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認楚國做大哥了:晉楚爭霸第五次戰役「邲之戰」後的天下格局

春秋戰國歷史筆記 發佈 2024-04-01T20:52:18.877762+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公元前585年。周簡王元年,吳國新君姬乘(吳王壽夢)元年,鄭國新君姬睔(鄭成公)剛即位。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春秋的第三個百年時期;自公元前475年的周元王元年開始,中國先秦歷史就進入了戰國階段。

公元前585年。

周簡王元年,吳國新君姬乘(吳王壽夢)元年,鄭國新君姬睔(鄭成公)剛即位。

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春秋的第三個百年時期;自公元前475年的周元王元年開始,中國先秦歷史就進入了戰國階段。


周簡王元年,是春秋第三個百年的開局之年;

吳王壽夢治理下的吳國,國策大轉身,堅定地選擇背離楚國、結盟晉國,從而改變了晉楚爭霸的中原天下格局;

鄭國新君鄭成公姬睔即位,多災多難的鄭國再一次成為引發晉楚爭霸戰爭的導火索。

公元前585年,中國農曆丙子年,生肖為鼠年,也是十二生肖輪轉的第一年。


說完時間要素,我們來說中國地理要素。

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和淮河,秦嶺、淮河以北屬於北方,秦嶺、淮河以南屬於南方。

我們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春秋時期的中國地緣要素情形。秦嶺、淮河一線,剛好處於黃河和長江的中間。春秋時期南北兩大陣營中,北方陣營的盟主晉國原來的勢力範圍在黃河以北的山西一帶,南方的霸主楚國原來的勢力範圍主要在長江流域的湖北一帶。

長江和淮河之間,原來分布著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周王朝分封的眾多諸侯國,它們存在的作用和意義就是要成為周王朝最外圍的屏障,防備所謂的南蠻和東夷。後來楚國的勢力不斷擴張,突破長江、漢水滲透進入了淮河流域,甚至幾度越過淮河,這就嚴重地打破了諸侯勢力分布的力量平衡。


於是才有了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的多國聯軍南下征伐楚國,雙方屯兵於召陵,召陵位於現今河南漯河市城區的召陵鎮,南北第一次對峙;召陵當時大約還存在著一個小諸侯國胡國。

南北第二次交鋒,是在公元前638年,現今河南商丘拓城縣一帶的泓水(是宋國的領土),代表中原諸侯的宋國與來自南方咄咄逼人的楚國幹了一架——泓水之戰,宋國宋襄公率領的軍隊大敗,宋襄公受傷,被逼與楚國結盟,一年後就傷重身逝,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接班,也接過了繼續成為楚國小弟的馬仔身份。

那時候,第一任霸主齊桓公去世多年,齊國正陷入五子爭位內卷的混亂局勢中;

那時候,後來挑起北方盟主大旗的晉國正縮在黃河以北中條山內側、也忙著內卷和內訌;

眼高手低、力不從心的宋襄公跳出來,狠狠吃了癟。


後來,流亡十九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坐上晉國的鐵王座,晉文公閃亮登場,宋國宋成公轉身投奔晉國認晉文公做大哥,既然只能當小弟那就得堂堂正正做堂堂正正中原大哥堂堂正正的小弟。

小弟背叛,老大很受傷,於是楚國就掄著拳頭打小弟來了。宋國是晉國新收的第一個小弟,如果不護好這第一個兄弟後面就不會有新的小弟了,於是晉文公被逼著下場,跟楚成王硬碰硬地幹了一架,晉文公一招以逸待勞,打贏了楚國大軍。


(孫武《孫子兵法》的《兵勢篇》中,有「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的兵法要略,說的是將敵方調動起來的策略,讓敵方進入對己方有利的地形和陣勢中,然後以逸待勞從容殲敵。)


這就是晉楚爭霸的第一回合——城濮之戰。城濮,位於現今山東荷澤鄄城縣一帶,當時是衛國的地盤。

晉國打贏這一仗後,就收到了中原眾多小國上門認大哥的帖子了。

於是,晉國的勢力範圍也越過了黃河,南下伸展到了淮河流域,晉、楚雙方兩大陣營自此就在淮河流域他國疆域上你來我往展開了霸主擂台賽。


秦嶺、淮河連接處,在河南南陽的桐柏縣一帶,又是淮河上游的源頭所在地。

如果要相對明晰地梳理出古代中原的地理範疇,大約是在黃河以南、淮河以此、嵩山以東、泰山以西的範圍左右,那麼春秋時期中原一帶的主要諸侯國就是鄭國、宋國、陳國、蔡國、許國、曹國、魯國、衛國等屬於二線方陣的主要諸侯國。

中原這些屬於第二梯隊的二線諸侯國中,衛國、魯國、曹國算是晉國的鐵粉,宋國心裡肯定是死忠晉國的;但如果楚國的力量蓋過晉國,「表情很拒絕、身體很誠實」的宋國就只能選擇暫時跟著楚熊熊過日子了;陳國、蔡國、許國,由於距晉國太遠離楚國更近,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選擇成為楚國的盟友,偶爾隨大流也會倒向晉國;只有鄭國,苦命的鄭國,像牆頭上的草,哪邊風的吸力大就選擇倒向哪邊了。

但是經常的時候鄭國如小強一般頑強的存在,心裡不服的時候,誰打鄭國他就打許國;晉國楚國如果惹惱了鄭國他就打宋國,有時候急眼了一個非常具有爆發力的拳頭偶爾還能幹番一兩次大國的主力。

看看現今中東或者東歐的局勢,簡直就是那些年春秋中原諸侯的日常。


話說公元前585年,吳王壽夢站隊晉國,馬上就牽一髮動全身,中原又㕛叒叕要變天了。

上一輪的天,是由楚國人定下了色調的,因為楚國人打贏了晉楚爭霸的戰爭。

上一輪的晉楚爭霸戰爭,是發生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

邲,是一處城邑,位於現今河南鄭州滎陽的東北邊一帶,是春秋鄭國的地盤。

公元前597年,中國農曆甲子年,生肖為鼠年,是十二生肖輪轉一輪的第一年。


邲之戰,晉楚爭霸的第五次戰役,楚國完勝晉國。邲之戰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原大地的諸侯國陳國、蔡國、鄭國、宋國、蕭國都認楚國做大哥了,甚至連魯國、齊國這樣級別的東方大國都與楚國結盟成為盟友。齊國還過分到在齊國朝堂上當眾侮辱晉國的外交使節,為後來的齊、晉鞍之戰埋下了一個大坑。


邲之戰後,中原的宋國還是堅持選邊站站隊晉國的。為了將宋國再次打服,楚國於公元前595年圍攻宋國,圍困時間長達九個多月,宋國堅持到"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都沒能等來晉國的援軍。易子而食容易理解,析骨以爨講的是用骨頭當木柴來燒火作鈑,形容宋國已經糧盡柴絕的絕境程度了。

晉國沒能來救援是因為前一年,晉國國內發生了一場大政變,晉國的軍功世家先氏集團勾結犬戎作亂陰謀叛國,雖然被彈壓下去,晉國國內形勢非常嚴峻,所以沒能出兵救助宋國,這也正是楚國憨笑工時間圍困宋國的原因。

扛不住的宋國,只能認慫,再次委屈地做了楚國的小弟了。

晉國的勢力退縮回到了黃河以北,黃河以南連同整片淮河流域上最為富庶的中原諸侯全部認楚國做大哥,這麼一認就是十二年之久了。


如果沒有吳國的異軍突起,選邊晉國,從而徹底打破楚國力量一家獨大的局勢,晉國要扳回中原諸侯也許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件了。

當然,作為曾經的霸主國,決不會因為一場戰役的失利就認栽的。晉國在公元前589年發動了齊、晉鞍之戰,狠狠教訓了一回沒有立場和原則的齊國。第二年晉國國君晉景公就乘勢擴軍,將晉國的三軍再次擴為六軍,設六軍十二卿,此舉就是向中原諸侯、向南方楚國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晉國要重新回歸中原了!


於是吳國來了,異軍突起的吳國選擇站隊晉國,從而再次改變了晉楚爭霸的天下格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