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位幼童憑什麼改變中國?他們中出了20位海軍將領,21位外交官

議史紀 發佈 2024-04-05T05:16:08.308311+00:00

1871年的9月9日,總理衙門正式批覆了曾國藩等人的上議,同意了選派中國孩子前往西方深造的主張,當時那120名天資聰穎的孩子,肩負著振興國家的重任,走出了國門。

1871年的9月9日,總理衙門正式批覆了曾國藩等人的上議,同意了選派中國孩子前往西方深造的主張,當時那120名天資聰穎的孩子,肩負著振興國家的重任,走出了國門。

那麼在這些孩子當中,後來湧現出了哪些知名人物?在留學原計劃中途被打斷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緣由?

要說起這場巨變,和一個叫容閎的人脫不開關係。

「留學生之父」容閎

容閎成長在廣東香山縣,那時原屬香山縣的小島澳門已經被葡萄牙殖民地所占據了。在那個時候起,容閎就對「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深有體會,並一心想要拯救祖國。

自從1835年起,容閎就一直在馬禮遜紀念學校就讀,年僅七歲的他便有著很強的救國意識。而且他明白最有用的途徑就是努力學習文化,以後希望出國深造增強本領。

直到1846年他才迎來了一個寶貴的機會,那一年時任馬禮遜紀念學校的校長勃朗,因病準備返回美國。臨別之際他表示十分願意帶幾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

在那個年代這可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容閎最後憑藉著優異的在校成績,如願成為了三名學生中的其中一個。

到達美國之後容閎才徹底明白了自己的眼光是多麼的狹窄,並看到了我國和別國之間存在的差距。那時他便沒有把赴美看做是簡單的留學,而是想著盡其所能學習本領,以後回去建設祖國。

1950年容閎憑藉著自身的努力,一舉考入了耶魯學院,從而也成為在耶魯學院就讀的首位中國人。4年之後,從學院以優異成績畢業的他返回了祖國。

回國之後的容閎便將目標放到了中國近代化的建設上,在太平天國運動中,他還主動向洪仁玕提過組織軍隊的種種良策。可無奈迫於當時錯綜複雜的形勢,他很難將想法付諸於行動。

這讓有著先進思想的容閎感到非常失望,滿腔報效祖國的熱情竟一時不知該如何抒發。直到1863年他與曾國藩見了面,才算找到了報國之門。

由於他有著留學經歷,曾國藩便委派他去美國採購機器,此項任務容閎完成得非常出色,為江南製造總局的籌建,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於容閎自己是留學生,因此有著先進思想的他也十分注重國家的教育問題。可令他十分沮喪的是,清政府當時的教育就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

因為當時的人們通通只有一個思想,那就是只有讀「四書五經」才能夠參加科舉,當上大官。在他們眼裡只有這一種途徑才能夠光耀門楣,否則就是不走正道。

這一想法不僅僅把所有的學生都圈在了同一個封建框架內,而且也極大的壓制甚至是埋沒了他們自身的才華,以及每位學生所具有的無限潛力。

於是容閎便意識到了此種教育局面與我國的不利性,他主張的學習方法是發散性的。學生們應該走出國門去接受更為先進的思想和本領。

容閎的此番想法正是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夢」開始的時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都致力於推動清政府派學生前往西方接受教育的主張。

學生走出國門

容閎十分明白,如果單靠自己是無法完成讓中國學生留學海外的相關事宜的。於是在1968年,他就寫出了關於出國留學的四項重點條陳,並找到了曾國藩。

可那時的曾國藩沒有立馬同意容閎的此項主張。並不是他自身不具備先進的思想,更多的則是迫於當時清政府的種種形式,意識到難以促成好的結果。

直到1870年,禁不住容閎反覆的勸說和堅持的態度,曾國藩和李鴻章才聯名上書向朝廷奏請了此事。整個過程也算是磕磕絆絆,直到一年之後,才算得到了朝廷正式的批准。

於是朝廷便成立了「幼童出洋肄業局」,並決定開始在國內大規模對出國學生進行挑選。

當時朝廷給出的挑選要求是年齡最大不能超過16歲,而且不僅要出身清白,還必須有著遠大的志趣和樸實的品格。由此可見,當時朝廷對於留學生的選拔還是極為嚴格的。

本來容閎以為既然朝廷已經鬆口並大力促成了此事,往後的諸多事宜應該順暢才對。可事實並不如此,剛開始他就遇到了一個十分重大且致命的難題——學生招不夠。

因為當時很多學生的父母都認為出國留學實在是有辱門風,無論招生人員怎麼勸說,他們就是不同意。另外一部分學生父母則不想要和孩子分離,總之招收過程非常困難。

剛開始在上海招收的學生才30名不到,這離120人差的可不止一星半點。這番局面可急壞了容閎,因為他不想看到好不容易促成的大好局勢,眼睜睜的給土崩瓦解了。

於是心急的容閎,只能夠多次輾轉在香港和廣東之間,時刻為了招收學生而不停奔走。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番的尋找總算如願達成了目標。

只不過所招收的學生大多數都是來自於貧苦家庭,因為富貴人家壓根兒就不捨得讓孩子脫離吃穿不愁的生活。可恰恰是這些窮苦出身的孩子,為中國的未來帶來了無限的希望。

幼童的父母還與朝廷進行了簽字,大致的內容就是「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也表明了孩子們學成歸來之後,自願聽從國家差遣的態度,所有的學生和父母都被悲傷的氛圍所籠罩。

但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全部趕赴國外,而是分批次的離國。1872年是第一批學生離國之時,小小年紀的他們並排站立,在輪船招商局前進行了大合影。

同年的8月11日,載著30名孩子的蒸汽驅動新式輪船在上海港口啟航。他們肩負著振興國家的重任而前往了千里之外,迎接他們的則是長達15年的留學生涯。

可就在所有事宜都有條不紊的按計劃進行時,沒想到整個留學行程卻沒能如願達成一個好的結果。這一切都與清政府內部人員有著不可分離的責任。

計劃半途而廢

到達美國之後的留學生們,按照原計劃被進行了分組,後來他們便分別住進了美國各大階層的家庭里。

這些孩子年齡雖小,但他們個個都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負的重任。他們本身就具備十分遠大的理想,所以在美國學習期間都下足了功夫,遠超別國的同齡學生。

當時對他們而言最困難的就是語言不通的問題,同時這在生活和學習上也是一個致命的問題。好在美國校內的老師都對中國來的學生十分照顧,慢慢的他們便逐步突破了語言難題。

第一批學生無疑給接下來入美的留學生提供了極大的精神支持,到達美國之後他們個個大放異彩,完全摒棄了在國內單板的學生狀態。

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們的綜合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飛躍。於是在接下來的三年期間,中國學生按照原計劃陸陸續續來到了美國。並且在美國學習期間,他們憑藉著自身的實力不斷攀登著高峰。

在留洋的學生里,有50名留學生進入了美國的各大名校,其中就包括了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等。他們用自己的實力,不斷增強著自身的能力。

但是這番好的局面並未維持太久,後來由於清政府的一些頑固派的阻撓,從而破壞了整場計劃的進行。

因為中國的留學生在國外接受了先進的文化思想後,擁有了十分獨立的人格和追求。他們漸漸改變了自己的裝束,大多數人不僅脫下了長衫改換了西服,還將身後長長的辮子給剪掉了。

此現象傳到朝廷的一些封建頑固派耳中時,他們便藉此大發言論,幾乎全都是批判的話語。尤其是對一些中國留學生開始在別國信仰宗教一事,更是感到憤怒不已。

雖然這些在容閎和留學生們眼裡根本無傷大雅,可朝廷卻對此抵制的厲害。於是在1881年的9月6日,便下達了將全部留學生召回國內的指令。

容閎得知之後就多方找人向朝廷進言,並大舉羅列此番現象在西方國家完全是司空見慣的。可無奈最後被頑固派多加阻撓而未能成功。

於是容閎只能夠向當地的推切爾牧師尋求幫助,希望他能夠出面聯絡美國各大學院的校長,想讓他們聯名致信朝廷,從而挽救留學事業。

「貴國派遣的青年學生每一位都謹言慎行,作風沉穩」,這是耶魯大學校長寫在信里的內容。可即便如此,也沒能改變朝廷想要召回留學生的決心。

同時對這項指令感到無可奈何又悲傷不已的,還有那些留學生們。

就拿那時年輕的詹天佑來說,在美國他不僅學習上有著十分突出的成績,而且在體育方面也有著過人的特長。在校內他還和其他同學組織了棒球隊,這也算得上是中國最早的棒球隊伍了。

不僅如此,大多數的留學生們都能文能武,他們在橄欖球、冰球和划船等一系列重大活動中,都取得過顯著的成績,足以證明中國人不輸給任何國家的學生,但這一切都隨著一道命令,全都成為了過往。

於是在1881年,除了先期因各種原因被遣回國內和病故者以外,總共有94名留學生回到了祖國大地上。可他們雖然沒能如期完成學業,但後期對於中國近代的建設卻是巨大的。

學業未成 貢獻巨大

「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遣諸學徒出洋,其應募而來者多椎魯之子。」這是赴美留學生歸來之後,《申報》中明確寫下他們再次回國所遭受的情況。

當初他們離開國家時可謂重任在肩,人人都對他們充滿了希望,國人也都認為他們是人中龍鳳。可是沒想到他們歸來後,卻被評為了貪圖享樂之輩。

這些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留學生們,剛一開始朝廷並未對他們多加看重。畢竟在他們回國之前的種種事情,都被一些頑固派人員進行了一無是處的詆毀。

包括當時市井上,還屢次傳出對這些留學生譴責的話語,就好像他們真的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一樣,受到的冷遇可謂十分嚴重。反觀他們則也有著報國無門之感。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初期,隨著晚清政局的不斷變化,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們逐漸在社會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從而徹底摒棄了原先遭受冷遇而報國無門的心境。

比如第一批留洋學生中的詹天佑,在眾多留洋學生中他無疑是佼佼者。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是眾多留學生中,為數不多的正式畢業的一個人。

在晚清時局轉變的潮流中,他便迅速找准了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之便憑藉著十足的能力,主持修建了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除此以外,還有首任清華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等多位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知名人物。那些不被人看好的留洋學生們,用自己的行動體現了自身的價值。

後來隨著中國時局的不斷變化,這些留學生們也在各大領域擔任著重要的角色。

據統計在這120位學生中,其中就有20位成為了海軍將領,21位成為了中國第一批優秀的外交官。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這些當初為了祖國的發展而背井離鄉的學生們,最後沒有辜負容閎的良苦用心,更證明了教育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

他們見證了中國近代的興盛榮辱,更經歷了政壇上的跌宕起伏。但時局無論怎樣的動盪,他們的愛國情懷在一樁樁、一件件的成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作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他們無疑是傳奇的,他們的努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發展,所以他們雖然人數不多,卻大多可以說是國家的功臣,也是人們心裡的英雄。

同時當我們如今回看這些學生的過往事跡時,會不自覺的發出感嘆之聲,因為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留學活動,更是一個大國為了崛起而做出的自救決策。

這也再次提醒我們,無論任何時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固步自封,必須始終願意接納更大的世界,才能不落後於時代的浪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