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屯田將軍:趙充國

李尋講酒 發佈 2024-04-05T09:42:49.692475+00:00

漢朝對外戰爭頻繁之際,軍隊經常需要長途行軍上千里,這時候軍糧的保障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早在西漢初,晁錯就曾提出過「募民徙塞屯田」的主張,之後的桑弘羊、趙充國、曹操等人都對屯田進行了大力推廣。

漢朝對外戰爭頻繁之際,軍隊經常需要長途行軍上千里,這時候軍糧的保障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早在西漢初,晁錯就曾提出過「募民徙塞屯田」的主張,之後的桑弘羊、趙充國、曹操等人都對屯田進行了大力推廣。其中有一個人,在屯田初興時期,將屯田理論和實踐深入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個人就是趙充國。

1

趙充國生於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清水縣)人,年輕時候隨家人遷到了令居(今甘肅永登西北)。令居是河西走廊上的交通要道,西連羌地,北有匈奴,所以他對周邊少數民族情況很是了解。

趙充國早先是一名騎兵,因為善騎射,後來補為羽林軍。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他跟著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在天山一帶,漢軍被匈奴重重包圍,傷亡慘重,而且已經斷糧好幾天。趙充國眼見形勢嚴峻,率領著一百多壯士,拼死殺出了重圍,李廣利帶領士兵跟隨其後,漢軍最終突圍。一場仗下來,趙充國全身上下的刀槍傷有二十多處。李廣利對他很是欣賞,把情況上奏給漢武帝,趙充國這時候還只是個中下級軍官(假司馬),漢武帝親自接見他,看了他的傷勢,感嘆不已,封他做了中郎,任車騎將軍長史。趙充國一戰成名。

漢昭帝時代,趙充國是朝中的主要將領,元鳳年間曾領兵平定了武都郡(今甘肅武都東北)的氐人造反,後來又出擊匈奴,擒獲了匈奴西祁王,被提拔為後將軍。

趙充國除了作戰英勇,還善於理財。他給皇帝上的奏書中提到軍需物資等數字時,常精確到個位數。漢昭帝發現了他的這個才能,讓他當了水衡都尉——主管皇家園林上林苑,算是一個財務官員。

而他早年在令居生活的經歷,也使他的見識超出常人許多。

漢昭帝即位初,匈奴侵擾漢朝邊境多次被打敗,劫掠無所得,轉而把目光投向了烏桓,說是烏桓盜掘了單于祖墳,於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發兵攻打。霍光知道後,想發兵共擊烏桓,徵求趙充國意見。趙充國認為不可,匈奴、烏桓自相攻擊,兩敗俱傷後邊境就可太平,漢朝不要去惹是生非。霍光找趙充國商量,估計是想籠絡他,給他個封侯的機會,眼見趙充國反對出兵,不好再強求,霍光自己又不願放棄機會,於是讓女婿范明友帶兵出擊。范明友出兵大勝,回來後被封為平陵侯。

這個勝利只是暫時的。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趙充國確實有遠見——烏桓被漢打敗後,實力大不如前,在漢朝和匈奴之間左右搖擺,時而依附漢朝,時而聯合匈奴,成了邊境上一個長期的隱患。

添加18202991745邀請加入李尋交流群

漢昭帝去世後,趙充國和霍光等人一起擁立劉詢即位,劉詢做了皇帝(漢宣帝),封趙充國為營平侯。宣帝本始年間,趙充國征討匈奴,斬殺了幾百人,殺敵雖不多,但趙充國作戰勇猛,在匈奴中威名遠揚,以至於後來匈奴十多萬騎兵南下準備侵擾漢境時,一聽趙充國領兵四萬駐守在邊境,隨即就撤回去了。

趙充國陵園前的關於趙充國平羌的浮雕

2

趙充國是一個軍事家,而不單單是一個普通將領。軍事家和將領的最大區別在於,軍事家有著清醒的政治頭腦——就是所謂的「戰略高度」。奠定趙充國軍事家地位的,就是宣帝時期的平羌之戰。

羌在漢代是一個比較大的民族,漢景帝時候,一部分羌人遷到了隴西一帶,之後和漢朝邊民屢有摩擦,在漢武帝年間還曾大舉進攻過漢朝。漢武帝打敗了羌人後,把他們趕到了今青海湖附近的西海等地,設置了護羌校尉對他們進行管理。

羌人離開了世代居住的地方,生活受到了一定影響,因此一直想回去。到漢宣帝年間,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羌人部落,先零(lián)羌的首領就向義渠安國說,希望能到湟水北岸去尋找漢民不耕種的地方放牧。義渠安國沒有明確表示反對,只是報告給了皇帝。湟水北岸這一帶,早在漢武帝時候就被漢朝控制,當初出擊河西匈奴時,目的之一就是從地理上隔絕匈奴和羌人。義渠安國在這種大事上竟然不明確表態,趙充國知道後很生氣,還因此彈劾了他。不過為時已晚,羌人認為義渠安國代表漢朝默許了自己的要求,直接渡過湟水,擋都擋不住。到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兩百多個羌人部落首領開始悄悄結盟。兩年後,漢宣帝知道了,就問趙充國是怎麼回事,趙充國認為,這是羌人反叛的前兆,羌人占了湟水北岸就能跟匈奴聯合,最後控制河西走廊。所以應該提早做準備。

過了一個多月,羌人果然開始和匈奴聯繫,打算借兵攻打鄯善、敦煌等地。趙充國向漢宣帝建議,應該儘快派人去羌人部落巡視,對羌人進行安撫,勸他們不要搞聯合,同時暗地裡監察羌人部落的謀反動向。結果朝廷又派了義渠安國前往。義渠安國到了羌地後,妄圖速戰速決,先殺了三十多個不聽話的部落首領,接著又發兵攻打,殺了一千多人。這下徹底失了民心,連一心歸順漢朝的羌人部落都反了,開始互相聯合,攻打漢朝邊邑。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天,義渠安國率領三千騎兵去防守,在浩亹(gāo mén,今甘肅永登縣西南)被羌人襲擊,損失慘重,上書求救。

3

趙充國這時已七十多歲,漢宣帝考慮到他年齡太大,不打算讓他去前線,於是請趙充國物色合適人選,趙充國答道,誰還能比我更合適?自薦出征。

在平羌一事上,趙充國希望朝廷不要過多干預,因為「百聞不如一見」,自己需要按戰況隨時調整策略。漢宣帝知道趙充國的能耐,對他還是比較放心的,也就答應了。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領一萬騎兵從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夜渡黃河,沿途禁止追擊散兵游勇以防中計。經過一路觀察,他感到羌人造反的心思已經沒那麼大了,走到西邊的西部都尉府(今青海民和南,一說在今蘭州西固)時索性固守堡壘,不和前來挑戰的羌兵多作糾纏。

除趙充國一部外,漢宣帝又調集了數萬軍隊由酒泉太守辛武賢等人統領,駐紮在邊境。

羌人和匈奴不同的地方在於,羌人地域地形複雜。漢軍一來進攻,羌人就紛紛逃進山里,等避開了漢軍主力,又在後方襲擊漢軍運糧隊伍,朝廷為此還不得不派趙充國的兒子趙卬率領一支部隊專門進山搜剿羌人。漢軍沒有和羌人大規模交鋒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速戰速決基本上沒有可能。另外,羌人大小部落極多,在造反一事上並不團結,很多部落都是因為之前義渠安國的大加殺伐才不得不造反的,態度並不堅決,聽說趙充國來平叛,更是後悔不迭,互相埋怨。

趙充國了解羌人的作戰方式,也知道羌人的心思,因此主張慢慢消磨他們的鬥志,逐步分化瓦解。如果按照義渠安國的策略直接發兵攻打,只會使羌人各部落聯合得更緊密,成為強敵,越發難以平定。所以他決定先從羌人內部入手。

第一步,他先釋放了一個羌人人質。

這個人質叫雕庫,是罕、開羌部落首領的弟弟。先零羌造反前,他來通風報信,先零羌起事後,漢軍見雕庫這部有很多人也參與其中,就把他扣押了。趙充國知道後,釋放了雕庫,讓他回去向羌人宣揚大漢政策——漢軍只是平叛,絕不濫殺無辜,大家不必恐慌,更不要投靠叛軍自取滅亡;斬殺叛亂者,有罪的可免罪,無罪的可得賞。

羌人普遍不富裕,趙充國以錢財進行拉攏,使其從內部分裂,互相攻擊,等到這些人疲弊不堪了,漢軍再一舉擊破。

4

不過有人不願意等,這個人就是酒泉太守辛武賢。

辛武賢是主戰派,給宣帝上書說,漢軍大部隊駐紮在祁連山南,北邊無人防守,長久駐紮很是危險;而且要是等到冬天才打,漢軍馬匹也不適應嚴寒,不如早早出擊,一次消滅不了就繼續打,多打幾次,最後肯定就平定了。趙充國反對此建議,因為辛武賢領兵駐紮在酒泉,就是為了隔開匈奴和羌人,免其聯合,所以不能離開;再說長途奔襲太冒險,效果又不好,最好不要發兵。先擊敗領頭造反的先零羌,其餘的既往不咎,派人安撫一下,自然就投降了,何必興師動眾去逐一攻打。

漢宣帝召大臣們討論,多數人不明戰況,紛紛指手畫腳說要先攻破跟隨先零羌造反的那些小部落,對先零進行孤立。趙充國出兵以來,和羌人沒打過什麼大仗,這可能就讓漢宣帝等人得出了錯誤的結論——羌人造反遠不像之前認為的那麼聲勢浩大、難以解決,加上平羌戰事已經花了不少錢,漢宣帝很憂慮,因此下了一道詔書,詢問趙充國為什麼不抓住機會攻打羌人,拖到秋冬季節勞民傷財。接著漢宣帝又從糧食漲價說到星象占卜,總之是說漢軍應抓住機會早早出擊。為此漢宣帝還派了軍隊去給趙充國助陣,望他速戰速決。

趙充國看後,知道自己的作戰方針沒有獲得理解和支持,於是上書分析了羌人造反情況,認為辛武賢帶兵攻打罕羌只會被敵所制,同時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戰略安排。漢宣帝看了奏章後,基本同意了他的戰略部署。

趙充國也理解宣帝的難處,因此決定先出兵打一仗,好對皇帝有個交代。神爵元年七月,他率領軍隊到達先零羌地區。羌人在堡壘里呆了很久,一直沒打仗,已經懈怠,漢朝大軍一來,丟盔卸甲全跑了。他們渡湟水時候趙充國並不緊追,所以很多羌人都是只顧逃命,並不拼死搏鬥。羌人淹死了幾百,混亂中漢軍發動攻擊,又有五百多被殺、被俘,十多萬牲畜也被繳獲,羌人大敗而逃。

到了罕羌地界,趙充國命令軍隊不許擾民毀田。罕羌首領前來歸順,趙充國賜給酒食,不予追究。罕羌人看到了漢軍的威德,不再想著造反,後來順利歸服。

趙充國屯田故地,青海西寧周邊農田

5

這年秋天,已經有一萬多羌人投降漢朝了。這時候趙充國一直在生病,因為羌人問題還沒徹底解決,漢宣帝很著急,怕他去世後不好辦,於是又下詔書催他,說已經給他派了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作副手,應該儘快去攻打先零羌。

命令下來後,趙卬就勸趙充國聽從皇帝的意思,畢竟出兵以來確實是沒打過幾場大仗,有些說不過去。趙充國堅持己見,認為正是之前錯誤的戰略才導致了羌人叛亂久久不能平定,於是他給皇帝上奏書,表明自己用屯田平定羌叛的主張。

在這個奏書中,他先談了以往對羌用兵的弊端——耗費巨大,效果一般。接下來他談了自己關於屯田的構想:

從臨羌(今青海湟源縣東南)向東到浩亹一帶,有兩千多頃的閒田,撤回騎兵(騎兵對糧草需求極大),留下弛刑(減刑犯人)、步兵等,大約一萬人,讓這些人屯駐在戰略要地,可防羌人進犯,也可用這兩千多頃閒田種糧備戰。到了農閒時節,這些人可以利用之前進山砍伐的木材來重建驛站,修復橋樑,疏通溝渠,周邊郡縣還可來放牧戰馬。這樣既能減少軍費開支,又能達到守邊禦敵的目的。

趙充國對屯田的積極態度可能是受到了桑弘羊的影響。早在漢武帝時候,桑弘羊就對屯田進行了大力推動,其中令居一帶也是屯田地區,趙充國少年時候隨家人遷到令居,應該就是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屯田思想的影響。

漢宣帝看後,對屯田理解得並不是很透徹,趙充國就又給宣帝上書,列舉了屯田的十二點好處,總結起來就是三大方面的內容:軍事方面,一萬兵士在邊疆屯田,能夠有效地防備敵人;經濟方面,屯田士兵從事農業生產,自給自足,剩餘糧食還可支援周邊地區,為國家節省一部分軍費;政治方面,通過開發邊地,可樹立大漢威德,震懾敵人,對內又減輕徭役負擔,消除不穩定因素。

總之,屯田的意義遠遠大於用兵,可「坐得必勝之道」。

趙充國主張屯田的態度非常堅定,見漢宣帝還沒有明確表態,他再一次上書,針對漢宣帝對屯田的一系列疑問做出了解釋,他分析了羌人現狀以及屯田防備敵人的具體操作方法,基本打消了宣帝的顧慮,朝中大臣對屯田的態度也慢慢發生變化,開始支持趙充國。神爵元年年底,宣帝終於答應由趙充國實行屯田,這時候趙充國已經76歲了。辛武賢等人多次要求帶兵出擊,漢宣帝也折中了一下,准許出兵。出兵後,辛武賢、許延壽、趙卬三路大軍共平定八九千人,而趙充國基本沒有用兵,卻降服了五千多人。

甘肅清水縣趙充國陵園大門牌坊

6

經過幾個月的屯田工作,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五月,趙充國向漢宣帝報告了羌地現狀:羌人原有五萬多士兵,投降三萬左右,一萬多已被剿滅,剩下的三四千人,羌人部落首領靡忘作了保證,能將這些人儘快擒獲,屯田士兵可以召回了。

趙充國在邊疆主持屯田的時間並不長,不過卻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到神爵二年秋天,最後的四千多反叛羌人就投降了漢朝。他在邊疆屯田期間,注意開發當地,完善基本設施,在河湟一帶修建幾十座橋樑,大大加強了邊疆和中原地區的聯繫。

趙充國這時候快八十歲了,身體也不太好,於是請求告老還鄉,漢宣帝賞賜給他安車一輛,以示禮遇,另有黃金六十斤。趙充國度過了平靜的晚年生活,於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去世,享年86歲,諡為「壯侯」。趙充國治理西羌的功績深得漢宣帝讚賞,後來漢宣帝在麒麟閣上給十一功臣畫了像,其中就有他。到漢成帝年間,碰到羌人造反,漢成帝就想起了趙充國,命學者楊雄在趙充國畫像邊作賦稱讚他,「昔周之宣,有方有虎,詩人歌功,乃列於《雅》。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後」(周宣王時,有方叔、邵虎,世人歌功頌德,列於《詩經》中。漢朝中興,趙充國彰顯大漢威德,威武雄健,方叔、邵虎後繼有人)。

趙充國的兒子趙卬,出兵平羌時跟隨著趙充國作戰。在羌人問題上,趙充國一直反對動用武力,辛武賢想立戰功,因此對趙充國很是不滿,而且屯田結束回去向漢宣帝述職的時候,趙充國並沒有把平定羌人的主要功勞歸於辛武賢和許延壽,而是認為屯田發揮了主要作用(此舉並非出於私心,而是趙充國希望屯田政策能得到重視,使國家受益),辛武賢忙活一場卻沒有升官,懷恨在心,隨後以和趙卬在軍中的一次談話為理由,告發趙卬泄露機密,趙卬自殺。最後由趙卬的兒子趙欽繼承了趙充國的爵位。

趙充國死後葬在他的故鄉——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如今墓園仍存,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甘肅清水縣趙充國墓

7

趙充國是一個用兵謹慎的人,出兵時常常要先偵察情況,「百聞不如一見」正是從他而來。面對作戰方式不同於匈奴的羌人時,發兵直接攻打的方式收效甚微,趙充國開始考慮針對羌人特點來進行平定,平羌的戰事進行了不到一年,就耗錢幾十億,趙充國精於理財,看到了軍隊、糧草長途運轉的弊端,所以下定決心屯田為國家節省軍費開支。河湟屯田時間雖短,但在平定羌人的行動中卻發揮了多方面的作用。

一,屯田不只是為解決軍糧問題。在趙充國之前,屯田基本上是作為一項經濟政策在執行的,也就是軍隊種糧解決給養問題以節省軍費。趙充國是把屯田作為一個戰略理念來執行的,防敵御邊,文化同化,收到了很好的政治、軍事效果。

二,扭轉了戰爭局面。平羌之初,面對羌人的「游擊」戰術,漢軍疲於奔命,收效甚微。趙充國帶領屯田士兵駐紮在漢、羌交界處,一遇羌人來犯,不必長途奔襲應戰,漢軍在平原地區屯田,戰時發揮了自身優勢,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三,建立了羌人、匈奴間的隔離帶。趙充國劃定的兩千多頃屯田地區,之前是空地,漢朝遷徙百姓到這一地區進行耕種勢必會引起羌人反擊,派軍隊屯田則不會出現太大的阻力,最後軍隊屯田逐漸過渡到吏民屯田,漢朝對這一地區就形成了有效的、長期的控制,和之前的空地比起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隔離帶。

四,同化羌人,使其和漢朝融為一體。趙充國在《屯田奏》中說道,軍隊駐紮下來可以「示羌虜,揚威武」——向羌人宣揚大漢的威德,使其產生敬服心理,加上開渠墾田、架橋修路之類的農業生產生活活動,也是向羌人輸出中原先進文化的一種方式,羌人後來的歸降,更多的是出於對漢朝文明的一種認同感。

8

客觀地說,趙充國的河湟屯田直接的經濟效益不是太大,畢竟時間很短,一萬漢兵還有相當一部分要進行修橋鋪路、戍邊防敵等工作,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不會太多。何況等到春天才「田事出」,屯田士兵五月就撤回了,這麼短的時間應該沒有收穫糧食。

儘管如此,趙充國的河湟屯田對後世影響卻非常深遠。在他之前,屯田基本只是一個經濟政策,趙充國眼光敏銳,看到了屯田在軍事、政治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他給漢宣帝三次上的《屯田奏》,對屯田的意義作出了系統的總結,對前人的理論是一個很大的補充,把屯田從經濟政策上升到了戰略高度。後世研究西漢的屯田歷史,趙充國的《屯田奏》是重要資料。直到清朝,康熙談屯田的時候還提到《屯田奏》,可見影響之深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