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商業脈絡全梳理,微軟這次偷谷歌老家會成功麼?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佈 2024-04-05T22:01:13.906243+00:00

2015 年 12 月,Elon Musk 和 Greg Brockman、Sam Altman 以及 Ilya Sutskever等人在舊金山創立 OpenAI。

2015年12月,OpenAI成立,最初是為了防止DeepMind作惡,同時創建一個安全可靠的AGI,推動AI進步造福人類。它的發展之路經歷了什麼呢?本文作者整理了 OpenAI 成立以來的商業脈絡,相信看完你會對OpenAI的商業有更深的理解。

本期內容緊接上篇《ChatGPT 發布,新一波 AI 創業浪潮 |AI 創業公司這次可以和巨頭扳手腕了麼?》,整理了 OpenAI 成立以來的商業脈絡,文章主要分為 5 個小節敘述:

  1. 屠龍少年,為造福人類而生
  2. 無法造血,向運營成本妥協
  3. 背靠微軟,圖錢圖人圖算力
  4. 驚鴻一瞥,打開AIGC新世界
  5. 百億加碼,直捅谷歌老巢

01 屠龍少年,為造福人類而生

關於 OpenAI 的由來,說來也比較科幻。2014 年,谷歌以 6 億美元收購了 DeepMind,考慮到 AI 本身在計算領域的絕對優勢,但不具備人類一樣的價值觀,為了防止哪一天 「DeepMind 作惡」,做出像滅霸這樣打響指的神操作,Elon Musk 等人認為需要成立一家復仇者聯盟,不,是非贏利組織來應對這種潛在危機,並推動 AI 進步造福人類。

2015 年 12 月,Elon Musk 和 Greg Brockman(前 Stripe CTO,現董事長&總裁)、Sam Altman(前 YC 總裁,現 CEO) 以及 Ilya Sutskever(師從神經網絡之父 Geoffery Hinton,現首席科學家)等人在舊金山創立 OpenAI。

根據公開信息,OpenAI 最早的一筆投資金額為 10 億美元,除了 Elon Musk 和 Sam Altman 的直接投資,還包括他們從親朋好友那裡完成的募資,這裡面就有 Linkdin 的聯合創始人 Reid Hoffman、Paypal 聯合創始人 Peter Thiel 以及 Jessica Livingston(YC 聯合創始人),甚至也出現了 AWS、YC 以及 Infosys 的身影。

OpenAI 成立之初除了防止 DeepMind 作惡,其使命還旨在確保通用人工智慧 AGI 造福全人類,創建一個安全可靠的 AGI,並儘可能廣泛和平等地共享其優勢。當時 Musk 認為防止有人拿AI 作惡的最好方式是讓 AI 技術民主化,人人擁有 AI 就相當於沒有任何人或少部分人擁有這項技術特權。

02 無法造血,向運營成本妥協

2017 年 3 月,OpenAI 內部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保持非營利性質無法維持組織的正常運營,因為一旦進行科研研究,要取得突破,所需要消耗的計算資源每 3~4 個月要翻一倍,這就要求在資金上對這種指數增長進行匹配,而 OpenAI 當時的非盈利性質限制也很明顯,還遠遠沒達到自我造血的程度。

燒錢的問題同期也在 DeepMind 身上得到驗證。在當年被谷歌收購以後,DeepMind 短期內並沒有為谷歌帶來盈利,反而每年要燒掉谷歌幾億美元,2018 年的虧損就高達 4.7 億英鎊, 2017 年虧損為 2.8 億英鎊,2016 年虧損為 1.27 億英鎊,燒錢的速度每年同比遞增,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對外引進財務投資了。

或許是這一理念上的衝突,Musk 在 2018 年 2月辭去了 OpenAI 的董事會職務,當時宣稱是避免和 Tesla 的經營產生衝突,並繼續為這家非盈利機構捐款並擔任顧問;在 Musk 離開的同時,OpenAI 也迎來了新的 6 位捐助者,他們包括遊戲開發商 Gabe Newell、Skype創始人 Jaan Tallinn,以及前美國和加拿大奧運選手 Ashton Eaton 和 Brianne Theisen-Eaton。

為解決資金的問題,2019 年 3 月,Sam Altman 卸任 YC 總裁轉為董事長,同時出任 OpenAI 的 CEO,將更多精力集中在 Open AI。在 Altman 的推動下, OpenAI 成立了一個受限制的營利實體—— OpenAI LP ,這種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混合體被 OpenAI 被稱為「利潤上限」。

Source:OpenAI 官網

根據 OpenAI 在 2019 年 3 月的聲明,如果 OpenAI 能夠成功完成其使命——確保通用人工智慧 AGI 造福全人類,那麼投資者和員工可以獲得由上限的回報,這個新的投資框架下,第一輪的投資者回報上限被設計為不超過 100 倍,往後輪次的回報將會更低。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從當時這個時間節點開始, OpenAI 這個詞被官方定義為特指 「OpenAI LP」,即 OpenAI 的營利實體,而非原先的非盈利實體 「OpenAI Nonprofit」,後者法定名 OpenAI Inc (PS: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翻文末官方連結)。同時, OpenAI 受到非營利實體 OpenAI Inc 董事會監督,以此解決對計算、資金以及人才的需求,任何超額回報將捐給 OpenAI 的非營利實體所有。

同時,在這份聲明中,OpenAI 官宣了當時來自 ReidHoffman 慈善基金以及 Khosla Ventures 的 pre-種子輪投資,後者還對外宣布這是第一家投資 OpenAI 的 VC 機構。

這項聲明發布的四個月後,2019 年 7 月 OpenAI 接受了微軟 10 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根據 Altman 描述,這筆資金將用來加速 AGI 的開發與商業化,同時 OpenAI 將把微軟的 Azure 作為其獨家雲計算供應商,雙方一同開發新的技術與功能。

03 選擇微軟,圖錢圖人圖算力

目前看來,當時引入微軟的做法很成功,為後來推出的 ChatGPT 產品提供了充足的火力,算力與資金都得到了保障,和微軟的合作也在業務上有很大的協同性,微軟也可以藉此在雲計算領域與谷歌和亞馬遜展開競爭。

在當時的記者訪談中,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表示微軟不一定會一下子投資 10 億美元,這筆資金可能在 10 年或更長時間分發出去,而 OpenAI 從微軟購買的算力,這筆資金最終將回饋到微軟中去,而 Altman 則表示 10 億美元的大部分將被用於算力投入。

對此, 就職於 Facebook 人工智慧實驗室的 PyTorch 之父 Soumith Chintala 為微軟和 OpenAI 算了筆帳, 如果按每年 1 億美元投入,期限 10 年,Azure 獲得了品牌價值,可與谷歌大腦和旗下的 TensorFlow、AWS、IBM Watson 等對手在諮詢和雲業務上提升品牌價值,而 OpenAI 拿到了 10 億美元的算力預算以及營銷廣告,簡直完美,隨後 Brockman 回帖表示這筆錢將在 5 年內甚至更快花完。

2020 年,OpenAI 在完成了其種子輪融資後,同年 5 月推出了 GPT-3,這是一種具有 1750 億個參數的語言模型,數量級上比前代 GPT-2 的 15 億參數大了百倍量級,同期微軟也在這一年曾表示正通過其 Azure 公共雲平台中構建一台超級計算機,其擁有超過 10000 張顯卡以及 285000 個 CPU 核心,將用於 OpenAI 在機器學習領域研究,即通過 Azure AI 超級計算機訓練 GPT-3.5,來為聊天機器人 ChatGPT 提供支持。

2021 年,OpenAI 完成了 2.5 億美元的 A 輪融資,根據 The Information 的報導,這筆融資對 OpenAI 的估值達到 200 億美元,通過從老股東手裡購買股權,新的投資機構就包括紅杉、老虎環球、A16Z 以及 BedRock。

04 驚鴻一瞥,打開AIGC新世界

2022 年,OpenAI 發布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 AI 模型,4 月發布了 Dall-E2 圖像生成模型並在 7 月正式開賣,11 月底又推出基於 GPT3.5 的 ChatGPT 智能對話產品,在短短數日內在全球範圍內圈粉 100 萬,用戶可以通過 ChatGPT 製作求職信、簡歷、寫作、詩歌以及作詞,當然官方也承認 ChatGPT 有時會產生不太準確的信息。

Elon Musk 當時在收購 Twitter 後也沒閒著,一邊表示當初離開 OpenAI 是因為理念上的衝突,並且已經一年多沒有參與這個項目了,而 OpenAI 官方這邊的說法是 Musk 也並沒有正式參與 OpenAI LP 的事務,另一邊在體驗了 ChatGPT則調侃該 AI 對話機器人好用得嚇人,OpenAI 違背了當初作為開源和非營利機構的成立初衷,OpenAI 應該更加開放,同時還表示對 OpenAI 的安全問題表示擔憂。

2022 年 12 月,Altman 曾接受 WSJ 的採訪,他表示 OpenAI 並沒有被收購或上市計劃,而投資者需要退出則只能通過轉股等方式,而今年 1 月初,據 WSJ 報導,Thrive Capital 和 Peter Thiel 背後的 Founders Fund 正在就投資 OpenAI 進行談判,並允許早期投資者和員工以 290 億美元的估值出售股票,據悉融資金額將至少達 3 億美元,而回報上限目前被限制在 20 倍左右,OpenAI 認為這種有上限的投資結構是有必要的,能夠保障投資者、員工以及更廣泛用戶的利益。

CEO Altman 此前曾表示,ChatGPT 的每一次互動將花去幾美分的計算成本,而根據 TechCrunch 測算,當前坐擁 100 萬用戶,ChatGPT 每天需要燒錢 10 萬美元,每月需要花費 300 萬美元,因此商業化對於 ChatGPT 來說是當務之急。

OpenAI 目前的主要商業模式是 API 費用以及軟體許可:

  • API 費用:在OpenAI 上註冊並創建帳戶將獲得 18 美元的免費代幣,有效期 3 個月,用完或過期需要更換,而訪問其模型則需要支付一筆費用;
  • Token 費用:註冊用戶通過令牌使用 OpenAI 的 DALLE2 模型,首月將獲得 50 免費積分,隨後每月獲得 15 免費積分,每 1 積分將根據 Prompts 生成四張可選圖像;另一種則是針對更高頻用戶提供的付費包,花費 15 美元購買 115 積分,大概能夠生成 460 張圖;

根據路透社此前報導,OpenAI 預計在 2024 年達到 10 億美元的收入,而 2023 年預計為 2 億美元,而去年的收入規模已經翻了一倍達到 8000 萬美元。

05 百億加碼,直捅谷歌老巢

除了加強自我造血能力,繼續融資也是 OpenAI 的另一個選項。這不,近日有外媒報導微軟將再次投資 OpenAI 100 億美元,但這是一筆複雜的交易,微軟將獲得 OpenAI 所獲利潤的 75% ,直到微軟收回投資成本後將恢復到 OpenAI 的所有權結構,即對 OpenAI 49% 的股份,其它的投資者占 49%,OpenAI Inc 占 2%。

在業務協同上,微軟還將把 OpenAI 的 ChatGPT 技術集成到自家的 Bing 搜尋引擎中,最早可能在今年 3 月底前推出 ChatGPT 的 Bing 版本,其最大的特點是融合了 ChatGPT 的直接回答和查詢能力,而不是傳統檢索和返回網頁連結的模式,以此挑戰谷歌在搜索領域的主導地位。

除了搜尋引擎,微軟還將 ChatGPT 帶入旗下其它 Office 產品中,例如提升 Microsoft Word 中的自動完成功能,增強 Outlook 中的郵件搜索結果,從而進一步提升 Office 的市場份額;在此之前,微軟已經於去年將 OpenAI 發布的 DALL-E 2 文本到圖像生成模型集成到了 Azure OpenAI 服務中,以及旗下的 Microsoft Designer 應用以及 Bing Image Creator 中,用戶可以通過描述行 Prompt 提示詞生成 AI 圖像。

微軟的一系列舉動也引起了谷歌的注意,就在上月的一份備忘錄中,谷歌 CEO Sundar Pichai 就表示正在重組公司內部的業務組,以此來應對 ChatGPT 的威脅,因為這可能影響谷歌的商業模式與競爭優勢,畢竟谷歌的搜索業務占到了母公司 Alphabat 90% 的收入,而微軟的 Bing 目前僅占市場份額的 3%。

對此,也有網友在推特上表示自己在 ChatGPT 上的使用次數已經比谷歌搜索還多,如果這一用戶行為在將來成為現實或者成為人們的搜索習慣,那麼 OpenAI 當前 290 億美元的估值僅是 12000 億美元市值的 2.4% 似乎並不過分。

Reference:

[1] 《創始人爆料!被谷歌收購前,DeepMind 已瀕臨破產》,新智元;

[2]《The messy, secretive reality behind OpenAI’s bid to save the world》,MIT Technology Review;

[3]《OpenAI – The Creator of Revolutionary ChatGPT》,Startuptalky;

[4]《Sam Altman steps down as president of Y Combinator to focus on OpenAI》,The New Economy;

[5]《With $1 Billion From Microsoft, an A.I. Lab Wants to Mimic the Brain》,The New York Times;

[6]《OpenAI reportedly in advanced talks to raise funding from Microsoft》,Silicon on Angel;

[7]《ChatGPT Creator Is Talking to Investors About Selling Shares at $29 Billion Valuation》,WSJ;

[8]《Exclusive: ChatGPT owner OpenAI projects $1 billion in revenue by 2024》,Reuters;

[9]《Microsoft eyes $10 billion bet on ChatGPT》,Semafor;

[10]https://openai.com/charter/

[11]https://openai.com/blog/openai-lp/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信息或表述,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若有侵權,請後台聯繫刪除。

作者:TimJ;來源公眾號:江天Tim

本文由 @江天Tim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