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修渠,後人護渠,一家三代人紮根太行接力守護紅旗渠60多年

大河網 發佈 2024-04-06T16:45:16.717337+00:00

冬季鏟雪是每一個紅旗渠護渠工的日常護渠工檔案:姓名:張學義年齡:50歲工齡:30年籍貫:林州市桂林鎮南山村所護渠段:紅旗渠合澗渠管所□策劃 王世偉 執行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朱長振 文圖爺爺因修紅旗渠犧牲,父親13歲接力修渠,第三代護渠工張學義如今仍在護渠。

冬季鏟雪是每一個紅旗渠護渠工的日常

護渠工檔案:姓名:張學義

年齡:50歲

工齡:30年

籍貫:林州市桂林鎮南山村

所護渠段:紅旗渠合澗渠管所

□策劃 王世偉 執行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朱長振 文圖

爺爺因修紅旗渠犧牲,父親13歲接力修渠,第三代護渠工張學義如今仍在護渠。

一家三代人信守承諾,接力守護紅旗渠60多年。1998年,張學義成為紅旗渠青年洞景區的一名職工,在爺爺、父親曾經奮戰過的地方工作,對他來說,這是一份不一般的職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責任。慢慢地,他對紅旗渠的感情日益加深,他覺得守在渠邊心裡踏實、舒暢。

冒雪巡渠

2023年1月14日,離河南林州市區20公里外的常家莊大雪紛飛,作為紅旗渠灌區管理處合澗管理所的所長,張學義冒雪趕到常家莊巡渠,因雪大路滑,他只得把汽車停在一陡坡處,騎上摩托車沿渠繼續前行。

據介紹,紅旗渠建成後,為管理維護紅旗渠,當時的林縣(現林州市)於1966年成立了紅旗渠管理處,共設8個管理所,54個管理段,388名職工分布在170公里的渠線上。這些管理段沿渠而建,多是在前不臨村、後不著店的山坡上,兩三個人在一個管理段,負責十幾公里渠道的維護和群眾用水。

夏季防洪,冬季鏟雪,就是每一個紅旗渠護渠工的日常。1998年,張學義成為紅旗渠青年洞景區的一名職工。在爺爺、父親曾經奮戰過的地方工作,對他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和責任。幾十年如一日,慢慢地,他對紅旗渠的感情日益加深,他覺得守在渠邊心裡踏實、舒暢。

水從上游下來時護渠工都要攆著水頭走四五個小時

2018年,張學義調到了現在的合澗渠管所,管轄的渠線長50多公里,包括5個渠管段,3個泄洪閘,2個電站。每個星期他都要走一遍,了解每一條乾渠、支渠的農田灌溉情況,並及時清理渠內的雜草、淤積,維修閘門,確保渠道完好,渠水通暢。像這樣的冰天雪地,張學義和工友們清理渠道的難度增大了許多。

張學義說,他的工作很普通很平凡,也比較瑣碎。每次紅旗渠的水從上游下來時,他和工友們都要攆著水頭走,每次需要四五個小時。為什麼要攆著水頭走呢?因為紅旗渠的渠線長,群眾收完莊稼後的秸稈及雜物都堆在田間地頭,風一刮,就把秸稈刮到渠裡面了,很容易造成渠道堵塞。特別是秸稈沾了水,沉得挑都挑不動。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用鋼鉤、糞叉,三四個人一起往上拉,還經常要跳進渠水裡清理渠道,所以雨靴、雨褲、鋼管、鋼鉤、噴燈,外加鐵杴、鋤頭,是護渠工必不可少的隨手工具,張學義現在手中掂的工具是專門放水開閘門的特製扳手。

護渠工不管白天黑夜都是隨叫隨到

林州當地群眾有一句諺語「麥收八十三場雨」,就是陰曆八月、十月,來年陰曆三月,只要保證了這三次灌溉,小麥就能大豐收。農民澆地時渠水有時大、有時小,張學義他們要不厭其煩地進行閘門調節,不管白天黑夜,都是隨叫隨到,服務群眾用水。

冬灌時,水用得不多,停一次水,結一層冰,渠里的冰厚二三十厘米,再過水,就會產生大量堆冰,堵塞渠道,為了渠道安全暢通,也為了讓群眾順利澆上地,紅旗渠護渠的全體職工,不分白天黑夜,把冰塊砸碎疏通渠道。數九寒天,必須鋼管、鋼鉤、老錘一起上,該砸的砸,該撬的撬。有時,重重砸下去,厚厚的冰上只有一個拳頭大的小白點,費時費力還不出活。

13歲上渠成了紅旗渠工地上最年輕的建設者

如今,紅旗渠通水已經50多年,張學義的父親張買江也已步入了古稀之年,這位13歲就上紅旗渠修渠的勞模回憶起當年的修渠經歷,仍激情滿滿。現今,張買江從一所小學退休後被邀請到紅旗渠幹部學院,給大家講述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也講述他的父輩們修建紅旗渠時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傳播著那一錘錘、一釺釺、一炮炮錘鍊出的紅旗渠精神。

面對大河報·豫視頻記者的採訪鏡頭,張買江回憶說,1961年春節剛剛過,大年初五,他的母親就狠心地將13歲的他送到了紅旗渠的工地上。當時公社的負責人怎麼都不答應,朝著母親嚷嚷:「你說老哥剛走,孩子還這么小,你幹啥呀?」張買江的母親名叫趙翠英,是一個性格剛強的女人,還是一名共產黨員,母親說:「紅旗渠水流不過來,他爹合不上眼,我也心不甘呀,你就讓孩子接著干吧。」就這樣,只有13歲還是個孩子的張買江,扛起了父親曾經用過的12磅重的鐵錘和1米長的鋼釺,成了紅旗渠工地上最年輕的建設者。

在當年的紅旗渠修建現場,當時的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有一天正陪著原新華社社長穆青在工地上採訪。穆青看到年少的張買江,就上來打招呼:「小鬼,累不累啊?」當時張買江又累又餓,再加上只有十幾歲的他以為「小鬼」是罵人的話,就沒好氣地回了一句,「你才是老鬼呢!」穆青看張買江雖然年齡小,長得特別瘦,但脾氣這麼大,還很倔強,就開玩笑地說:「你真是個小老虎啊!」於是,這個「小老虎」的綽號就在紅旗渠工地上傳開了。千千萬萬個和張買江一樣的普通人,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戰,削平1250座山頭,開鑿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515萬立方米,終於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乾渠建成通水,那是個讓全林縣人民永遠銘記在心的日子。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到山西與河南交界處的分水嶺,來看看漳河水是怎麼流進林縣的,來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張買江得到的獎品是一張獎狀、一個茶缸。面對大河報記者的採訪鏡頭,張買江情緒激動地向兒子張學義講述著當年修建紅旗渠及紅旗渠通水時的盛況。

記者手記:

提前一天與張學義約好的採訪,卻因為一場大雪差點被困在路上,多虧有經驗的他提前打來電話,讓我把車停在半道,步行前往。冒雪陪張學義及他的工友們沿著紅旗渠走了不到兩公里,便因為風雪驟緊而不得不中止。

一直到下午兩點,我與張學義才費盡周折回到林州市區,等在家裡的張買江做好了雞蛋西紅柿撈麵條。雖然兒子也已成為父親,可在他心中,是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看到外面下起了大雪,張買江一上午連著打了好幾個電話,直到兒子安全回到他的身邊,看著兒子吃上自己親手做的撈麵條,張買江的臉上樂開了花。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修渠,後人護渠,紮根太行的紅旗渠人就這樣生生不息地延續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令人敬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