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都心|綠色最奢侈,紐約的摩天大樓如何實現了更環保?

iweekly 發佈 2024-04-06T23:32:21.957745+00:00

重回都心正熱,就在全美房價進入下跌通道,2022年紐約房價、購房潮全面回歸。曼哈頓房價和新房庫存攀升,中位數147萬美元,比去年高8.9%。

重回都心正熱,就在全美房價進入下跌通道,2022年紐約房價、購房潮全面回歸。曼哈頓房價和新房庫存攀升,中位數147萬美元,比去年高8.9%。而租金也打破記錄,曼哈頓租金達到3800美元新高,比去年高出36%。

同時間,摩天大樓玻璃帷幕造成的都市熱島效應、碳排過高、維運成本過高.....仍持續受熱議。

未來城市需要什麼樣的摩天樓?紐約一棟以「氣候變遷」為建造理念的摩天樓范德堡一號大樓(One Vanderbilt),給出了未來建築的解答。而紐約百年造城經驗,也證明了城市能藉由新建築來推動變革。

為氣候變遷而生的摩天大樓

2017年施工、2020年落成的范德堡一號大樓(One Vanderbilt),在疫情期間開幕乏人問津,近期遊客重回紐約,再掀旅遊熱潮。One Vanderbilt在曼哈頓中心的摩天大樓中,雖位居第四高,並非最高、最新。但我們關注到的是他是以「氣候變遷「為設計理念的摩天大樓。

與其他摩天建築群最大的差異,One Vanderbilt採用了最先進的技術,一個獨立的、具有災難恢復能力的發電廠,1.2兆瓦的廢熱發電,能夠產生與6個足球場的太陽能電池板一樣多的能量。

「落在建築的每一滴水,都會重新利用為每天 9,000 名訪客供暖、降溫」,9萬加侖的雨水收集系統,架構在所有接觸摩天大樓赤陶和玻璃立面,雨水都被轉移到巨大的混凝土缸中,轉化再利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滴水被排放到下水道中,這對於一個下水道可能被暴雨淹沒的城市來說是一大優點。

摩天大樓有了更強的公共性

One Vanderbilt是公私部門合作的新模式,比其他摩天樓更具備公共性,在大樓內部新建了4,000平方英尺的公共運輸大廳,直連中央車站,有助於緩解中央車站擁堵、以及地鐵站台的過度擁擠。

因位於曼哈頓市中心的高空空白區,鄰近低矮的中央車站,因此本身就自然光線充足。再加上室內的高天花板,讓更多自然光進入,藉此減少開燈用電。

公共運輸大廳直連鐵路

同時新建了1.4萬平方英尺步行廣場,位於東42和43街之間的范德比爾特大道。

儘管紐約還有其他4個特色觀景台,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的巨石之巔、世貿中心一號大樓、及The Edge。但位於One Vanderbilt頂部的公共觀景台「SUMMIT」是目前最美的觀景台。占地4層樓,以空中版的「中央公園」為概念設計、全鏡面玻璃屋為賣點。

並設計了全世界最大的玻璃地板電梯,兩部電梯為2.5坪左右大,直達大樓頂部。可以欣賞無死角紐約市美景,還是挑戰膽量。

百年來持續定義城市天際線

創世紀中,巴別塔的建設者宣布,「來吧,讓我們為自己建設一座城市和一座高塔吧,它的高度可以通往天國,讓我們自己傳揚名聲,以免我們被分散在地球的表面上。」

建造者意識到,城市和高樓能將人類連結起來。

自從巴別塔後,高度便一直被視為在有限土地上提供更多空間的方式,也是實力的象徵。19世紀高大的建物成為可能,當時美國創新者解決了高樓的二大難題,不需再下層砌出非常厚的牆體、可安全上下樓。

現代摩天大樓能大量產出,是「承重的鋼結構」開始被大量應用,因可大幅降低造價。1885年在芝加哥建成的138英尺的家庭保險大廈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摩天大樓。1890年沙利文設計的聖路易斯市偉恩賴特大廈,捨棄大量裝飾牆面,明確的指向了現代主義風格的高樓,至今,這種現代主義風格的高樓仍定義了許多城市的天際線。

芝加哥家庭保險大廈(左),聖路易斯市偉恩賴特大廈(右)

20世紀20年代末,克萊斯勒大廈、帝國大廈二棟深具重要意義的摩天樓競賽繼續在紐約展開,二棟樓的建造者都想建出紐約乃至全世界最高的樓。或許當時能讓建設者感到幸運的是,因經濟大蕭條,而有大量廉價的鋼材可應用。

在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摩天大樓被描繪成人類未來居住問題的解決方案。

現代主義建築師柯布西耶稱讚紐約的摩天樓們令人驚嘆和興奮。他抱怨,摩天大樓還是太少,那些已經建成的還不夠高。

為何恐懼摩天大樓?

如今紐約的大多數摩天樓都對環境有害。在地下室燃燒燃料的鍋爐和熔爐是該市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排放量是在其道路上行駛的數百萬輛汽車、卡車排放量的兩倍多。

摩天樓在城市中高密度的生長。「日照權」也成為各國近年法令的焦點,如日本法令規範,達到一定高度的建築必須內縮,以減少對鄰近居民日照權的損害。

在各種創作中,能看到人們因為嚮往更美好的生活,住進摩天樓,反而變得孤立、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不再親近。「了解他人變得困難,甚至了解自己也變成一件艱辛的事」。台灣小說家陳雪的《摩天大樓》中,因文明產生的現代生活症候群,書中人物吳明月的「懼曠症」就是典型的例子。

事實上,證據顯示住在城市比郊區要能維持健康。《城市的勝利》指出紐約年輕人的自殺比例是美國全國水平的56%,表明了自殺在農村更為常見,阿拉斯加、蒙大拿和懷俄明的自殺死亡率超過麻薩諸塞、新澤西和紐約的2.5倍以上。而作者關於青年人的自殺研究也表明小城鎮的持槍比例是大城市的4倍。

摩天樓的超越性

而建築和城市的思想者庫哈斯(Rem Koolhaas),也認為摩天樓有其可持續的恆久性。

庫哈斯指出曼哈頓建築「擁擠的當代文化」 (Culture of Congestion)已自成一格,在著作《癲狂的紐約》稱其解決了形式和機能長就以來的衝突,摩天樓具備了高效能、現代性、和永恆性。

摩天樓讓不同功能和使用方式,能在一個屋檐下被執行,地表空間、和空中的各種建設可無止境的堆砌。增強了使用效率。他認為紐約為世界帶來的「大都會都市主義」。賦予了曼哈頓摩天樓該有的歷史價值,雖然這正是正統建築理論體系所蔑視的論點。

「曼哈頓是20世紀的羅塞塔之石。」 庫哈斯《癲狂的紐約》

註: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製作於公元前196年,是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因這塊石碑同時刻有一段內容三種語言版本,讓考古學家得以對照,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

誰會想到,在19世紀上半葉紐約人在規劃紐約時,在一個髒亂差的農村荒涼地界投資蓋樓,能預見到一個世紀之後的巨大收益和豐沛的文化力?

紐約在經歷創造力與經濟增長的大爆發過程中,也塑造了自己,以便能夠接納新人才和新思想,不斷湧入的新建築也成了推動城市變革的推手。

各種豐富的世世代代,在此創造了專屬這個城市的思想,且持續不斷地變化,「紐約精神」在各時代也因此代表了不同意義。

安妮詩卡普爾(Anish kapoor)在紐約的首件公共藝術作品於今年2月亮相,位於曼哈頓下城翠貝卡街區。這個雕塑如一顆被壓扁的豆子擠入了大樓懸挑之下,創造了雕塑與建築在街區中共生關係,鏡面也反射出了街道的特徵與尺度。

即使並非每個人都應該居在在摩天樓里,城市人們可能更喜歡古老和低層的社區。但今日的摩天樓對未來城市的啟發是生態永續、城市運作高效,是「可持續城市」的基本元素。摩天樓的超越性,才是永恆的主題。

編輯—Fran

圖片—部分來自onevanderbilt.com, summitov.com, 及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