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江蘇老地名|含「胭脂」的地名,你知道多少?

新華日報 發佈 2024-04-08T08:22:40.007152+00:00

胭脂,自古代以來就是一種受女性喜愛的化妝用品,歷史上不僅產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也留下了一些含胭脂的地名,其中大多和美女有關。南京市玄武湖南側、雞鳴寺內,有處廣為人知的景點脂胭井。

胭脂,自古代以來就是一種受女性喜愛的化妝用品,歷史上不僅產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也留下了一些含胭脂的地名,其中大多和美女有關。

南京市玄武湖南側、雞鳴寺內,有處廣為人知的景點脂胭井。

據南京地名協會專家王聿誠介紹,南朝末年,陳朝後主陳叔寶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寵愛妃子張麗華和孔貴妃。公元589年,楊堅統一北方後,發兵伐陳。陳叔寶自恃長江天塹可守,依然沉湎酒色,猶奏樂府吳聲《玉樹後庭花》《臨春曲》。隋軍攻進台城的時候,陳後主手拉二妃,倉皇跑到景陽井,三人一起躲到這枯井之中。隋軍搜遍了皇宮,也沒有找到,最終從枯井中把三人吊了上來。陳後主成了俘虜,陳朝滅亡。因為石井欄上沾滿了胭脂痕,所以名為胭脂井。隋文帝楊堅下詔,將建康城邑宮室一併平盪耕墾,台城遭到破壞,景陽殿也毀了,景陽井也隨之湮沒。後人為了記取陳後主亡國的教訓,遂在雞籠山的雞鳴寺立井,立碑題名為「古胭脂井」,又稱辱井。《南京地名大全》在「胭脂井」的條目後也註明,「據有關專家考證,景陽殿應不在此處」。

江蘇沭陽也有口胭脂井。「霸王別姬」的故事為很多人所熟悉,但是在正史中對於虞姬的記錄卻很少。不僅她的真名沒有記載,連她的生卒年月,何時開始跟隨項羽等信息都沒有記載。只在《史記》中有一句「有美人名虞」,關於她的出生地,民間有多種說法。

其中一種說法為現在的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在顏集鎮上,流傳著許多有關虞姬的故事和典故。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離任43年後重遊沭陽時,特地再到顏集鄉憑弔虞姬,作有《過虞溝游虞姬廟》詩,並自注「相傳,虞故沭人也」。沭陽有一條以她名字命名的虞姬溝,溝旁有胭脂井。

南京市秦淮區有一條胭脂巷,東接船板巷,西接仙鶴街,緊貼著內秦淮河。王聿誠告訴記者,根據《南京地名大全》,這個巷子的得名有兩個傳說。一是傳古代此巷住戶大都做胭脂花粉生意,其中一王姓女子用此巷19號的井水製作胭脂,顏色鮮艷,客商爭購,十分出名,因此得名。還有一說19號古井稱「胭脂井」,當年「秦淮八艷」常來這裡,用井水梳妝打扮,留下的水,飄溢著胭脂的香味,胭脂巷就此叫開了。過去河兩岸全是大戶人家臨水而居的「河房河廳」,環境典雅清幽。直到今天,這裡仍舊是繁華鬧市中的幽靜所在,巷內樹木參天,地面潔淨清爽。

鎮江也有一條胭脂巷,位於鎮江大西路東端,長百餘米。據《丹徒縣誌摭余》記載,這裡曾經是軍寨,發生過肉搏血戰,婦女英勇參戰以壯其軍。為了紀念,所以稱此巷為胭脂巷。不過據清《丹徒縣誌》記載,這裡原來稱作胭脂嶺,形成巷道後,被人們俗稱胭脂巷。古時這裡以胭脂花粉為市,因而得名。

不過在民間傳說中,此巷得名與三國時期的大喬、小喬相關。兩人隨夫君視察軍隊來到這裡,梳妝時沒有鏡子,只得借用此處水井為鏡。上妝時不小心把胭脂弄到井欄上了,百姓就稱此井為胭脂井,巷也就成了胭脂巷。

在淮安市淮陰區馬頭鎮有一方湖水被稱為胭脂湖。據淮陰區黨史辦、區志辦原主任,淮陰區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兼社科聯主席朱愛民介紹,傳說趙匡胤未發跡前在太原遇見一落難女子趙京娘,趙匡胤不遠千里地送她回家。路過今淮陰馬頭鎮時,正值春花爛漫,京娘在水邊梳洗,誰知剎那間,胭脂盪滿全湖,香氣撲鼻。京娘也面若桃花,如仙子出水。自此,那片湖水成為人們記憶中的美景,後人把湖面命名為胭脂湖。

也有含胭脂的地名與美女沒有關係的,比如南京溧水的胭脂河。

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為了使蘇南、浙北的糧草避開長江風險安全運到南京,決定開鑿一條連通秦淮河與石臼湖的運河。工程需要在一條長約5公里、高25米~30米的胭脂崗上開鑿,在爆破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工程的難度可想而知。據《溧水縣誌》記載,開山時先用鐵釺在岩石上鑿縫,將麻嵌入石縫中,澆上桐油,點火焚燒,等到岩石燒紅,潑上冷水,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其開裂,然後將石塊撬開,搬運出去。

王聿誠表示,胭脂崗因岩石多呈赤色,猶如婦女用的胭脂而得名。鑿崗而成的運河故稱胭脂河。兩岸岩色映入河面,仿佛凝脂沉霞,美不勝收。胭脂河遂以「凝脂沉霞」景名名列金陵新四十景。

在胭脂河上,有一巨石凌空而架,橫跨兩岸峭壁上,這是當年開掘時留下的「天生橋」,是溧水境內的一大奇景。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尋跡江蘇老地名」專欄由新華日報和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聯辦,在《人文周刊·文脈》版、「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交匯點文化頻道、「紫金文藝頭條」微信公眾號推出,邀您撰文探索江蘇各地的地名文化,共同講述地名背後的蘊藏的江蘇故事(投稿信箱:454891013@qq.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