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葬禮上,起棺前為什麼要進行「摔盆」?後輩需要知道背後深意

正一品 發佈 2024-04-06T21:04:47.185597+00:00

雖然現代社會大力提倡火葬,但還是有不少地區,依然在使用土葬這種傳統喪葬方式。在葬禮上,或許有不少人見過這樣的場景:在逝者出殯之前,家人會為其舉行一場特殊的「摔盆」儀式。

雖然現代社會大力提倡火葬,但還是有不少地區,依然在使用土葬這種傳統喪葬方式。在葬禮上,或許有不少人見過這樣的場景:在逝者出殯之前,家人會為其舉行一場特殊的「摔盆」儀式

所謂「摔盆」,其實並不局限於盆,還可以是其他東西,比如碗,瓦片之類的陶器。

摔得越多越碎,其寓意也就越好,「摔盆」儀式結束後,才能繼續舉行葬禮。那麼這「摔盆」風俗到底從何而來呢?

「摔盆」的由來

按照民間的說法,「摔盆」的來源有兩種。

第一種,衍生自神話故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於地府世界的記載,都是很清楚具體的。

亡靈們去到地府後,會先從忘川河旁的黃泉路上走過,在路的盡頭,有一處被稱為「望鄉台」的地方,上面屹立著一塊三生石,記錄著亡靈們的前世今生。

亡靈通過黃泉路後,會來到奈何橋,橋上有大家熟悉的孟婆,而葬禮上摔碎的盆,就是用來給亡靈盛孟婆湯的。

喝下孟婆湯後,就會忘卻前世的一切,投胎轉世成為另一個人,因此,這個盆又被叫做「陰陽盆」

沒有盆,亡靈就沒有辦法喝孟婆湯,不喝孟婆湯,亡靈就會成為孤魂野鬼,受盡苦楚,所以人死之後,家人們才會在葬禮上進行摔盆。

且很多瓦盆上都是有孔的,這是因為逝者的家人們,希望孟婆湯能夠從孔里流出來,如此一來,亡靈就不會忘記在世的親人,投胎轉世後或許還能再續前緣。

有的地方,甚至還會在瓦罐上打上七個洞,這是來源於「人有七竅」之說。

由此可見,「摔盆」寄託了至親對逝者的擔憂與思念,為逝者送去盆,是為了讓他能夠過得更好,在盆上打孔,是怕逝者會將他們遺忘,這也是人們對「孝道」深層次的認識和解讀。

第二種,衍生自歷史故事,傳說范蠡擅長燒制陶器,因此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豪,後來范蠡見民不聊生,心生憐憫,便向百姓傳授了這項技能,讓百姓們也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當范蠡年老之時,就開始思考,自己的畢生所學,究竟應該傳授給哪一個人?

為此,他拿出了一個瓦盆,將所有人都召集了起來,詢問道:「如果我死了,這些陶器應該由誰來繼承?」

眾人聞言便開始議論紛紛,有的人說要進宮給君王,有的說要供奉在范蠡的靈位之前,有的人說要留在這裡,以便後世睹物思人。

但是范蠡對這些答案並不滿意,直到一個青年站了起來,說道:「這些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我說,還不如直接將這些東西砸了算了!」

范蠡聽到他的答案,非常高興,就將自己的遺產都交給了這個青年。

後來在范蠡的葬禮上,青年也當眾打碎了范蠡留下的瓦盆陶器,從此之後,大家都有樣學樣,「摔盆」的習俗就這樣傳播開了

「摔盆」的講究

作為一個民間傳說,雖然真實性值得懷疑,但卻將「摔盆」中的意義體現得淋漓盡致。

因為摔盆的人,就是繼承逝者遺產的人,一般都是家族中的長子或長孫來摔,若是都沒有,那就由次子來摔,這也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種體現

在傳統習俗中,孝道是最為重要的,所謂「孝道」,不光是指父母長輩在世的時候,做晚輩的要盡心孝順,也是指長輩過世之後,要讓他們「入土為安」,只有完成了這些義務和責任,才算是真正的孝順。

後人為老人摔盆,其實就是變相地向眾人宣告,自己已經盡了作為晚輩應該盡的義務,老人的遺產,也應該由自己繼承。

如果家族中去世的男子,那麼摔盆的時候就要用左手,如果是女子摔盆的時候就用右手,這是源於古代「男左女右」的傳統觀念。

而且摔盆的時候,要摔得越碎,才能越好,一方面是因為「歲歲(碎碎)平安」之意,一方面則是因為摔得越碎,逝者在地府用的瓦盆就能越完整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一直延續到今天,就是因為一個「情」字,就像「摔盆子」是對逝者的一種緬懷之情

正因我們對親情、愛情、友情的關注,這些風俗文化才能夠一直傳承下來,中華文明才有了今天如此澎湃的生命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