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熱度不減 古典詩詞也能深入人心

閱讀時代雜誌 發佈 2024-04-08T12:13:38.098205+00:00

2月3日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23中國詩詞大會》圓滿落幕。

近日,南航機長馬保利在機艙內手持「春」字貼紙,和乘客在萬里高空上玩「飛花令」的照片,在海外著實「火」了一把。一些海外媒體紛紛報導了這位將中國優秀傳統詩詞推上新「高度」的機長。他還有一個新鮮出爐的身份:《2023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獲得者!

2月3日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23中國詩詞大會》圓滿落幕。數據顯示,該節目全媒體累計觸達11.37億人次,受眾規模達2.26億人。在收視層面,節目獲同時段專題節目收視率第一,電視端觀眾規模達1.89億人,並且登上微博綜藝影響力榜文化類綜藝第一名,美蘭德融合傳播指數第一。

回顧《中國詩詞大會》走過的8個年頭,從飛花令到詩詞接龍,再到「雲中千人團」,節目形式不斷變化,進一步引發人們思考:古典詩詞為何魅力不減?傳統文化如何才能深入人心?

十大主題詞

托起經典詩詞的思想高度

作為一檔聚焦中國傳統詩詞的文化節目,思想深度始終被《中國詩詞大會》放在首位。在今年最新一季中,10期節目分別聚焦歡喜、尋味、燃、寒暑、先生、本來、心動、天下、十年、遠方等十大主題詞,從不同視角出發,與場內選手、嘉賓以及場外觀眾一起,共同體會傳統詩詞中的浪漫色彩。

「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在第一場「歡喜」主題賽中,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在空間站給詩詞大會出題,邀請百人團幫她為出艙時拍攝的照片配兩句詩詞。到了第十場總決賽之夜,節目又將主題定為「遠方」,以「北斗」為切入點帶領大家進入浩瀚星空,以詩詞為媒展開穿越古今的浪漫對話。

詩詞中,有大功告成的狂喜,也有人生自得的欣喜,更有心懷天下的大歡喜。節目十大主題詞串聯的,不僅是從古到今的經典詩詞文化,更有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新春的期待和展望,這也是《中國詩詞大會》始終能將文化傳播做實做細的原因之一。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表示,作為一檔以答題競賽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節

目,優秀的題目設計關乎知識、文化和價值的傳遞。《2023中國詩詞大會》將創作視角縱貫中華文化、歷史古今,以詩詞作為串聯,注重挖掘當下人物與詩詞相互浸潤的內涵,立足新時代,讓古老的智慧散發出當代的力量。

全民出題人

挖掘學詩論詩的藝術深度

競賽答題的參與感,往往存在於競賽本身所帶來的刺激體驗,而《2023中國詩詞大會》並未滿足於此,而是充分挖掘學詩論詩行為本身的藝術深度,讓全民都能參與進來。為此,節目特地邀請了18位「各懷絕技」的民間出題人,陸續出現在各場出題環節,讓觀眾既見詩意、又見手藝。

通過演示煎餅花、絨花、琉璃燒制、地面彩繪、雪雕等技藝,尤其是魚燈、徽墨等非遺文化,節目讓傳統技藝與當代傳承者,在詩詞的世界裡產生對話。

在詩詞之中呼應時代,在競賽之中傳遞價值,這顯然是節目給自己出的一道新時代考題,其作答也可謂是「精彩至極」。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認為,《2023中國詩詞大會》將鏡頭對準普通人,講述他們與詩詞結緣的故事。從機長、農民工、學生到鐵路工程師,節目通過講述各行各業人與詩詞的聯繫,拉近人們與詩詞文化的距離,潤物細無聲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全景域升級

刷新舞台表現的技術難度

《2023中國詩詞大會》的團戰賽制全面升級,「飛花令車輪戰」讓兩隊比得難捨難分,「位置飛花令」難度值瞬間拉滿。同時,節目還更新了少兒團、青年團、百人團、親友團等四團設置。新設置也讓人物之間有機會碰撞出更多火花。這場沒有年齡限制、沒有職業限制的詩友會,瞬間成為全國詩友切磋技藝的嘉年華。

在節目中,AR、VR等技術的融入,讓北宋的街市、敦煌的飛天和九色鹿等多個經典場景和形象展現在觀眾眼前;而「身臨其境」「詩詞搶答」「沉浸式體驗」等豐富多彩且充滿趣味的賽制形式,也帶領觀眾領略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之美。節目通過挖掘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交織點,彌補了綜藝類節目「原創性不足」的短板,從而讓「詩詞熱」蔚然成風。

讓畫可觀可感,讓文物恢復鮮活,讓人物動起來……《2023中國詩詞大會》運用技術手段突破時空界限,打造沉浸式的詩詞體驗場,也讓觀眾對詩詞所描繪的時代、對詩人表達的情感、對傳統文化傳遞的力量等內涵,有了更生動的體會。對網友的評論分析顯示,「震撼」「太美了」「浪漫」等直觀感受成為被反覆提及的關鍵詞。一位豆瓣網友留言表示:節目做到了「一覽中國詩詞與傳統文化的風骨與浪漫」。

展望未來,如何繼續保持古詩詞的熱度,讓傳統文化真正熱起來,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對節目組來說,要避免矮化傳統文化,給傳統文化帶上「競爭」和「功利性」的標籤,同時,要注重節目的創新性和原創性,通過多渠道打開傳統文化的大門,不陷入千篇一律、毫無特點的固定模式中。對觀眾來說,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多讀多學多練,更要思考如何應用,而不是只會死記硬背,同時,也要走出去,在實踐中學以致用。

社會在不斷進步,而古典詩詞的魅力永存,在一次次的推陳出新中,古典詩詞也能深入人心。


來源:「深度文娛」,《閱讀時代》2023年第03期

作者:數據研究

責編:王曉靜

編輯:鄧汝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