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七首,談談中國先秦的植樹,桃桑梅柳都成林

初衣勝雪 發佈 2024-03-31T23:04:26.734403+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詩經七首,談談古代的樹與植樹,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植樹節又到了,每年公曆三月十二日,是我國的植樹節,此時正是驚蟄節氣後不久,春雨春雷,萬木出芽,是各種樹木最為蓬勃生發之時。此時植樹,成活率高,春種一顆樹,夏有一地蔭,秋收萬顆果,冬看煙成林。

詩經七首,談談古代的樹與植樹,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


植樹節又到了,每年公曆三月十二日,是我國的植樹節,此時正是驚蟄節氣後不久,春雨春雷,萬木出芽,是各種樹木最為蓬勃生發之時。此時植樹,成活率高,春種一顆樹,夏有一地蔭,秋收萬顆果,冬看煙成林。

中國古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植樹的?

原始社會逐水草而居,靠發掘採摘自然界可以吃的食物,到主動種植糧食和樹木,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間。人類馴化穀物和馴化果樹,都應該是在同一時間。

那麼現在出土的最早的稻種,距今已經有1.4萬以上的歷史,可以相信當時的人類亦開始馴化果樹。畢竟果實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歷史到了4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傳說黃帝最大的功勞,就是「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播百穀草木,就是農業的種植,黃帝是熟悉五種重要農業糧食的栽種方法,並且推廣的。

那麼這裡還有一點,就是黃帝的妻子,傳說是她教會人們養蠶紡絲,做成高檔的衣裳。可以製衣冠的社會,至少在上層還是很富庶的,製作衣裳需要大量的蠶絲,而蠶靠吃桑葉為生。養蠶必定需要大量的桑樹林。可以知道,至少在黃帝時期或者之前,人們已經自發種植桑樹,以獲取蠶絲和布匹。

那麼桑樹能夠大規模種植,其他的有利於民生的樹,是一樣能夠種植。

只是可惜那個時代倉頡造字,文字還屬於最原始的狀態,無法記錄細緻的農事和生活。

我們只能通過有文字的周朝《詩經》,來觸摸上古先民對於自然樹木的感情和種植。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周 · 詩經《桃夭》

這是第一首寫桃樹桃花的詩,但是很顯然,這美麗桃樹不是山野中天然的桃花,而是種植在家園裡的桃樹。

而迎娶的姑娘,從娘家一路護送到夫家,是娘家也有桃樹,夫家也有桃樹。

從這首歌的歡快,很讓人聯想起一路都是桃林,十里桃花照新娘,十里紅妝。

桃樹是陪伴中國古人最悠久的果樹之一,桃子甜美可果腹,桃花明艷,桃代表陽氣和興旺。因為桃樹多子。

」園有桃,其實之餚。

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園有棘,其實之食。

心之憂矣,聊以行國。」詩經《園有桃》

可以看到在西周,桃樹的種植已經很成熟,有獨立的成片的桃園。

桃果在那個時代還是重要的膳食,因為土地出產的糧食不夠吃,桃果是可以當糧食的。

這也是桃樹在中國古代受到特殊愛護的原因,因為桃果溫和,不像其他水果,酸性重,傷腸胃。

古人尋求神仙之道,往往和吃桃子相關,其它的果樹就沒有這樣的待遇。

「摽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周 · 詩經《摽有梅 》

梅樹是部落交流時,由南方帶到北方的樹種。

商朝大臣和皇帝談心,說,要一鍋食材做出好味道,人人都喜歡,就要用梅子。 此時梅子主要是南方的部落收集作為貢品,進入北方的貴族食譜。梅子經過鹽漬風乾後,運往北方,是貴族宴會上重要的調味品。

如果說商朝還是大部分靠南方進貢,到了周朝,則作為經濟樹種,在黃河流域種植。但是仍舊物依稀貴。

因為明顯這位女孩的家裡擁有梅林。

梅子成熟的季節,女孩子又大了一歲,她開始著急嫁人。

那樹上還有七成梅子,求婚的男子,你怎麼還不快快出現,我有梅子陪嫁呀、

梅子快落乾淨了,梅樹下放著筐子,承接落下的梅果。我的王子,你怎麼還不出現?

貴族女孩的恨嫁,如此大氣爽朗。梅林就是她的底氣。

當然梅林不是天然就有,是種植得來。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

君子至止,錦衣狐裘。」詩經《終南》

終南山在西安北面,在周朝時,這裡種植了梅樹。因為周朝氣候偏暖,南方的梅樹在這裡成活良好,當然那個時候,不是為了去賞花,而是宣誓主權或者考察慰問。

因為梅樹在周朝是重要的經濟樹木。

梅樹的原產地也不是終南山,這裡的梅樹只能是人工種植的。

那麼這位貴公子,穿著錦繡衣裳,披著皮毛而來,看花是為期果。

用這麼美好的詩句來形容他的大駕光臨,可以說,這是恭維他下基層考察來了。

終南山的梅樹,到了唐朝已經不適合人工種植,所存無多,而到了宋朝,氣候轉冷,這裡就更沒有梅樹了。

宋朝大片的梅林出現在長江中下游流域,梅子黃時雨,成為江南典型的春夏氣候詞。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周 · 詩經《凱風》

那溫暖的風從南方吹來,吹動了棗樹的枝葉。

那棗樹中的小棗子,成長可愛,我的母親,你太辛勞。

那黃鸝在樹上鳴叫,發出動人的聲音。

可是我的母親,我們七個孩子像棗子一樣圍繞著你,為什麼你這麼不開心?

棗子在上古和桃樹一樣被稱為長壽果。因為棗子富含營養熱量,可以代餐。

這棵棗樹是長在庭院裡,樹上有黃鸝鳴叫。

可是生養了七個孩子的母親,卻每天為生活艱辛勞苦,這種傳說中的多子多福,實際成為她無可跳脫的現實壓力。

良辰美景,棗樹婆娑,那是孩子的樂園,安撫不了她愁苦的心。

對於生活,這顆棗樹就算滿樹棗子,也是杯水車薪。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將翱將翔,佩玉瓊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

將翱將翔,佩玉將將。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周 · 詩經《有女同車》

這首詩里寫了什麼花,什麼樹?那是初夏時節的木槿花,木槿樹、

有女子坐在馬車上,容顏像那盛開的木槿花。

馬車行駛,像在飛翔,她身上的佩玉響個叮噹。

這是一首婚嫁情境詩。

那麼為什麼會用木槿花來形容她?

因為道路兩邊,正好種植這連貫成行的木槿,花開絢爛。

木槿柔韌,且樹枝向上整齊,扦插可活,開花在初夏,為太陽之花。

而木槿在古代農田裡,是重要的界地樹種,籬笆樹種。

因為舜帝重視農業,劃分計量土地,這種樹木,就叫舜花。

這連綿的木槿只能是人工種植,且綿延不斷。

在這樣花開的農田道路上,迎娶新娘,奔向的是富庶幸福。





「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

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

行與子逝兮。」周 · 詩經 《十畝之間 》

自黃帝之前,就有種桑織布,到了周朝,桑樹更為廣泛種植。

十畝的桑田,都是小規模,採桑女很快就采完了桑葉,還有空閒的時間,約著人一起漫步回家,中間談點心情或者發生點戀愛什麼。

不過很快,就走出了桑田,女子看到男子騎著馬遠去,心有惆悵。

也正是有了桑田,有了穩定的工作飽暖基礎,女子才有閒情輕鬆浪漫一會吧,雖然結局也是傷別離。

但是設若沒有這些桑田呢?

可以參見那為了生活而苦著臉的七個孩子的母親。

所以自古,要想富,先種樹,再修路。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經《採薇》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經名篇。

曾經我離開的時候,鄉村的楊柳,青色搖曳,依依動人。

當我現在走在回鄉的路上,雨雪霏霏,冰雪凍住了柳樹。

那麼漫長的回家路啊,一路饑渴交迫。

我的心中充滿悲傷,但是沒有人知道,我的悲哀。

這裡鄉野道路上的楊柳,是楊樹和柳樹的總稱。商朝甲骨文就已經標註柳樹是長在河道流水邊的樹種,逢春早發,充滿生機。

楊柳插枝可活,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但是在周朝,人們早已經主動種植柳樹,有著固土防澇的巨大作用,且柳樹是諸多農具和建築廉價優質原料。

正是楊柳常見,和家鄉田園融為一體,才是人們心中的家園樹,相思樹。

詩經時代「折柳樊圃「,就是折下楊柳圍在院落或者田園邊,柳樹會自然成活,且繁茂。

這是最容易種植的一種樹木,也是最讓人有家鄉感的樹木。


古人種植樹木,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但是同時也是敬畏愛惜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竭澤而漁,伐山盡木,是一種自毀的行為,所以在征服自然的同時,保養自然,力求人和自然和諧發展,雙贏共處。先秦時代,桃桑梅柳都成林。

在植樹節看看詩經里的樹木以及種植,溫故知新,創建綠色永恆的人類家園。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碧桃花古詩六首欣賞:靈風正滿碧桃枝,碧桃花下月如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