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手握重兵,卻不管朝廷死活,崇禎自縊後他又哭泣吐血

mer86 發佈 2024-04-08T11:00:05.358655+00:00

而當崇禎於煤山自縊後,他卻又痛苦哀嚎,悔恨到哭泣吐血。由於自幼喪父,由叔叔撫養成人,所以左良玉從小沒有受過系統教育,文化水平一般。

明朝晚期有這麼一位武將。當崇禎用哀求語氣懇請他勤王救駕時,他選擇按兵不動。

而當崇禎於煤山自縊後,他卻又痛苦哀嚎,悔恨到哭泣吐血。他便是寧南侯左良玉。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左良玉生於東昌府臨清州。

由於自幼喪父,由叔叔撫養成人,所以左良玉從小沒有受過系統教育,文化水平一般。

不過,幼年的經歷也磨礪了左良玉,讓他懂得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下來。

萬曆年間,左良玉參軍入伍,後來靠著「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的本事,從小兵做到了到遼東車右營都司。

崇禎元年(1628年),寧遠衛發生兵變。

事發後,遼東巡撫畢自肅因為無法遏制兵變,自慚形穢,絕食而死。左良玉也因為此事丟了官職。

正常而言,左良玉被罷官,接下來他很難再有所作為了。

但他的運氣還不錯。就在貶官的第二年,皇太極率軍由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入塞,攻占遵化,直逼京師。

敵人都打到了家門口,崇禎自然是要把能扛槍上陣的人都派上戰場。

於是,左良玉便官復原職,跟隨孫承宗收拾殘局。

「己巳之變」後,左良玉因收復失地有功,與游擊將軍曹文詔一起獲得賞賜,並被調到昌平督治侍郎侯恂麾下。

遇到侯詢這個貴人,左良玉開始轉運。

崇禎四年(1631年)七月,皇太極出兵攻打錦州。

由於山海關總兵尤世威另有任務,不能去救援。侯恂便推薦左良玉率兵前去解圍。

這一戰,左良玉帶隊在松山、杏山擊退後金軍,戰後升任副總兵。

明朝的地方最高軍事武官是總兵,但總兵和副總兵之間沒有統屬關係,副總兵也可以領一路正兵。所以從這時開始,左良玉便擁有了單獨領兵之權。

崇禎五年冬,西北的農民起義軍被曹文詔一路追殺,潰逃到了懷慶府(河南沁陽)一帶。

崇禎為此舉行廷議,決定調陝西官軍東進,河南官軍西進,並從京城調兵南下,試圖將義軍聚殲在黃河北岸。

同年底,左良玉率兩千昌平兵南下,負責從中截擊義軍的任務。

兩千人馬,看似不多。但昌平兵是邊軍精銳。對付流寇一般的義軍綽綽有餘。

後來也正是靠著這點原始資本,左良玉的左家軍如同滾雪球一般,膨脹到了數十萬之眾。

崇禎六年正月,左良玉率部在河北涉縣取得大勝。

據《豫變紀略》記載:是役,流賊由是大懼,部中皆呼其為左爺爺,望見左軍白旗,即三五騎,亦不敢枝梧,輒奔潰披靡。左家軍之名,由此起。

不過,就在形勢大好的時候,朝廷開始整么蛾子了。

崇禎五年閏十一月,孔有德、耿仲明兩部因為部隊給養不足在北直隸的吳橋舉兵造反。

崇禎六年二月,叛軍殺回山東,大鬧膠東半島。

為了鎮壓叛亂,明廷將當時在河南戰場與左良玉搭夥的四川副總兵鄧玘調去平叛,然後派了兩個太監南下監軍,並調京營六千人交由總兵王朴指揮,南下助剿。

如果你熟悉歷史上的松錦會戰,對王朴就不會陌生。

這個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王朴抵達戰場後,收受義軍的重金賄賂,故意不出戰。

與之同時,由於不滿宦官監軍,左良玉等人也拒絕出戰。

大家都按兵不動,結果就是義軍趁著黃河封凍,衝出包圍圈,又流竄到了河南。

一場圍殲戰打成這樣,崇禎很生氣,認為問題出在了「各鎮撫事權不一」上。

於是,崇禎便任命陳奇瑜為五省總督,總攬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事,調集五省官軍圍剿義軍。

崇禎七年,在陳奇瑜的統籌指揮下,義軍在河南無法立足,被打到了陝西漢中。

陝西不是左良玉的防區,由此他也過了半年安穩日子。

但好景不長。崇禎七年底,義軍跳出了陝西官軍包圍圈,兵分三路行動:

一路向甘肅慶陽進攻,一路挺進湖廣鄖陽,另外一路則殺回河南。

這其中殺回河南的義軍又分為三路,在河南四處流竄。

面對越殺越多的義軍,河南官軍心有餘而力不足,大多將領都產生了畏敵情緒,紛紛坐甲自保。左良玉也不例外。

趁著官軍避戰不出,起義軍領袖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云集於滎陽,共商大計,歷史上稱之為「滎陽大會」。

在這次大會上,李自成出盡風頭,提出了聯合作戰、分兵迎敵的戰略方針。

也就是把義軍分成東、西、南、北四路,其中的東路軍為主力,攻擊防禦空虛的南直隸。

李自成的建議得到了眾人肯定,於是義軍再次分兵。

聽說農民起義軍又開始滿世界亂竄,崇禎下旨罷免陳奇瑜,改派洪承疇為五省總督。

左良玉得知洪承疇即將走馬上任,馬上開始賣力表現自己,屢挫義軍。

史載,崇禎七年,左良玉與義軍「大戰數十,追奔百餘里」,將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趕出了河南地界。

不過,義軍本來也沒打算久留於河南。

所以在擺脫了左良玉的追擊後,高迎祥率軍順勢攻破鳳陽,斬殺守將朱國相,並焚毀了位於鳳陽的明皇陵。也就是朱元璋為他父母修建的帝陵。

洪承疇剛剛上任就聽說明皇陵被毀,嚇出一身冷汗。

為了將功贖罪,他便滿世界調兵。

一時間,左良玉、曹文詔、鄧玘、尤世威、陳永福、許成名、尤翟文、張應昌、湯九州等官軍將領陸續接到詔令,準備對義軍實行新一輪的大規模圍剿。

與之同時,因為爭奪戰利品,李自成與張獻忠結怨,兩部人馬分開行動。

李自成選擇西走甘肅,張獻忠則打回了陝西。

義軍的內訌,很快被洪承疇得知。

隨即,洪承疇調整部署,命尤世威把守洛南;陳永福控制盧氏、永寧兩地;鄧玘、尤翟文、張應昌、許成名在負責湖廣阻擊;左良玉、湯九州扼守內鄉、淅川。

然而,官軍這邊還沒完全展開,鄧玘就因為部隊缺餉,被譁變的士兵殺害。

曹文詔率三千人追擊義軍,遭到埋伏,全軍覆沒。

尤世威部由於遭遇瘟疫,不戰自潰,後被義軍趁機重創。

見會戰還沒開始,諸路官軍就死的死,傷的傷,崇禎下旨,命洪承疇專心陝甘戰事,又調盧象升南下增援,總理江北、河南、山陝、川湖軍務。

盧象升的到來,減輕了陝西方面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孫傳庭在黑水峪設伏,俘虜了高迎祥。

可是,就在戰事稍有好轉之際,歷史又一次輪迴。

崇禎九年(1636年)六月,阿濟格率清軍再次入塞,連破昌平等16城。

不得已之下,朱由檢只好急調盧象升率軍回援。

而趁著壓力減輕,張獻忠、羅汝才率二十萬義軍沿長江東進,威脅蘄州、霍山。

另一路義軍在老回回、許文沖等人率領下,連營七十里,向左良玉和湯九州發起挑戰。

這一戰,義軍雖然人多,但戰鬥力不強。

左良玉和湯九州兩路官軍若是能聯手,足可一戰。

但大戰期間,左良玉中途逃跑,致使湯九州陷入孤立無援之地,最終湯九州力戰而死。

坑死了同僚,左良玉也沒撈到好。

不久後,義軍轉頭與左良玉交手。左良玉先勝後敗,遭遇伏擊,差點丟掉老命。

戰後,河南巡撫楊繩武彈劾左良玉,說他「躲避敵人,消極應戰」

崇禎這時候也得知了前線戰況,便給左良玉記了個大過,命他將功贖罪。

不過接到旨意後,左良玉表現得根本不在乎。

此時的左良玉,心裡有自己的小算盤。

朝內那幫老爺們治國無方,流民遍地。

並且朝廷還經常拖欠軍餉,導致官軍時常因欠餉而兵變。之前的老搭檔鄧玘就是因此而死。

既然朝廷腐敗,起義軍怎麼剿都剿不完,官軍因為缺餉也士氣不振,那乾脆養寇自重得了。

具體怎麼養寇自重呢?

左良玉的策略是招降納叛,裹挾流民,讓流民和投降朝廷的義軍對付義軍。

只要他的那點原始資本不受損失,他就能控制幾十萬流民,他就還有利用價值,朝中就沒人敢動他的官位。

從事後發展來看,左良玉的決策還是比較成功的。無論他如何作死,崇禎也不敢動他。

可是,由於部眾人數眾多,組成複雜,左家軍的軍紀一塌糊塗。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對此,左良玉從不過問。

其實他也沒辦法過問,朝廷剋扣軍餉,他只能任由部下去禍害老百姓了。

當然,左良玉也不是無腦的招降納叛,有一些人始終在他的追殺名單上。

這其中便有張獻忠。

張獻忠的為人,左良玉很清楚。這人不可能投降朝廷,也不會為自己所用,必須要幹掉。

崇禎十一年(1638年),洪承疇與孫傳庭聯手在潼關南原殲滅李自成主力。

不久後,義軍領袖劉國能等人無力堅持,也在河南歸順朝廷。

張獻忠不願投降,遂率軍襲擊南陽。

左良玉逮住機會,對張獻忠一通窮追猛打。

戰鬥中,張獻忠身中兩箭,肩膀也被砍了一刀。幸得部下拼死援救才撿回一命。

差點被打死,張獻忠慫了,也表達了歸順之意。

左良玉知道張獻忠是假裝投降,竭力反對,但新到任的五省總督熊文燦不聽,堅決要受降。

崇禎十二年五月,恢復元氣的張獻忠果然復叛。左良玉立馬率兵進行圍捕,結果被早已有準備的張獻忠聯合羅汝才設伏,打得伏鞍而逃,連軍符印信也丟失了。

崇禎得知張獻忠復叛的消息,一怒之下,撤了熊文燦的職,並將左良玉連降三級,令其戴罪立功。

同年八月,崇禎改派楊嗣昌為督師,賜尚方寶劍,南下平亂。

楊嗣昌一到襄陽,先拉攏人心,以左良玉有「大將之才,兵亦可用」為由,拜其為平賊將軍。

隨後,他又拋出了一個「十面張網」的戰略。打算會師十萬,全力圍剿張獻忠。

以張獻忠的實力,顯然扛不住十萬官軍圍剿。

但就在這時,河南大旱,早先被打得全軍覆滅的李自成趁機復出,在中原招兵買馬。

見李自成死灰復燃,楊嗣昌只得調整部署,一面繼續圍剿張獻忠,一面對付李自成。

官軍的分兵,給了張獻忠閃轉騰挪的機會。

後來在圍剿期間,左良玉專門負責追擊張獻忠。

但他出工不出力,一直與張獻忠保持一定距離,故意兜圈圈,做出追擊的假象。

左良玉陽奉陰違的作戰方式讓楊嗣昌很不滿。於是楊嗣昌便給總兵賀人龍畫大餅,說只要賀人龍能打敗張獻忠,他就上奏朝廷,讓賀人龍接替左良玉的平賊將軍一職。

楊嗣昌畫的大餅又大又圓,很符合賀人龍的胃口。接下來的幾個月,賀人龍作戰勇猛,屢屢擊敗義軍。

可是當賀人龍屢立戰功後,楊嗣昌卻食言了。

賀人龍被耍,一怒之下,也開始陽奉陰違,出工不出力。

並且他還還悄悄告訴左良玉:「楊嗣昌早就看不慣你了,想要我取代你的位置。」

左良玉聞之也是大怒。此後無論楊嗣昌怎麼下令調兵,他都拒絕理會。

崇禎十三年(1640年)底,楊嗣昌眼看無法消滅義軍,就採用「招撫」辦法,宣布赦免除張獻忠外的所有義軍領袖,還表示願意歸降者,都能授以官職。

此舉激怒了張獻忠。

兩個月後,張獻忠率部攻克襄陽,處死了襄王朱翊銘。

楊嗣昌聽說此事,心裡拔涼拔涼。

又過了一個月,李自成攻破洛陽,將福王朱常洛烹殺。

至此,楊嗣昌的「十面張網」戰略徹底被義軍粉碎。楊嗣昌自知死罪難逃,憂懼而死。

崇禎聽說中原戰事,氣了個半死。雖說楊嗣昌無能,內鬥內行,外戰外行。但這也不是左良玉、賀人龍「勇於虐民,怯於大戰」的藉口。

為了殺雞儆猴,崇禎授意孫傳庭將賀人龍斬殺。

原本崇禎也打算處死左良玉,但礙於無人可用,崇禎再次忍了這口惡氣,只是將左良玉降級處理,令其以戴罪之身繼續領兵。

這已經是左良玉第三次被勒令戴罪立功了。

很顯然,他是虱子多了不嫌癢,毫不在意。

但老話說得好,玩火者,終自焚。

就像當年李成梁養寇自重,養肥了努爾哈赤一樣。

左良玉養寇自重,最終在客觀上也養肥了李自成。

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李自成集結二十萬大軍包圍開封。

崇禎聞訊,命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岳、左良玉、虎大威等人率兵18萬,兵分兩路馳援開封。

單以兵力而言,雙方此戰兵力差不多。但要論素質,那就差遠了。

此時的官軍,一流精銳盡沒於關外,中原只剩下些二、三流部隊。

而李自成的義軍則是鳥槍換炮,戰鬥力超過了官軍。

會戰期間,李自成採用圍城打援戰法,以部分兵力繼續圍開封,親率主力在朱仙鎮西南方向的洧水挖掘了一道寬丈余,環繞百里的深壕,切斷了官軍退路。

李自成帶人挖壕溝時,臨時湊集的官軍因為內部矛盾重重,竟然毫不知情。

等到得知消息後,左良玉判斷此戰必敗,竟然擅自率軍突圍,打亂了己方陣型。

丁啟睿和其他三路官軍見此情況,也只得爭相奔命。

隨後,李自成不理會其他幾路官軍,專盯著左良玉暴打。

左良玉十年間辛苦攢下的人馬,在此戰中被李自成全殲。

戰後,崇禎急令孫傳庭出潼關收拾殘局。

可孫傳庭並沒有做好準備,結果也被李自成擊敗。

見孫傳庭也敗了,精銳盡喪的左良玉自知在北方無法立足,便逃往武昌。

在武昌期間,左良玉招兵買馬,很快又聚攏了幾十萬人。

但這支新建的左家軍,只有一萬多人是左良玉的嫡系,其餘都是戰鬥力低下的流民。

後來,由於無錢養兵,無法控制部眾,左良玉便向楚王朱華奎討要軍餉。

楚王不敢給太多,表示朝廷有制度,藩王不能犒軍,否則自己要掉腦袋。

儘管楚王說的在理,但左良玉對此依舊很不悅。

他認為江山是朱家的,自己不過是打工人罷了。

既然朱家人都不在乎江山社稷,自己也沒必要再客氣。

不久後,左良玉放縱士兵洗劫武昌城,然後揚長而去。

左良玉走後,張獻忠跟進,又將武昌洗劫一番,並在武昌自稱「大西王」,建立了大西政權。

張獻忠稱王時,李自成也在襄陽建號稱王。

武昌離襄陽很近,李自成自認為實力強,便讓人帶書給張獻忠,表示一山不容二虎。你張獻忠要麼臣服於我,要麼被我消滅!

在此之前,李自成為了統一義軍,把羅汝才殺了。

羅汝才在義軍中的威望很高,李自成連這樣的大佬都敢殺,自然也敢殺張獻忠。

張獻忠惹不起李自成,只好走人,又跑到湖南發展。

見張獻忠走了,左良玉殺了個回馬槍,帶兵收復武昌。

由於張獻忠在武昌時,將楚王和地方官全部處死,所以左良玉進城後,他就成了武昌的土皇帝。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發動東征,劍指北京。

這時候的京城,因為欠餉,京營士氣低迷,無力與李自成一戰。

思來想去,崇禎決定抽掉吳三桂的關寧軍進京勤王。

但是調吳三桂南下,就意味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內。

崇禎不敢承擔放棄關外領土的罵名,只好召開廷議,讓百官拿主意。

廷議期間,百官也不願意承擔罵名。

就這樣,時間過去了一個月,始終沒人能拿出一份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到了三月,崇禎決定拿錢犒賞三軍。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捨得砸錢,不信軍隊沒有戰鬥力。

可是曾經富庶的大明王朝,此時的國庫卻根本沒有錢。

既然國庫沒有錢,崇禎便將目光盯上了大臣們的腰包。

見崇禎強制自己掏腰包。官員們反應冷淡,拒絕響應。

在大臣們看來,大明是朱家的。連朱家人都不掏錢,大明亡不亡,與我何干?

大臣們不借錢,崇禎最終只籌得區區25萬兩白銀。

這點錢,顯然是不夠的。

從「捐資助餉」這場鬧劇不難看出,此時的崇禎已經失去了對臣子的控制。

同時也能看出,大難臨頭各自飛。大臣們見明朝名存實亡,都開始暗暗做自己的打算。

三月初,大順軍攻破雁門關,前鋒打到了京郊。

直到此時,崇禎才終於爆發,拿出了一個政治領袖本該有的強硬態度。

三月初四,崇禎下旨,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左良玉為寧南伯,並向他們許諾,只要能進京勤王,以後就讓左氏一族和吳氏一族世鎮武昌、遼東。

崇禎開出的籌碼很有誠意,讓吳三桂很是心動。

於是在接旨後,吳三桂便率軍入關。

但由於事發倉促,準備不足,吳三桂最終也沒能趕回北京。

當時的左良玉也很心動,但自從朱仙鎮戰敗後,他就已是精銳喪盡。

雖說此時他身邊還有幾十萬人,可都是些烏合之眾,實際戰力很低。

所以接旨後,左良玉只是制定了一份勤王方案,並未行動。

三月十九日,北京陷落 ,崇禎身死國滅。

很快,崇禎自縊的消息傳到武昌,左家軍上下都很害怕。左良玉更是痛哭不已。

左良玉和左家軍的這種表現,就類似在公司混日子的老油條。

公司還存在的時候,從不為前途著想。只要自己稍微吃點虧,就是各種怨言。

可當公司破產後,一個個卻又開始懷念昔日的美好生活,為自己暗淡的前途而暗自傷心。

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得知消息後,部下們紛紛進言,要求左良玉帶他們奪取江南。

左良玉知道自己手下都是一幫走到哪搶到哪的流寇,堅決不同意。

為了穩定人心,他把自己多年積攢的金銀珠寶悉數分給眾人,並哭泣著說:「這些都是先帝賞賜給我的東西,如今國難當頭,你們分了吧,我是不會擁兵自立的!」

幾個月後,控制南明小朝廷的馬世英因為與東林黨有仇,而提拔左良玉的侯恂又是東林黨。

於是,為了防止左良玉支持東林黨,從而控制小朝廷,馬士英便命人在長江中游設置防線,防止左良玉東下南京。

馬士英此舉,讓左良玉很不滿。

再加上李自成這時候被清軍驅趕到了襄陽,不日就將攻打武昌。

於是左良玉就打出清君側旗號,發布檄文,率軍討伐馬士英。

左家軍東下後,一如既往的對沿途城鎮燒殺劫掠。

大軍抵達九江期間,左良玉因為與當地官員袁繼咸有交情,下令不准搶劫。但士卒們不聽他的,還是洗劫了九江城。

左良玉望著九江城中的大火,當場吐了幾升血,這天夜裡就死了。

回看左良玉的一生,可以發現晚期的明王朝,整個社會完全陷入僵化。

從皇帝到士紳百姓,沒有人知道帝國到底屬於誰。所有人都不覺得帝國屬於自己。

平民百姓和普通士兵自不必說,沒有任何理由覺得帝國是自己的。

文臣、武將覺得江山姓朱,自己就是給老朱家打工的。

各地的藩王雖然衣食無憂,但他們同時也覺得自己活得很憋屈,這不能幹,那不能幹,只是一群皇家飼養的豬罷了。

至於崇禎,他覺得自己活得更憋屈。

當整個帝國都陷入自我懷疑,所有人失去了主人翁精神。明王朝也只能最終走向滅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