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考船、建設海洋學科群、籌建海洋大學 粵港澳高校為何都在向海求索?

北青網 發佈 2024-04-02T17:07:21.998526+00:00

原標題:打造科考船、建設海洋學科群、籌建海洋大學 粵港澳高校為何都在向海求索?一個月前,「中山大學極地」號順利完成渤海冰區試航任務。

原標題:打造科考船、建設海洋學科群、籌建海洋大學 粵港澳高校為何都在向海求索?

一個月前,「中山大學極地」號順利完成渤海冰區試航任務。作為我國高校首艘、國內第三艘具備極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中山大學極地」號「首秀」在壯美的北國海疆上劃出一道道亮麗的弧線,成功驗證了低溫航行、破冰等各項功能,為我國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近年來,粵港澳高校紛紛將目光投向海洋,大動作不斷:中山大學打造兩艘以學校命名的科考船、廣東海洋大學建設「大海洋學科群」、深圳海洋大學籌建加速、香港7所大學攜手打造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

粵港澳高校搶灘布局海洋學科,背後是何考量?向海求索,這些高校有何底氣與實力?

大灣區高校加速奔赴深藍

瀕臨南海,粵港澳高校與遼闊海洋結緣已久。

1928年,中大師生借乘軍艦遠赴西沙群島,靠一條小舢板到處漂流、開展研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科學家對西沙群島進行科學考察。

進入21世紀,中大加快布局海洋學科:2002年設置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08年組建海洋學院;2015年以來用「大學科」思路推進海洋學科群建設,建設了海洋科學學院、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大氣科學學院等多個整建制涉海學院,通過集群效應帶來了海洋研究的跨越式發展。

在粵西海濱城市湛江,廣東海洋大學建校已有80多年。這是廣東省內目前唯一建成的以「海洋」命名的大學,被譽為華南地區海洋人才培養的搖籃。據統計,學校已培養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30多萬名,在水產養殖、海洋氣象、水產品深加工、耐鹽鹼作物、智慧海防等方面成果豐碩。

向海圖強,更多高校加速經略海洋的步伐——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開設海洋科學專業,以「海洋生物—海洋生態—物理海洋—海洋化學」為核心培養體系;南方科技大學成立海洋系,建系目標是成為國際知名的海洋科學和工程研究基地,為國家培養海洋科學與工程技術高端人才;汕頭大學掛靠理學院成立海洋科學研究院,負責海洋與生命學科科研平台建設與研究生培養;深圳海洋大學正式獲批建設,預計在2025年完成一期校園建設,並開始獨立招生。

放眼大灣區,港澳高校同樣向海求索——

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繫於2018年成立,研究領域涵蓋物理海洋學、生物地球化學、海洋生態學及分子生物學;

澳門大學於去年成立海洋科學及技術系,聚焦海洋帶環境健康、防災減災及智慧海洋技術研究,並牽頭成立中國與葡語國家海洋聯盟,推動中國與葡語國家海洋科教合作。

競相布局海洋學科,大灣區高校正在加速奔赴深藍。

進軍海洋離不開海洋科學支撐

環顧全球,強勢的海洋經濟是一流灣區的「標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海洋經濟著墨頗多,提出要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加強粵港澳合作,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

進軍海洋的航程上,離不開強大的海洋科學支撐。關於加快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的重磅政策、舉措接連出台,既為廣東經略海洋指明了方向,也為高校發展海洋學科提供了無限機遇。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高校發展海洋學科,是國家戰略需求導向。」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陳大可斷言,海洋科學是戰略科學,對於人類未來發展、國家安全、資源、環境、氣候等都非常重要。

在陳大可看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關學科的支撐,這也是高校陸續投入海洋學科建設的重要原因。「廣東作為海洋大省,擁有發展海洋學科、開展海洋研究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培養高水平海洋人才,是支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

海洋學科發展要堅持交叉融合

在全國範圍內,廣西、福建、山東等省份也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籌建「海洋大學」。海洋學科該如何建設?

「海洋科學綜合性非常強,多學科互相支撐、交叉發展,才能解決大問題、找到新發現。」陳大可認為,深入了解海洋、研究海洋,需要理科、工科、文科等多學科共同發力,所以綜合性大學往往具有獨特優勢。

藉助綜合性大學優勢,中大優化、整合併建設了由多個涉海學科和學院組成的海洋學科群。在中大海洋科學學院院長王東曉看來,學科群的集群效應,大大提升了海洋學科整體實力。

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之一,更是國家經略南海的重要支撐平台。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合作共建也成為不少高校的選擇。

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聚集了香港7所大學的優秀科研人員,立足基礎研究,致力於解決對環境和公共健康構成重大威脅的海洋污染問題。

澳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合作,成立海洋環境與工程聯合實驗室。「雙方將利用各自領域的研究優勢,促進在海洋環境與工程中的近海環境生態、城市自然災害防治等領域科研的協同發展,強化科研人才的聯合培養與交流合作。」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說。

重大涉海平台有力支撐海洋人才培養

研究海洋,首先要到海洋里去,大裝備、大平台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大灣區高校先後建成多個重大涉海平台,有力支撐海洋研究、人才培養。

以中大為例,學校先後打造了「中山大學」號、「中山大學極地」號、「珠海雲」三艘綜合智能科考船。科考重器相繼「入列」,將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海洋。

學科要發展,要以人才為支撐。

2018年年底,由中大牽頭建設與管理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正式揭牌,正向著建成海洋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際前沿研究中心目標邁進,目前已匯聚各類人才1300多人,積極打造海洋人才高地。

同年獲批建設的還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該實驗室主要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海洋大學和廣東醫科大學等單位共同建設,聚焦海洋裝備、海洋能源、海洋生物三個領域,已集聚起一支包括多位院士在內的高水平科研團隊。

造大船、建平台、興學科、育人才……粵港澳高校向海圖強,方興未艾,大有可為。

南方日報記者 汪祥波 劉漢能 卞德龍(汪祥波 劉漢能 卞德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