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灞橋到西咸,每天4個小時的疲憊通勤讓我放棄了二胎

貞觀 發佈 2024-04-07T18:59:16.031655+00:00

去年,「貞觀」微信公眾號刊登了一篇題為《每天四小時,挑戰全網最遠通勤距離的西安人》的文章,文中的「袁女子婆媳」每天早上7:04出門騎電動車5分鐘到圓盤路口坐拼車或順風車,7:12上西藍高速,7:38到達紡織城地鐵站,7:52通化門下車換乘3號線,8:26科技路下車換乘地鐵6號線,8:38省體育館下車步行700米,8:47公司樓下打卡成功,每天通勤距離約100公里,大約4小時。

去年,「貞觀」微信公眾號刊登了一篇題為《每天四小時,挑戰全網最遠通勤距離的西安人》的文章,文中的「袁女子婆媳」每天早上7:04出門騎電動車5分鐘到圓盤路口坐拼車或順風車,7:12上西藍高速,7:38到達紡織城地鐵站,7:52通化門下車換乘3號線,8:26科技路下車換乘地鐵6號線,8:38省體育館下車步行700米,8:47公司樓下打卡成功,每天通勤距離約100公里,大約4小時。



看到這篇文章後,我仔細計算了一下當時我每天的通勤距離與時間:早上6:50步行出門,7:00在灞柳二路站乘坐地鐵9號線,7:18在紡織城站換乘1號線,7:40在五路口站換乘4號線,7:50在建築科技大學·李家村站換乘5號線,8:25左右達到復興大道南站,出站等候園區擺渡車,大約8:35到達位於灃東新城的公司打卡,隨後去園區食堂買早飯,8:45正式到達工位。由於地鐵5號線全天開行1:1大小交路,每兩趟車中會有一趟車經過復興大道南站,如果沒趕上,就要多等兩趟車,到達單位的時間還要再推後8分鐘。這樣算下來,我每天的通勤距離雖然比「袁女子婆媳」少30多公里,但通勤時間並不少。


其實上面這個方案已經是「改良版」的了,回想起這幾年的通勤辛酸史,我時常在想,是什麼讓我堅持下去的?


■ 圖源網絡


2019年婚後,我搬到灞橋區居住,當時西安地鐵9號線與5號線都沒有開通,我要每天6:30左右出門乘坐公交車前往紡織城站趕1號線,在北大街站出站乘坐園區班車,如果路況正常,大約8:30左右可以達到單位,如果碰上下雨下雪的壞天氣,就有遲到的風險,記得有一次大堵車,10:30班車才到單位……


2020年初,我懷孕了,早出晚歸、變換交通工具的極端通勤讓我身體百般不適,再加上丈夫常年在外地項目工作,留我一個孕婦在家也不放心,於是3月份,我開始在位於長安區大學城某小區的姐姐家借住,正好她小區門口也有公司所在園區的班車,我每天7:00左右出門,7:20左右乘坐班車,8:40左右達到園區。當然,我每周末還是會回灞橋家裡,收拾衛生,照顧花草。


2020年10月,我要休產假了,最後一天上班結束後,單位領導很貼心地安排一名同事開車送我回家。走繞城高速單程55公里的距離,再加上後半段的堵車,兩小時還沒到家,讓我對同事感到萬分抱歉,我調侃對他說,雖然我居住在西安,工作在西安,但你可以理解為我居住在臨潼,工作在咸陽。


2021年3月,休完產假回歸崗位,這時西安地鐵9號線與5號線都已開通,我也就開始了前文所述的「改良版」通勤路線。上班第一天,我高興地發了朋友圈,說以後每天都可以按時按點出門,最起碼再也不用擔心會遲到了。


但是,在疫情嚴重時,比如去年國慶後,我還是要提前出門,因為復興大道南站地鐵口的園區擺渡車會限流,每輛車只能坐20人,8:30後,大量的人湧出地鐵,排隊時間過長,有遲到風險。


2022年底,西安地鐵6號線二期工程紡織城站至西北工業大學站正式開通運營,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人竟然是那位「袁女子婆媳」,如果她還在高新區上班的話,現在的通勤大約是每天早上7:04出門騎電動車5分鐘到圓盤路口坐拼車或順風車,7:12上西藍高速,7:38到達紡織城地鐵站,乘坐地鐵6號線,起點站應該會有座位,可以眯一會或者看看手機,不用換乘,大約8:28左右在省體育館下車步行700米,8:37到達公司樓下打卡成功,比以前減少10分鐘,或者,她也可以晚出門10分鐘。


與此同時,我的「改良版」通勤路線,也迎來了一次小小升級:可以晚10分鐘出門,在灞柳二路站乘坐9號線→在紡織城站換乘6號線→在西北工業大學站換乘5號線,這樣還比之前少換乘一次,並且乘坐6號線時間較長,我可以在座位上閉眼休息一會。


■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但是好景不長,園區在2023年農曆新年後減少了復興大道南地鐵站的擺渡車數量,8:30後排隊坐車太難,我只能步行15分鐘或者乘坐兩站公交車到達公司,因此又要提前10分鐘出門。


極端通勤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工作日陪寶寶的時間減少,大約只有1小時,這讓我時常心存愧疚。每天早上出門時,她還在睡夢中,晚上到家後,我要非常迅速地收拾家裡散落的玩具,簡單打掃衛生,用3分鐘時間洗漱,免去護膚步驟,陪她玩耍1小時,哄睡、陪睡。


另一個讓我覺得愧疚的人,是我的婆婆。工作日,已經60多歲的她要獨自在家幫我照顧寶寶,還要自己做飯,我能想像到這其中的辛苦。因此,休完產假回歸工作後的這兩年時間,我幾乎推掉周內晚上所有和同事聚餐的機會,拒絕周末假期同學、朋友的所有聚會、約會邀請,把除工作、通勤、家務外的所有時間都用來陪寶寶,緩解婆婆的疲勞。甚至在下班時地鐵到達灞柳二路站後,我總是第一個衝出地鐵的人,然後在扶梯上步行,一路小跑回家。


極端通勤帶來的第二個影響就是自身感覺常年疲勞。寶寶大約是兩歲左右斷掉母乳,在這之前,每晚她都睡不踏實。獨自陪睡的我,要不停地拍覺、哄覺,少則折騰兩三次,極端情況下十來八次。在她兩歲前,我每晚睡睡醒醒,睡眠時間加起來不超過6小時,接著又要早起、出行、上班。除了腰酸背疼等生理上的疲勞外,我經常感覺到心累,情緒低落時,甚至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沒有希望,覺得生活要將我這樣一個曾經鮮活的人榨乾。


不太累的時候,我也籌划過要將通勤時間利用起來。去年,我參加公司文化活動中獎,得到了一台電子書閱讀器,乘坐地鐵的時間,我利用它讀完了一本《紅樓夢》,五本莎士比亞,兩本魯迅,一本郁達夫,還有一些零散的其他書籍。


■ 《我在他鄉挺好的》劇照


回到前面的問題,是什麼讓我堅持下去的?那當然是因為經濟原因。我目前供職的公司,能夠提供讓我較為滿意的薪資,並且幾乎不會加班,這兩點已經非常難得,我不認為我灞橋區或者其他離家更近的地方能找到同樣報酬甚至收入低一些但仍在接受範圍內的合適工作。


這幾年時間,我也想過要改變,比如在單位附近租房子,或者考駕照、買車,但是仔細計劃下來,總是覺得帶著老人和寶寶租房子住不方便,沒有歸屬感,再者寶寶三歲時就要開始上託管、上幼兒園,最終還是要回灞橋上學,租房不是長久之計。開車上班也不是好選擇,首先我工作日晚上陪寶寶已經夠累,乘坐地鐵如果有座位,可以稍微休息。另外,開車走繞城高速時間太長,路程太遠,遇到堵車並不會比乘坐地鐵回家早。還有,我和老公自身家庭條件都不好,雙方父母年齡大,都沒有收入,我們必須要做好贍養老人和撫養小孩的經濟準備,而開車上班的成本較高。


2022年下半年,我又懷孕了。最終我和丈夫決定放棄二胎,理由有很多,其中一條是,我不想拖著笨重的身體每天花將近4小時早出晚歸、上跑下跑去擠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鐵,太累,並且不安全。


2023年開年,我一直在等待一條新聞,西安地鐵16號線將在年內開通,我無比期盼這一天的到來,屆時,我的「改良版」通勤路線將再次升級,在灞柳二路站乘坐9號線→在紡織城站換乘1號線→在上林路站換乘16號線,在灃東城市廣場站出站步行200米到達單位,打卡,上班,比現在的通勤時間少10分鐘左右,並且乘坐1號線時間較長,我可以在座位上閉眼休息。


■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據說,中國約有1400萬人正在忍受單程時間超過60分鐘極端通勤,有時候想,怎麼自己如此倒霉,不幸成了1400萬分之一。但轉眼一想,自2019年搬到灞橋區居住後,4年時間,通勤路線也在不斷地改進,這得益於西安地鐵的快速發展,我也是受益者。最起碼五到十年前,這樣的通勤是無法想像並且不可接受的。現在雖然辛苦,但在我有能力徹底改變現狀(比如在灃東買房,或者辭職在灞橋區找工作,又或者丈夫工作改善,我可以當全職主婦)之前,這樣的通勤已經算是方便了。


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時,我總是站在衛生間窗戶旁邊數樓下的灞柳二路地鐵站口有多少人在匆匆忙忙地進站,心想他們比我起床更早,大概是通勤距離和時間也更長吧。話說回來,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誰又不是在辛苦工作、辛苦生活呢?



作者 | 森林唱遊 | 陝西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