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到底偉大在哪?2300年前的水利工程,如何造就天府之國?

青州廣電 發佈 2024-04-07T19:39:11.138439+00:00

來源:微兔分享呀為什麼都江堰是千年奇蹟公元前280年,秦還未統一六國,當時秦國調集十萬兵馬對楚國作戰,軍隊進行後勤補給有50公里是陸路運輸。在古代,陸路運輸都是用勞工和牛馬的腳力,經常是運到1斤糧食半路上就被運輸部隊吃掉了半斤。這場仗正由於後勤糧草補給跟不上,秦軍吃了敗仗。

來源:微兔分享呀

為什麼都江堰是千年奇蹟

公元前280年,秦還未統一六國,當時秦國調集十萬兵馬對楚國作戰,軍隊進行後勤補給有50公里是陸路運輸。在古代,陸路運輸都是用勞工和牛馬的腳力,經常是運到1斤糧食半路上就被運輸部隊吃掉了半斤。

這場仗正由於後勤糧草補給跟不上,秦軍吃了敗仗。於是過了8年,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突發奇想,命30歲的秦國人李冰去蜀郡擔任郡守,並修建一座水利工程,使岷江改道,形成一條水路戰爭補給線。這座水利工程就是都江堰。

所以說,當時修建都江堰是為了軍事目的,後面的結局我們也都知道了,秦滅了楚,楚國項羽又復仇了秦,卻敗給了劉邦,之後兩千年,不知發生多少故事,但都江堰依然矗立在岷江之上,造福一方百姓。

來到蜀地的李冰,勘察後決定鑿山引水。當時火藥還未發明,他組織勞工對岩石火燒水澆,製造溫差,用熱脹冷縮原理使其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長80米寬20米的山口,取名「寶瓶口」。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因流入寶瓶口的江水太少,李冰父子又率眾在上游不遠處修建攔河壩,他們將鵝卵石裝進大竹籠,堆積在江水中央,形成一個狹長小島,取名「魚嘴」。

在古代,如果僅憑人力開鑿,都江堰根本無法修建。不管是使用熱張冷縮原理開山,還是竹籠裝石建垻,李冰的做法都極其精妙。即便如此,單單挖開寶瓶口,李冰就組織大量勞工花了八年時間。都江堰市古代工程的奇蹟,是當時的超級工程。

都江堰如何造就了天府之國

都江堰出現於2300年前,而如今居然還在發揮巨大作用,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說到「天府之國」這個詞,你一定會想到充滿煙火氣的成都。我們現在都知道「天府之國」是對四川的美好讚譽。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個詞最早出現的時候不是用來形容四川的,而是戰國時期蘇秦拍秦惠王的馬屁,稱呼秦惠王治下的所有土地為天府。

這個詞從何時起專門用來指代四川呢,這就要說到諸葛亮寫的《隆中對》。諸葛亮寫道:「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在當時要表達的意思,是劉備的祖先漢高祖劉邦,就是因為擁有這片易守難攻,又非常富庶的土地作為大後方,才打贏了戰爭,最終當了皇帝。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進入四川。其實距離都江堰完工還不到五十年。那麼蜀地一直是一塊富庶之地,能讓劉邦靠著它成就帝王霸業嗎?起碼現代的考古學並不這麼看。

近代以來,考古學家不斷在三星堆、金沙等川蜀地區的史前遺址中,發現大量祭祀物,有不少證據表明,這些祭祀物中,絕大多數都是古蜀國文明不堪洪水襲擾,試圖用祭祀儀式來感動上蒼。

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還研究了四川地區的沖積平原,也得出結論,為了躲避洪水的威脅,在都江堰修建之前,四川各地的人類聚落遺蹟,基本分布在海拔500米左右的扇形沖積平原上。可以說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成都平原的人類對洪水只能被動適應。

考古學家還發現,而自都江堰建設完成之後,成都平原的水生災害立馬就得到控制,人類的聚集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並開始發展農業和手工業,成都市的人口越來越多,還形成了郫都等衛星城。

從寶瓶口流出的岷江江水,為成都平原提供了穩定的灌溉水源,都江堰修建後,成都平原的勞動人民不斷完善灌溉系統,讓它不斷生長。形成了密密麻麻,縱橫交錯的放射狀水網。據考證,成都平原的灌溉面積在宋朝就達到了一千三百平方千米,相當於650個摩納哥公國的面積。

可以說,都江堰的修建,使得四川盆地崛起了一座經濟政治中心,劉邦一度靠這個大後方擊敗項羽。劉備的蜀漢政權一度靠它和北方的曹魏政權抗衡。從戰國爭雄到抗日戰爭,成都平原上出產的糧食和物資,源源不斷地供給前線。一次又一次充當大後方。

從漢朝至唐朝,駐紮在川蜀地區的郡守,繼續完善成都平原的水利工程。隨著治水技術的進一步提高,成都平原地區越來越富庶,手工業不斷發展。利用水運交通進行的商業航運也發展迅速,成都成為中華大地上貿易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以都江堰命名的都江堰市則成為了成都與青藏高原聯繫的通道。發達的貿易使成都平原的商品沿著水路進入西部山區,西部山區的山貨特產也由水路運往成都。就這樣,都江堰成為了成都平原與西部山區的貿易中轉站。

可以說,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天府之國」才得以誕生。

都江堰如今怎麼樣了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發生汶川大地震。根據2017年出版的地方志,這場巨大災難,受災的231個縣市被劃分為極重災區,較重災區和一般災區。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的都江堰市,是十個極重災區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也遭受了地震波及,震後當地曾一度封鎖都江堰景區,讓研究人員對水利工程仔細檢查,排除隱患。檢查後發現,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沒有大礙,尤其是「魚嘴」、「寶瓶口」、「飛沙堰」這三個發揮核心功能的設施,近乎毫髮無損。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000年風霜,依然經受住了芮氏8.0級的地震,這是否是一場奇蹟呢?

事實上,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對都江堰不斷地維護和改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能扛住汶川大地震,就是由於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後對都江堰進行的現代化改造。

清末,西方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傳入中國,1935年,都江堰的「魚嘴」部分首先改用混凝土澆築,這種永久性的工程結構,讓都江堰省去耗費人力的「歲修」工程,此後,「金剛堤」、「魚尾」、「飛沙堰」,陸續換掉了竹籠卵石材料,改為混凝土澆築,古老的都江堰和現代的建築材料調和在一起。

新中國成立後的1974年,「魚嘴」的外江口建成了現代水量節制閘,用榪槎來斷水截流的傳統方式宣告退出歷史舞台。此時的都江堰還是古老的設計,歷經二千二百多年仍在發揮著當年設計者賦予它的功能,潤澤著天府之國的千里沃野。但都江堰換上了現代的殼,現代鋼筋混凝土讓它能承受住汶川大地震。

2006年,位於「魚嘴」上游9千米的岷江河道內,紫坪鋪水庫建成,它集防洪、發電於一身,保障成都這座特大城市的用水安全。還讓都江堰灌區面積擴大到7273平方千米,比上海市的面積還要大一點。在汶川大地震時,這座水庫避免了次生洪水災害對都江堰灌區的破壞。

如果說這是奇蹟,那就是以肉體凡胎比肩神明的奇蹟。因為二千多年來,中國人不斷對都江堰進行維護和改建。從李冰設計和建造都江堰開始,就沒有把它當成一項一勞永逸的工程,從一開始都江堰便有維護制度,被稱為「歲修」。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在每年極短的枯水期內完成。

從漢朝至唐朝,歷任地方官都把擴建和完善川蜀地區水利工程作為民生大計。兩宋到明清,都江堰水利工程經歷過兩次荒廢和重建,每次重建工程都達20年之久。這段時期都江堰水利系統經過不斷演進,水渠大量建設,擴大了灌溉面積,1938年測算,灌溉面積達到1720平方千米。

千百年來,都江堰這座古代超級工程,在現代還以另一種方式造福著「天府之國」的黎民百姓,那就是帶來旅遊收入,自2009年起,都江堰的旅遊人次平均以每年一百萬人的速度增長,2019年的到訪人次已經超過2600萬。

現如今,當你在枯水季節來到都江堰渠首,還能看見「歲修」,但其實,這是景區的表演節目。現代化改造讓都江堰已經不用年年「歲修」。

那麼,為什麼還要去都江堰呢?因為,只有當我們來到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面前。踏上這片土地,看著滾滾江水流過,感受巨大水網連接的千家萬戶和萬頃良田,便能發現其與眾不同的魅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