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評|「女神節」回歸「婦女節」的意義

青年報 發佈 2024-04-04T10:32:05.009956+00:00

今天是婦女節,不少網絡平台上的稱呼也從「女神節」、「女王節」,迎來了一次本名的回歸。從「女神」回到「婦女」,這折射出變化著的社會觀念——女性的節日並不只意味著假期或禮物,鮮花或者讚美,因為女性的生命向來不缺乏「儀式感」,真正稀缺的,是更深刻而公正的認識。

青年報·青春上海評論員 陳嘉音

近期,上野千鶴子和她的女性主義觀點猶如蝴蝶扇動翅膀,給輿論場帶來了一場意想不到的「颶風」。今天是婦女節,不少網絡平台上的稱呼也從「女神節」「女王節」,迎來了一次本名的回歸。從「女神」回到「婦女」,這折射出變化著的社會觀念——女性的節日並不只意味著假期或禮物,鮮花或者讚美,因為女性的生命向來不缺乏「儀式感」,真正稀缺的,是更深刻而公正的認識。

當我們討論女性話題,總是會陷入男女婚姻、事業與家庭等話題的激烈紛爭。在當下的社會環境,女性總是面臨著類似的生存壓力。或許你還在學校里念書,或許你正站在選擇結婚生子的十字路口,又或許你正在努力平衡家庭與事業。雖然處境不同,但面對的刻板思維、性別歧視、權益侵害,以及陳舊的規訓和某種惡意是相似的。

問題是改變的動力。越來越多新世代女性正在積極表達著自己的觀點。如上野所說,如果沒有人扔石頭,平靜的水面就不會翻起波浪,只要翻起了波浪,被影響到的人就會把影響傳遞出去。關於性別問題的討論引發關注,男性也不用如臨大敵,正如當我們在討論「女性主義」「現代女性所要做的」,並不是去和男性爭奪什麼,而是去和男性並肩往前走,一起去觀察、學習,並且努力去改善這個世界。

回望婦女節的誕生,其本身就是婦女為參與社會事務,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歷程。1924年,婦女界先驅第一次在中國紀念三八節,將它定義為「廣大婦女教育、檢閱自己力量和加強團結的盛會」。百年過去,再來審視我們身處的當下,就會發現前輩們在風雨飄搖時代下奔走疾呼的女性獨立精神和自主選擇,與現在一脈相承。

「獨立」不是帶有小資情調的「時尚外套」,也不是讓人另眼相看的「特殊標籤」,而是長在骨子裡的硬氣。正如作家舒婷寫下的《致橡樹》:「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絕不學痴情的鳥兒,不止像泉源,不止像險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女性天然有一種內在沉澱的獨立精神和柔韌的力量,它出現在遙遠山區的女校教室里,出現在五十歲阿姨的自駕小車裡,更出現在距離我們三百公里外的神舟十三號里,最終讓每一個「她」以耀眼的方式綻放著光芒。

在每一年的這一天,我們都應當珍惜以女性鬥爭的漫長歷史為基礎,從婦女解放運動一直延續下來的成果,重新認識女性,重新正視女性的力量。亦期望所有的女性,面對這個世界熱愛依舊,真誠依舊。

青年報·青春上海評論員 陳嘉音

編輯:張紅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