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湛性瑩的遺民詩

東南網 發佈 2024-04-07T05:54:35.507632+00:00

明清時期,以隱元禪師為核心的黃檗禪僧從福建東渡日本,創立黃檗宗。其中,隱元的第十八位法嗣獨湛性瑩是黃檗臨濟正法第三十三世,擔任京都黃檗山萬福寺第四代住持,在日本弘法長達52年。獨湛俗姓陳,名其昌,明崇禎元年(1628年)9月27日出生於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黃石里(今莆田市黃石鎮)。

明清時期,以隱元禪師為核心的黃檗禪僧從福建東渡日本,創立黃檗宗。其中,隱元的第十八位法嗣獨湛性瑩是黃檗臨濟正法第三十三世,擔任京都黃檗山萬福寺第四代住持,在日本弘法長達52年。

獨湛俗姓陳,名其昌,明崇禎元年(1628年)9月27日出生於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黃石里(今莆田市黃石鎮)。南明永曆五年(1651年),獨湛再次拜訪福清黃檗山,從此隨侍隱元禪師。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6月21日,跟隨隱元禪師從中左(今廈門)乘船東渡日本,時年27歲。隱元禪師主持長崎興福寺和大阪普門寺期間,獨湛一直隨侍左右,助其弘法。日本寶永三年(1706年)正月,獨湛在黃檗山塔頭獅子林院圓寂,世壽79歲。

獨湛性瑩出身世代業儒之名門,其先祖不乏德才超群之人,南宋名相陳俊卿、民族英雄陳文龍、明朝以孝廉名世的御史陳茂烈皆為其先祖。祖父陳希振為貢元,父親陳翊宜亦業儒,外祖父黃若水為秀才出身,道德文章俱佳,被稱為「盛德君子」。在此家世背景下,獨湛從小接受嚴格的儒學教育,儒家的孝道思想對其影響很大。

獨湛性瑩16歲出家後至24歲拜隱元為師前的文稿彙編《梧山舊稿》,收錄了《先妣孝慈黃孺人割股記》等多篇紀念祖先親人的文章。東渡日本後也因思念父母與先祖,「間取諸祖傳記而熟讀之。其徽音景行,觀感興起」,繼而編撰《永思祖德錄》記載陳氏門中64位先祖的嘉言德行並進行讚頌。

不僅如此,獨湛還建造永思堂和永思塔來祭祀祖先。永思堂又叫報恩堂,坐落在初山寶林寺附近,堂內奉有陳氏歷代先祖的靈牌。他還在寶林寺大雄寶殿的東邊建造父母的墳墓,命名永思塔。之後在京都黃檗山擔任住持期間,又在黃檗山塔頭獅子林院旁邊建造了外祖父母的墓塔,碑文為:「外王父母,鞠養洪恩。報酬罔極,立石著存。」獨湛雖出家為僧,卻入佛不棄明倫,出家不忘孝道,不但輯錄祖先的嘉言懿行,還為祖先建造祠廟,為長輩營造墓塔,慎終追遠,可見儒家的孝道文化對其影響深遠。

獨湛雖出家為僧,但在明清易代之際,面對異族入主、故國滅亡的混亂世局,仍會感到悲痛和無奈,看到生靈塗炭、文化備受摧殘的悲慘情景亦會燃起憐憫之情,深厚的遺民情結在許多作品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在《崇禎甲申年國變》中寫道:「日月開明運,光昭三百年。腥氛塗寶鼎,國祚起狼煙。」其中,「光昭三百年」表現出獨湛對300年來明王朝統治的肯定和懷念之情。「腥氛」和「狼煙」則反映對清軍入關所造成的血雨腥風和民不聊生持強烈不滿的態度。他面對國破家亡的無奈現實,即事而歌,吟唱出內心的痛苦與悲愴。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獨湛得知崇禎皇帝駕崩後,作詩《野哭》:「帝御大寶余始生,帝歸兜率余已僧。民喪考妣僧無佛,北望煤山焰自騰。」感嘆世事無常,對崇禎皇帝的駕崩進行了沉痛的哀悼,並將其比作佛,希望其能夠往生淨土。此詩不忍卒讀,充滿傷感。

清順治十年(1653年),獨湛在安葬其祖父時作詩:「一登仕版賦歸歟,三徑就荒冷不居。剩得皇明三尺土,埋葬冠冕並詩書。」「荒」和「冷」描繪出故國故居荒涼破敗的景象,隱約可見其落寞心情。同時,對已故明王朝的深切懷念之情躍然紙上,感人淚下。

獨湛時常觸景生情,在詩中屢用「皇明」二字。他在重遊外祖父黃心水所建的文峰岩書院時,所作的《重登文峰岩,崇禎甲申二月外祖心水公建》一詩中亦出現了「皇明」二字:「重探文物地,冠冕尚皇明。草色侵衣冷,松濤洗耳清。千山迎落日,萬壑起秋聲。縱目高堂上,依依憶昔情。」

故地重遊的獨湛發現早已物是人非,不免感慨萬千,但卻只能用詩來抒發深沉的遺民愁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