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華彩,唐三彩興起的原因,與不同朝代的器型的變化

皮特休的小屋 發佈 2024-04-08T07:23:58.277333+00:00

文|皮特休編輯|皮特休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某種造物文明的發展盛衰總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的社會背景的影響和制約。唐三彩也如此,在唐代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之下,唐三彩出現、盛行於當時包括喪葬習俗在內的諸多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了這一時期人們的審美品格。

文|皮特休

編輯|皮特休

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某種造物文明的發展盛衰總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的社會背景的影響和制約

唐三彩也如此,在唐代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之下,唐三彩出現、盛行於當時包括喪葬習俗在內的諸多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了這一時期人們的審美品格

唐三彩的興起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空前大發展的一個時代,有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漢文化和豪情奔放、放蕩不羈的異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盛世華彩、輝煌燦爛的大唐文化。

在這種璀璨的文化背景下,不僅產生了繁花似錦的絲綢、鮮麗奪目的壁畫、流光溢彩的金銀器,陶瓷產業也達到了空前繁榮,走向成熟。

唐三彩就是在這麼一個繁花似錦的時代出現的。唐三彩,全名是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在唐代的一種低溫鉛釉陶器, 也是從唐墓挖掘出來的陶器之泛稱,它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和南北朝的多釉色陶的雙重基礎上創新演變出來的新品種

南北朝時期,鉛釉陶器在漢代傳統基礎上,製作工藝和釉色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用途也有所擴大,除了當做明器殉葬之外,生活中所用的器皿也逐漸出現。

特別是 1979 年考古工作者發掘的一座北齊婁睿墓里有重大發現,裡面出土的二彩罐最引人注目,里外均以淡黃色釉裝飾,罐子的肩部到腹部更裝飾 7 條綠色釉帶。這些器物都是唐三彩的前身,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唐代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空前絕後的一個偉大時代。統治者吸取結與歸納,使唐代經濟變得繁榮、文化變得多樣、思想變得開放、社會變得安定、中外交流變得頻繁,各方面呈現出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景象。

並且給了唐代的藝術創作者們一個很好的環境,這樣的社會文化使他們更加有時間、信心去創作不一樣的作品。

唐太宗李世民認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正是他寬廣的胸襟與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使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對傳播時,西方的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等同樣也相互影響著中國文化

留學生、商人、使者、頻繁來往大唐,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相互學習,才給陶瓷工匠們在一個良好的環境去創新不一樣的東西,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樣更加促進了唐代的陶瓷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創造新的活力,創造了璀璨絢麗的唐文化。

唐代是一個善於總結與繼承,兼收並蓄的朝代,國家的強大、思想的開放、制度的完善、社會的安定使得人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在物質極其充裕的情況下,人們對死亡看的很神秘,認為死後還有靈魂,這也是唐三彩風靡的原因。

唐三彩與奢華奢靡的生活方式以及唐代厚葬之風密切相關,在中國古代,受孝道禮儀的影響,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與等級差距逐漸擴大,統治階級和富有人家在喪葬上表現出追求奢華豐厚的趨勢,這就是所謂的厚葬之風

各方面都反映出唐代民俗習慣和生活情境的唐三彩,造型豐富多樣,無論是人物、動物造型,以及器皿用具和模型玩具,都被帶入墓穴,供死後繼續享用。憑藉著唐代社會這種互相攀比、互相炫耀的厚葬之風,唐三彩器就是在整個的「厚葬之風」的潮流下發展起來。

武德年間至高宗年間(公元 620 年-690 年)——唐三彩的初創期

唐三彩的出現有極其濃郁的政治背景, 據資料查詢,最早出現的三彩是唐太宗時期的著名大將鄭仁泰墓葬於 664 年,麟德年間), 1972 年被發現,墓中出土的黃釉、綠釉單色釉陶俑 500 件左右,歷經千年歲月,依然華麗如新,實在難得一見。

這個時期的出土器物均為日用器具,小部分的人物俑動物俑。三彩器顏色基本以綠棕、白(或者褐色、絳色)為主這一時期三彩工藝並不成熟,顏色較單一,色澤不夠華麗

以唐高宗15子虢王李鳳墓出土的三彩器為例,墓中清理出文物 330 余件,其中陶瓷器 12 件(包括三彩器),陶俑 225 件,石刻 12 件,各種飾物 87 件。其中 3 件完整器(包括 1 件三彩雙聯盤和 2 件三彩長方形榻)以及 10 余件三彩器殘片。

其中雙聯盤3全長 36 厘米,高 5.8 厘米,盤的造型獨看去不規則的橢圓,兩頭較寬中間纖細,盤子雖薄但底部平緩,盤子底部鑲嵌馬蹄形的足腳,胎體厚重,器物整體內外壁為黃色底釉,底釉上裝飾綠色和赭色兩色相見的花紋, 基本線條採用的是自由線繪風格,出現「蝌蚪」狀線條物雖然略顯粗糙,但總體上來說,與其他同期三彩器物相比,線條走向統一,布局也比較合理。是至今為止挖掘出最早的唐三彩

總體而言,這個時期的三彩器無論是製作工藝還是顏色上都處於初創階段,器物種類較少,多以日用器皿和俑為主,裝飾工藝簡單,但是多彩點斑和仿西亞金屬器物裝飾技法這兩種裝飾已經出現

690 年作為第二個時期巔峰期的過渡,從所挖掘出的物品來看,唐三彩已從器皿開始慢慢向三彩俑發展——唐三彩中具有代表性數量龐大的器物。

武則天至唐玄宗開元時期(公元 690-750 年)—唐三彩的巔峰期

這一時期的唐三彩在墓葬中由從屬變成為主流的地位,根據紀念墓出土的參考數據為依據,當時出土的隨葬物的數量增多,種類豐富

西安東郊獨孤思貞墓(698 年)、乾縣乾陵永泰公主墓(706 年)、乾縣乾陵章懷太子墓(706 年)、禮泉縣昭陵越王李貞墓(718 年)等。這個時期出土的三彩明器,類別主要為三彩俑、庖廚和家具明器、塔式罐等。

這幾類明器中,庖廚類的明器在造型和組合上幾乎沒有變化,相當穩定。家具明器雖然種類多,但是出土器物絕大部分是破碎殘損,而且資料較少,很難分析出變化內容和風格特徵。三彩俑是唐代最真實確切的反映,它描繪了唐代社會風氣和各個階層不同人物生活的畫面

有的神情謙和的侍女、恐怖猙獰的鎮墓獸和天王俑、雍容華貴的貴婦、英姿颯爽的三彩馬、忠誠的文武百官等,都表現了唐代的國家富強,人民擁戴

鎮墓俑為例,可分為:鎮墓獸、武士俑、天王俑等;侍從人物俑又可分為:文官俑、武官俑、天王俑、女俑、騎馬俑等;動物俑類分為:三彩馬和三彩駱駝俑等。

本時期的文官俑沒有很多的變化,造型都是頭頂進賢冠,文官俑的冠飾口由長柱小冠向冠口沿逐漸變大發展。但武官俑頭上裝飾鵾冠有變高的趨勢

武則天時期佛法光大,武士俑改為了寺廟中的四大金剛或四大護法的形象,唐中宗後則只有天王俑了,天王俑的造型變成了足踏小鬼的樣子,頭戴金翅鳥頭盔

三彩天王俑除了常見的手持或舉兵刃兩種姿勢外,1974 年出土的三彩天王俑,雙手持弓射箭狀態,腳踏臥牛,下承圓形的底座,造型生動,神態威猛。這一時期的三彩器物顏色亮麗,工藝技術精湛。

與前期的三彩器而言,本時期的三彩器在設計上更加自由隨意,色彩仍然以綠、棕、白三色為主,有少量的黃釉器物。

章懷太子墓為例,出土三彩器 262 件,品種有文官俑、牽馬俑、鎮墓獸、馬、塔式罐、男立俑、女立俑、武士俑、文官俑、牽馬俑、鎮墓獸、馬、塔式罐等。另外還出土兩件綠釉花盆。

章懷太子墓出土的三彩俑和三彩器,釉色均以綠釉為主,整體釉色與其他唐墓的三彩器物風格不同,由此推測,唐代皇室下葬時的隨葬品是有專門的規格機構來製作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對比,第二階段的三彩器物以俑為主,無論是數量還是製作工藝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三彩器的產生到達了鼎盛時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三個階段的唐三彩逐漸開始沒落,人物形象從高大豐滿變為修長瘦弱,漸漸進入衰退期

天寶時期至唐朝滅亡(公元 750 年-907 年)——唐三彩的沒落期

與前兩個時期相比,本時期的時間跨度較長,但墓葬中出現的三彩器物卻並不多。唐朝國力衰退,另一方面,金屬俑的數量也開始增多。且三彩器出土的墓葬大多數只是平民或者品級低的官員,總體不如前兩時期墓主人的身份尊貴

這表示三彩器在這一時期逐漸衰退。本時期少量的三彩俑,形象也有略微的變化,如鎮墓獸中的人面鎮墓獸不再是以往固定的凶神惡煞的形象,也有一些面部溫柔女性形象的三彩鎮墓獸出現。天王俑仍然延續了前兩時期的風格,頭戴金翅鳥頭盔,面部表情兇猛猙獰。

這一時期再次以三彩器皿為主子母型器物用的較少,晚唐常見的器物罐、碗、壺成為了主流。本時期三彩的顏色沒有前兩期顏色鮮艷,較之昏暗

安史之亂之前三彩器無論是釉色還是品質都較好,依舊以綠色、黃色藍色為主,但安史之亂之後,單色釉則開始流行,主要以綠色和褐色為主,比較罕見的是出現了黃釉器和藍釉器

單色釉流行的原因首先可能是中晚唐後,喪葬陪葬物品不再以陶器為主逐漸向玉石和金屬轉變;其次安史之亂之後, 北方刑窯的白瓷和南方越窯的青瓷開始流行,人們的興趣以致於由三彩向瓷器靠攏,這也可以說是三彩器衰退的原因。

另外,本時期出現了一些模仿金屬器的三彩器出現,在這種模仿的潮流下,三彩盞、三彩酒盅、三彩龍首杯等器物出現在墓葬內。

綜上所述,這一時期唐代國力衰退,出土的三彩器數量明顯減少。品種類別方面, 三彩日用器皿和小型玩具成為主流;身姿體型方面,本期的三彩體現明顯變得瘦弱修長, 沒有了前兩期的華麗豐滿的特徵。

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後,西安地區挖掘的紀年墓中未見到三彩器的蹤影,主要出土地點變成了洛陽和河北地區。

唐三彩作為人們珍愛的藝術品並沒有因為種種原因消失,由於他的影響,到後期宋、遼時期,宋人製作了「宋三彩」, 遼人製作了「遼三彩」,都是在唐三彩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生產出來的。

參考文獻

[1]胡小麗,《唐三彩鑑定與鑑賞》[M]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

[2]朱裕平,《中國三彩》[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5

[3]李正中、王偉凱,《中國唐三彩》[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洛文亮.中國文化陶瓷史[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5] 任吉東,高美福.盛世中國-隋唐卷 [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9.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