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國比起日本能更徹底地廢除漢字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發佈 2024-04-01T15:54:29.277572+00:00

自300多萬年前人類誕生之日起只要不是聾啞人都會開口說話,然而文字的發明不過是最近幾千年的事。迄今為止世界上仍有相當一部分民族只有口頭語言而沒書面文字。

我們通常所說的語言文字這個詞彙是由「語言」和「文字」這兩個彼此聯繫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共同組成:所謂語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話,文字則是一種用於書面記錄的工具。事實上語言的歷史遠比文字悠久。自300多萬年前人類誕生之日起只要不是聾啞人都會開口說話,然而文字的發明不過是最近幾千年的事。迄今為止世界上仍有相當一部分民族只有口頭語言而沒書面文字。

歷史上中華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漢字書寫系統。當時周邊其他民族大多還處於只有口頭語言而無書面文字的狀態。這些民族在與華夏民族的交流中不斷接觸到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隨著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日漸開化之後就需要用文字對日常的生產生活進行記錄。歷史上越南、朝鮮、日本等國都曾使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這就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包括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在內的東亞漢字文化圈。

漢字在東亞是一種頗為神奇的存在:同樣的字在中、日、韓、越可能讀音各異,但用於書面交流卻沒太大的障礙。古代漢字文化圈曾出現過一種獨特的現象——筆談:來自漢字文化圈中不同國家的人使用的是不同的口語,所以他們就使用都看得懂的漢字進行書面交談。明末遺民朱舜水在參與抗清復明運動失敗東渡日本。當時日本水戶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就常去拜訪他。語言不通的兩個人在更多時候是通過書面文字進行交流。

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者也常和朝鮮通信使用漢字筆談的方式來爭論儒學問題。清末流亡日本的孫中山、梁啓超等人也曾通過書面文字與當地人交流。越南戰爭期間一名隨同美軍前往越南參戰的韓軍排長也曾用漢字和一位越南村長進行過有效溝通。這一切都說明至少在當時來自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地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是可以通過漢字交流的。可漢字是針對漢語而發明的文字。

漢字和漢語的語法及詞彙高度對應,但相對於日、朝、越當地的語言就不太兼容了。日、朝、越等國為解決漢字與本土口語不兼容的問題就不斷對漢字加以改造:日本以漢字偏旁部首的間架結構為基礎發明自己的假名,朝鮮發明了諺文這種標音文字,越南則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喃字。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都是根據漢字間架結構發明創造的。日、朝、越在發明假名、諺文、喃字以後並沒棄用漢字。

在日本相當漫長一段時間內上流社會男性是不屑於使用假名的。他們認為假名是女性和平民階層的文字。在古代日本使用漢字一度被視為上流知識文化階層有學問的表現。在朝鮮諺文更多是供平民階層識字啟蒙用的,而官方的正式文書仍長期使用漢字。越南的情況也大致相同:喃字主要在民間文學中使用,而漢字則作為官方文字存在。可等到近代中國飽受列強欺凌的時代周邊國家不約而同開始了去漢字化。

日本是最早開始去漢字化的國家,但卻是如今漢字文化保留相對較多的國家。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就開始大規模削減漢字的使用頻率。當時的日本在「脫亞入歐」思想主導下把漢字等亞洲特色的產物視為落後的事物。隨著日本與西方國家的聯繫日益加深就使日語中開始出現很多外來詞。在這種大背景下日文中開始引入拉丁字母來翻譯書寫外來詞彙。這種由拉丁字母演化而來的日文被稱為「羅馬字」。

如今的日文實際上由三部分構成:漢字、根據漢字演化而來的假名、根據拉丁字母演化而來的羅馬字。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有意識增加假名和羅馬字的使用頻率。到了二戰後日文書寫中的漢字比例已變得越來越少。1946年11月日本政府頒布了收錄1850個字的《當用漢字表》用來限制漢字使用。相比之下韓國大規模廢除漢字是以1970年朴正熙頒布《韓文專用法案》為標誌事件。

可如今的日本反而是一個漢字文化保留相對較多的國家:去日本旅遊的人就會發現滿大街的日文招牌中時不時就能見到幾個漢字。可在韓國、越南只有在一些古建築上還能見到漢字,而現代建築的招牌上幾乎見不到一個漢字。這裡需要說明韓國所謂的廢除漢字其實是有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儘量規避使用漢字,但實際上要完全徹底廢除漢字是不現實的。比如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都會備註漢字姓名。

朝鮮半島的諺文在發明之初本來就是供平民階層識字啟蒙用的類似於我國漢語拼音一類的東西。發音跟字直接結合起來的諺文對獨立之初朝鮮半島絕大多數沒受過學校正規教育的底層百姓的確是簡單易學的,但拼音文字的一大固有缺陷是由於同音字實在太多往往無法準確表達具個特定的字。比如當我們看到ma這個漢語拼音時就可能會想到馬、媽、瑪、嗎、嘛、罵。作為標音文字的諺文同樣存在著與此類似的問題。

像韓國前總統文在寅的名字用諺文寫作문재인,然而문재인所對應的只是wen zai yin這三個讀音,那麼我們看到這三個音也可以理解為是文再銀。韓國為解決同音字混淆的問題會在身份證姓名欄、出版物署名欄以及其它使用諺文有可能造成歧義的地方備註漢字。現在韓國人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學習漢字,初中畢業時會學900個漢字,高中畢業會再學900個。一個韓國成年人通常能認識大約1000多個漢字。

因此韓國人其實並非不認識漢字,只不過平時生活中很少用而已。位於半島北方的朝鮮對漢字的態度也是如此:平時很少用,但還是要學。一個高中以上學歷的朝鮮人通常能掌握2000到3000個漢字。日本的假名和朝鮮的諺文都是為解決本土口語發音與漢字不兼容的問題而發明的,所以日本假名也存在類似於朝韓諺文所存在的同音字容易混淆這一問題。無論日本還是朝韓要完全廢除漢字嚴格意義上是不可能的。

不過韓國在限制漢字使用方面相對而言的確比日本更為徹底。這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韓國人的民族意識使然。朝鮮半島在古代長期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存在,到了近代又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作為殖民地的屈辱歷史記憶使韓國在獨立後把歷史上與中國的宗藩關係也視為類似於殖民統治那樣的屈辱。漢字因此被一些韓國民族主義者視為歷史上屈辱的標誌。這與日本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古代日本曾主動學習中國的文字、建築、服飾以及國家制度,但日本在政治上卻並未與中國確立過正式的宗藩朝貢關係。到了近代日本沒像其他亞洲鄰國一樣淪為列強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反而躋身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之中。因此日本人對漢字並不像韓國人那樣視為屈辱。其實漢字在朝鮮半島從來也沒真正紮下根。漢字傳入朝鮮半島後長期被官僚貴族階層壟斷,而民間老百姓絕大多數其實是不識字的。

諺文的發明本就是為了方便底層百姓識字啟蒙用的。曾有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兵為方便與當地人交流自學當地語言文字。據這些人反映當時朝鮮普通百姓絕大多數是不認識漢字的。有些自媒體營銷號說朝鮮、韓國獨立後用幾十年時間就把沿襲上千年的漢字給廢除了。其實朝鮮、韓國廢除的只是漢字作為官方文字的地位,至於民間老百姓本來也沒幾個認識漢字的啊,所以這事操作起來真沒我們有些人想像的那麼難。

相比之下漢字在日本的普及程度要比朝鮮半島高得多。日本早在1850年男孩識字率已達到45%上下、女孩識字率為13%左右。換句話說當時的日本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識字的。到了1912年日本的學齡兒童就學率已達98.2%。在絕大多數人都不識字的朝鮮半島推行諺文其實並沒太大阻力,因為老百姓本來也不認識幾個漢字啊。可在全國大多數人都識字的日本要徹底廢除已世代沿襲上千年的漢字顯然就沒那麼容易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