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三百一十一)|​博興四中·白楊精神

濱州網 發佈 2024-04-08T17:50:40.663857+00:00

博興四中·白楊精神文/趙樹利1957年金秋十月,山東省教育部門領導會同惠民行政公署及博興縣領導匯聚博興縣興福鎮,對一所新建於博興、臨淄、桓台、廣饒四縣區交匯地域的鄉村中學實施校舍基建驗收,把山東省博興第四中學校牌掛於學校門旁,將學校列入國家統考招生中等學校序列。

博興四中·白楊精神

文/趙樹利


1957年金秋十月,山東省教育部門領導會同惠民行政公署及博興縣領導匯聚博興縣興福鎮,對一所新建於博興、臨淄、桓台、廣饒四縣區交匯地域的鄉村中學實施校舍基建驗收,把山東省博興第四中學校牌掛於學校門旁,將學校列入國家統考招生中等學校序列。至1958年5月,上級主管部門完成了博興四中教學設施配套工程,調博興師範學校校長王宗祥出任首任校長,統一調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到校任教。

1958年9月,博興四中開始初中招生,學制三年,來自周圍四個縣的二百餘名新生跨進校門。初中一級校友王志堯,當年是班長,又在學校擔任學生會主席,他說:「四中招生範圍廣,北至博興小清河,南到臨淄路山,東達廣饒淄河,西近桓台烏河,方圓四五十里地的四縣區域,能考上四中那可是莫大的榮幸。」「剛開始學校沒有宿舍,我們只好住在興福街人家裡,後來老師帶領我們自己動手才蓋起宿舍。為了美化校園,在校園路邊四周栽植了大量小白楊。」

建校不久,適逢生活困難時期,博興縣好多學校師生停學停課,唯有四中師生憑藉勤工儉學,靠自己種糧種菜堅持下來,成為全縣學習的榜樣。一級校友魏華凱在《博興四中賦》記載:每天半日課,一日五兩糧。拉煤羅村鎮,打工電機廠。辛張挖野菜,趙馮煮虸蝗。拉磚出樹,脫坯蓋房。誠若三五九旅精神再現,實為南泥灣作風之發揚。

王鳴亮老師是浙江人,大學畢業後來到博興四中任教,他說:「四中作為省重點鄉村中學,進人的門檻已經相當的高,基本上以大學本科畢業生為主,最低的學歷也得大專畢業生。在農村這個文化圈子裡的一切所作所為,無不閃爍出各種各樣的先知先覺,引領潮流,並以此推動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文化事業的發展也跟進不乏,真乃處處開花結果。」

第二任校長張瑞鴻兼任黨支部書記,又紅又專,他長期在博興四中工作,是博興教壇上一位標杆人物。他講話利素,開門見山,是一位幹練通達的領導者。在日常的繁務中,他始終從容不迫,處置得井然有序,特別是敢於為師生遮風擋雨。他樸實無華、積極進取、頑強不屈的人格閃光點,不正是白楊精神的寫照嗎?

走近博興四中,你會看到在校園大路兩旁,矗立著一排排高大挺直的白楊。早晨它披著彩霞,枝條捧出朝陽;傍晚它吻著夕陽,綠葉伴著星光。挺拔的身姿如站崗的哨兵,整齊的隊形似列隊的儀仗。微風吹過,樹葉嘩嘩作響,仿佛置身於歡樂的海洋。它汲取大地的營養,枝繁葉茂,茁壯成長。

白楊樸實無華,不嬌嫩,很容易栽種,哪裡需要它,它就在哪兒生根發芽。縱使土壤里還透著冰碴,春風中還夾著寒意,它的枝頭已經冒出翠綠的嫩芽。它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葉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絕不彎腰乞求,更沒有媚俗的面孔。它的枝幹生長得很粗壯,不管遇到風沙還是暴雨,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顯示了不軟弱,不動搖的頑強精神。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它的枝枝葉葉緊靠團結、力爭上遊,倔強挺立。秋風裡,它雖然脫盡了葉子,但單薄的枝條依然透著精氣,枝幹向上,高昂著頭。寒冬里,它傲霜鬥雪,不折不撓,那是它在積蓄力量,期待來年的繁華。它有偉岸,樸質,嚴肅,正直,挺拔,堅強不屈的品格,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博興四中每一批新生入學後,都要栽種小白楊,學子與白楊做伴,汲取知識的營養,在白楊下成長,在樹蔭里歌唱,理想從這裡起飛。白楊做了棟樑,學子背起行囊,奔赴祖國需要的地方。從建校開始,一代代四中人接力傳承植樹,一批批白楊樹在這裡生長成材,一棵棵白楊見證了四中發展的歷程。詩曰:挺拔正直似哨兵,頑強不屈勵群英。待到參天入雲時,化作棟樑家國擎。

校友紀華昌是土生土長的興福人,他在博興四中前後學習工作了十四年時間。他說:「1966年,我考進四中初中九級,當時學制縮短,教育革命,學工、學農又學軍,初中、高中改為兩年學制。記得1968年9月,四中開始高中招生,當時實行推薦入學,最初僅有兩個班。由於多種原因,這兩個班的學生流失多半,1969年12月,初中九級畢業的學生又增招為高中一級學生。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教育政策調整,實行公社辦高中,管區或者大村辦初中,學生就近入學,停止跨區招生,四中也下放到鄉鎮管理,改名興福中學。至高中三級達到鼎盛時期,規模有五個班。因缺少師資,一度停止初中招生,1975年又恢復初中招生。1977年,國家開始恢復全國高考,高中招生憑考試成績錄取,四中的教學秩序又步入正軌,又重新改回原來博興四中的校名。」

1978年,博興四中開始在全鄉鎮招生初中重點班,我有幸進入初中十五級學習。自那年開始初中學制又改回三年,縣直學校初中開設英語課,這一舉措令在鄉辦學校的學生羨慕不已。我在這裡求學近四年的時間,向名師求教,與學長為友,與同窗為伴。1982年,我離開四中時,高中開始改為三年學制。學校屬於一所完全中學,由縣教育局直接管理。1987年,大學畢業的我又回到四中任教,在那裡工作生活了五年時間,我是四中最後的守望人。1990年夏,博興縣調整學校布局,把高中教育全部合併到縣城辦學,至此有著三十二年辦學歷史的博興四中被撤銷了。高中十九級學子分流到縣城高中,老師們分赴各地,原來的學校改名興福鎮中北校。1991年秋,初中二十五級、二十六級學生合併到興福鎮中本部。忘不了1992年那個夏天,我最後一個搬離住所,四中校舍隨後全部拆除,白楊樹也全部化棟樑而去。

先賢黎念學自博興四中建校就在這裡任教,後來擔任了校長,他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那麼熟悉,他深愛著這個地方。他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四中自建校以來傳承種植白楊,白楊已成為四中的校樹,我們就是要讓學子像白楊一樣,具有正直向上、團結堅強的品格,不屈不撓、吃苦耐勞的精神。一代代四中人砥礪前行,頑強拼搏,形成了白楊精神。」他在縣內首開先河,舉辦了三十年校慶。邀請到各級政府、主管教育部門、各界校友參會,宣傳博興四中,為了保存學校殫精竭慮,呼籲奔走。

老校友趙緒吉回想起當年的學習生活,他說:「1960年,我考入博興四中,時逢三年自然災害,可謂旱、澇、風、雹、蟲五災俱全。怎能忘記到老官、邵園大隊滅蝗除蟲,師生一同住宿露天的破家廟,草根下挖出的虸蝗蛹成了我們的美味佳肴。為補充口糧,乘擺渡過小清河下龍河窪採收野菜,推著木腳的獨輪車,雙腳攆起了血泡也無人叫苦。東赴廣饒地域復收地瓜,校園裡到處是晾曬的瓜干。苦讀寒窗三年,因生活所迫入學四個班的同學流失為兩個班。但我們在逆境中仍能刻苦攻讀,取得了優異的學習成績。畢業後全部考取了桓台一中、博興一中、博興師範及各類中專學校。那時的教育風清氣正,領導、老師除寒暑假探親外,始終以校為家,堅守在教學第一線。尊師重教,師生同甘苦共奮進,創造了博興第四中學的光輝歷程,我也為自己曾是四中的學子引以為榮。」

趙緒吉老師在博興四中工作十二年,他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四中,他也是最後一任總務主任。他說:「種植白楊成本低,好管理,生長得快。筆直粗大的樹幹可以用作棟樑,變賣了錢用於學校經費,學校後來的建房也曾就地取材。落葉和樹枝也被收到伙房後院,引燃碳火為師生做出誘人的飯香。」

在博興四中發展的歷史上,曾湧現出一大批在博興縣乃至惠民地區休聲美譽的教師,如杜金環、王學武、張雷白、王鳴亮、王玉耀、張秀坤、張世聯、孫兆美、費素蘭、鄒立盛、黃秀顯、卞樂才等,個頂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一代代風華正茂的學子在這裡渴求知識、強身健體、增長才幹,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他們發揚白楊精神,開拓進取、勇於拼搏,在各條戰線上都做出貢獻。可謂是碩果纍纍、人才輩出,如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經濟學家王星琪,政府要員李增泉、閆鵬山,教育名仕曹子敏、穆雲瀛、任學武,上市企業家、齊峰紙業集團董事長李學峰,名醫張玉傳、張照榮,全國勞模劉長寶,博士生導師魏久傳、鍾麥英,等等不勝枚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興福鎮這方人傑地靈的熱土上,以校友王炳森為代表的廚業人,打造出中國廚都的業績;以校友魏龍柱為代表的板材加工業者,創造了板材之鄉的成就。

今天的博興四中風光不再,校園已成為樓房林立的機關大院,僅倖存了原來在校門口影壁牆旁邊的一棵芙蓉樹。遠方的遊子重回故里,瞻芙蓉,頌白楊;尋老友,影韶光;重溫《青春之歌》,再唱《校園裡有一排年輕的白楊》。

2018年秋,博興四中建校六十周年之際,在廣大校友的共同參與下,由知名校友、興福洪福園的創領人魏振林總啟,我傾注心血編輯整理的《白楊禮讚——暨山東省博興第四中學建校六十周年回憶錄》終成大典。校友魏華凱作《博興四中賦》,李錫湯作《博興四中記》,均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白楊禮讚》記了母校歷經滄桑發展的重要歷程,積澱著四中人的精神財富。

四中為文化坐標,百姓若眾星捧月景仰;四中是藝海燈塔,弟子見引領永不迷航;白楊乃精神信仰,師生共勖勉傳承弘揚。


作者簡介:趙樹利,山東省博興第一中學,高級教師,山東省散文作家協會會員,濱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