與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易學,其差別人人皆知,則不必多言。同用人文社會科學方法研究易學,因為學科差異,也表現為不能融通。又如還原式的文字訓詁的解釋與闡髮式的易哲學解釋,因為專業差異,往往交流也不那麼順暢,甚至缺乏寬容的學術胸懷,有時相互輕視而不相容。前者注重本義,往往輕視缺乏文字訓詁的學者;後者重視哲理的闡發,往往攻擊前者不懂哲學。以己之長攻他人之短,時有發生。中西易學研究,也因為語言、文化和方法之不同而各說各話。即使有交流,也只是與西方少數漢學家交流。也就是說,中國博大的易學文化無法成為大多數西方人文學者熟悉的學術與文化,並與之交流互鑒。總之,反思當今易學,如何克服易學研究的問題,走出困境,由傳承轉向創新,推動易學發展,是當今易學研究最大的難題。

03 當今易學研究的重建

(一)充實與總結當下已有易學研究

易學研究有許多領域需要深化和完善。如新出土的清華簡、上博簡、馬王堆、海昏侯易學文獻,這些易學文獻對於理清先秦易學起源和漢代易學史有重要意義,而其中仍然有許多疑難問題懸而未決,需要下大功夫去思考與探討,因此,出土易學文獻研究仍然是當今易學研究的重點。同時,易學史中傳世文獻的個案研究,也有許多研究難點,如京房、方以智、黃道周、焦循等人的易學對於易學和中國哲學影響很大,但其內容涉及古代天文、曆法、數學等知識,大部分學者往往望而止步,故其研究成為少數人的專利,這不符合易學開放的精神,應該加強研究。又如前所言易學史研究,目前只有易學簡史、易學斷代史和某一方面的易學史,而未有一部完整的易學史,易學史整體研究也是一個易學研究方向,出版多卷本完整的易學史著作,勢在必行。科學易研究,應當重點培養文理兼顧的複合型人才,以彌補知識的不足,有效地解決科學易存在的問題,建構科學的易學體系。易學當貼近現實,將易學研究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結合起來,創造貼近現實的易學理論,用之合理分析現實問題和化解當下現實中存在的諸種危機。更重要的是,當下還原式經傳注釋藉助於新出土上博簡、帛易本、阜陽漢簡取得一些成果,義理之哲學和其他易學也有新的研究成果,匯集當代已有的新的易學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總結和反思,指出存在的問題,吸收合理的研究成果,推動易學向更深層次發展,是當今易學研究的另一重點。

(二)開拓新的易學領域

中國儒家文化歷經幾千年,在與道學、佛學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宗教倫理、民族心理、科技等的形成與發展,也對亞洲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與中國相鄰諸國,研習相同的儒家經典,有相同的習俗和禮儀,與中國長期保持經濟、文化聯繫,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互動交流,形成獨特文化圈,即亞洲文化圈。時至今日,雖然諸國有自己的語言,其文化傳統仍然未變。作為中華文化重要部分的易學,也以不同的方式對韓國、朝鮮、日本、越南、蒙古、新加坡等國家產生影響。也就是說,亞洲許多國家的文化與中國易學有密切的聯繫,經過亞洲文化圈中的學者對周易的闡釋和學術的借鑑、互動,包含易學在內的儒家文化成為亞洲共同文化。國內學者開始關注海外易學,如開始從事日本和韓國易學研究,海外有的學者以極高的學術熱情,由關注東亞儒家文化開始關注東亞易學。拓寬視野,探討亞洲文化圈中東亞易學思想、方法共性和差異已經成為今後很長時期內易學研究新的領域。同時,歐美易學研究也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遺憾的是,許多歐美研究成果未翻譯過來,因此,將歐美易學的思想研究置於全球語境下加以研究也是易學的研究方向。總之,全球化與地域化研究結合是當今易學研究的新領域。

用現代西方哲學思維與方法解讀易學,是一種方法創新。西方經過幾千年發展,形成了當今詮釋哲學、符號哲學、現象學、語言哲學等哲學理論體系。而中國從先秦至今,雖未出現過像當代西方那樣純粹的理論化哲學,卻更多借解釋古代經典談論哲學問題,因而,中國有深厚而豐富的理論性哲學資源。當今中國除了專門研究現代西方哲學外,還出現了借鑑現代西方哲學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以詮釋學為例,在傅偉勛、黃俊傑、湯一介等學者推動下,出現一批學者以西方詮釋學解釋中國經典,重建中國哲學詮釋學,中國儒家經典詮釋成為學界研究的顯學。易學作為儒家重要經典,也有一個詮釋問題。湯一介先生在建構中國解釋學中提出易學詮釋學,之後又有個別學者嘗試發表了關於易學詮釋學的論文。以詮釋的方法和話語解讀易學經典,令人耳目一新。問題是,如何借鑑西方詮釋學研究易學而又不落入西方詮釋哲學中心論的窠臼?此為當今易學和哲學研究應該思考的問題。其他符號學、現象學、語言哲學與易學也是如此。這類研究的最大意義在於以全球化視野中西互鑒,建立新的易學或易學哲學系統,使中國易學或易學哲學真正走向世界,參與世界對話,讓西方了解中國易學文化。因而,中西互鑒語境下的易學研究是易學研究的新趨勢。

(三)重建新的易學體系的構想

從易學經典出發,將易學文本置於當時歷史背景之下,藉助於傳統的象數訓詁兼義理等方法,重新解讀易學經典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其解釋客觀真實,不先立己見、不脫離文本杜撰,以再現易學文本固有之意為導向。然後在此基礎上,借鑑當代哲學思維方法和學術文化成果及科技知識,為我所用,促進傳統的易學與現代知識深度地融合,建構新易學體系。其可能性在於:西方在哲學詮釋學、符號學、邏輯學、心理學、倫理學、管理學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生態學等領域取得顯著的成果,這些成果為易學創新和重建易學新體系奠定了基礎。如易學有一套完整的整齊的卦爻象符號,以卦爻符號(象數)解釋是易學的傳統,運用西方符號學、解釋學解構和重構新的易學則完全成為可能。又如,榮格以易學建立心理學,這為我們當下重新思索易學與心理學的關係提供了現成的模式。其他領域也是如此。雖然學界在某些領域或某些方面藉助於西方哲學文化和科技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與用當代中西哲學文化和科技知識融合重建易學新體系的目標仍相差甚遠。因此,以西方符號學、解釋學、心理學、邏輯學及科技哲學,解構和重構易學體系,是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易學研究的目標。

構建易學新體系,應具有易學的宏大視野,落實到行動上,除了培養複合型人才外,涉及由「學科分治」走向「科際融合」問題。解決「科際融合」已不是個人學術行為,而是學術團隊建設的問題。只有通過協調、組織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團隊才能實現「科際融合」。新的易學體系重建,也當賴「科際融合」的實現。

易學新體系建構的大致思路與框架是:始於形上的「道」(或「太極」),「道」(或「太極」)是易學最為重要的概念,是內涵陰陽、生生、整體、形上之易學本體,歷代易學家對其內涵均有解釋和闡發,易學的道有別於道家以陰靜、虛無為內涵的形上之道(或太極)。以「道」「器」關係為核心,並運用現代話語解釋之,即以意義與符號、精神與物質、本質與現象、靜止與運動、整體與個別、抽象與具體、道德與法制、文化與科技等關係解釋道器關係,賦予道器關係全新的內容。

然後,用現代文化知識解釋與道器相關的乾元、坤元、生、變、時、中、神、性、情、德、業等概念體系,以此推演出易學思維:法象思維、整體思維、變通思維、中和思維、趨時思維等。再由易學思維建構與易學相關的學科:易學語言哲學、易學解釋學、易學符號學、易學心理學、易學美學、易學倫理學、易學生態學、易學中醫學、易學管理學等,從而完成由形上到形下的、貫通古今中外的易學思想體系的建構。雖然這個框架比較粗略和不成熟,但隨著中外哲學文化和科技知識的交流,我們可以按照現代哲學方法和話語系統,立足於易學原典,通過整合中西文化科技知識和易學已有的新成果,在深度思考與反覆探索基礎上,構建起內涵古今中外思想和科技內容的、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息息相關的、更為科學的易學文化體系,以應對與化解當今世界所存在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經濟、政治、宗教、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危機與挑戰。這是當今學人應有的責任,也是易學學術文化研究的目標與歸宿。


本文原載《學術月刊》2023年第1期。

歡迎關注@文以傳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