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預算員用不著下工地!」的毒雞湯騙了,這些好處你要知道!

廣聯達造價圈 發佈 2024-04-05T10:55:05.281131+00:00

剛到工地的新人預算員,如同走進迷宮的小白鼠,對工程造價的理解僅限於看圖、算量、套價,找不到學習的方向,無法從高處俯瞰全局,只能在一條路上走到黑。

剛到工地的新人預算員,如同走進迷宮的小白鼠,對工程造價的理解僅限於看圖、算量、套價,找不到學習的方向,無法從高處俯瞰全局,只能在一條路上走到黑。總是糾結著一些必然想不明白的問題,建模效率低,對圖紙理解的深度不夠;不了解施工工藝,容易漏項;對施工工序只了解大概,建模邏輯混亂,無法精確提量。上對不過甲方,下算不過班組,很是窘迫。

我剛來項目的時候,每天的工作就是建模,因為有識圖建模基礎,所以軟體操作上還算熟練。但後來我開始給材料部門報量,發現量總是對不上,只好天天跑現場,這才發現現場的施工界面和我的模型並不一樣。比如牆身大樣中的豎向節點現場是和梁板一次性澆築的,但是模型中是分開的。若報量時沒有考慮到現場的施工情況,報少了還好說,報多了容易誤導現場報量,可能還會造成材料的浪費。

預算員往往意識不到深入施工現場的重要性,或者即使到了施工現場,也無法抓到應該關注的重點,只能走馬觀花地「視察」一番。今天我們來一起復盤一個馬上要結算的項目,深入探討「為什麼我們要去工地,去了工地要做些什麼」。

橫向了解,更全面

首先,我們要對施工現場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

人工費、材料費、施工機具使用費是現場實際發生的,屬於看得到的成本。暫不考慮人工費這一項,對於材料和機械,你是否了解現場有哪些材料和機械?很多材料是清單中沒有的,但包含在清單的綜合單價中,這些材料的種類、數量、作用,你是否能做到心裡有數?現場哪些機械是屬於措施費,哪些機械屬於直接費?這對我們判斷某一項工作的單價組成很有幫助。

我一直記得我們項目經理說過的一句話:「現場的每一項工作、每一個成品、每一項費用,我們都要清楚它的費用來源及支付對象」。我之所以對這句話印象深刻,是因為當時結算時憑空出現了一些清單中未包含的費用,以及勞務分包合同中未約定卻實際發生的費用,但此時項目已進入結算階段,這些費用已無法取得過程資料,如果找甲方結算和班組結算就會出現很多爭議。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去現場該「看什麼」,不妨試著記錄這些費用的來源去向,也許能爭取不少簽證費用,或者減少班組合同的結算爭議,也能對工程成本有更清晰的認識。此外,多去現場拍照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日後這些照片或許還能幫上不小的忙。

縱向了解,更深入

大致了解項目概況後,可能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時間對預算員來說往往是很寶貴的,有目標的、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個觀察對象是我的另一個建議。

儘量選擇一個觀察過程完整的單體,單獨記錄施工過程、每日的形象進度、作業人員數量、材料使用量、機械使用台班。

多和工人師傅交流,了解他們的實際工效,以此了解到人工市場價,用於測算人材機指標;帶上定額書,分析同一項工作實際施工的工作內容與定額中是否一致。工作內容不同,消耗量便不同,了解定額與實際的偏差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組價;記錄形象進度和作業人員數量,可以獲取人工消耗量,不僅有助於組價,對我們做工期索賠或者搶工索賠也有幫助;有的零星材料無法精確到定額單位,可以將它放大,比如定額中一立方需要多少克,我們可以統計一層樓的工程量需要多少包、多少支。

做縱向觀察的時候,可從橫向中選擇其他單體做對比,也可縱向選擇不同部位做對比,使指標背景含義更加完整。此外,將施工現場與清單模型做對比,了解施工工藝,可以判斷模型的完整性;了解施工工序,可以檢查模型的邏輯。建模始終是手段,模型始終是工具,讓模型更貼近實際,才能提高它的可利用性。

全過程執行,有始有終

成本管控是一個全階段動態管理的過程,施工現場每天千變萬化,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投入和產出,找到投入和產出的平衡點,正是我們去現場的意義所在。及時發現過度、無來源的投入,過度、無來源或不合理的產出,及時保留證據,明確哪些可作變更簽證,哪些可提高管理水平,哪些可扣減班組,哪些可作為利潤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些經驗積累很難從書本或別人那裡學到,需要你自己用眼睛仔細觀察,用心分析總結。

*本文系冉薇原創,獨家來稿

轉載務必申請授權,並註明作者與出處,違者必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僅供參考,如有異議,煩請留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