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廢棄礦山變為致富「金山」 興國縣是如何做到的?

贛商新聞 發佈 2024-04-09T02:40:19.943499+00:00

近年來,隨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作不斷推進,如何做好礦山修復備受關注。2月23日,江西日報刊登《興國市場化修復廢棄礦山》一文,介紹當地礦山修復經驗和成效。興國主官如何推動廢棄礦山修復工作?又給當地帶來了哪些變化?

  近年來,隨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作不斷推進,如何做好礦山修復備受關注。2月23日,江西日報刊登《興國市場化修復廢棄礦山》一文,介紹當地礦山修復經驗和成效。興國主官如何推動廢棄礦山修復工作?又給當地帶來了哪些變化?

  興國主官在礦山治理現場看問題提要求

  提起廢棄礦山,人們腦海中總會浮現漫山光禿、煙塵蔽日的景象。大多數人不曾想到,這樣荒涼的地方,也能變得鬱鬱蔥蔥、生機盎然。

  2月23日,江西日報「贛州新聞」版面刊登《興國市場化修復廢棄礦山》一文,報導當地礦山修復經驗和成效。文章提到,興國縣因早期無序開採,導致表土裸露、水土流失等問題。近年來,該縣運用市場化方式引入社會資本,按照「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修復廢棄礦山,將獲得的生態收益和資源權益回饋企業,實現「礦山變青山,礦區變景區」。

  隨著一個個廢棄礦山得到修復,興國的經驗在全省得到推廣。去年,在江西公布的生態修復典型案例中,興國榜上有名。

  興國的礦山修復經驗何以在全省推廣?原來,這些年,當地逐步探索出「生態修復+土地整治」盤活損毀土地資源的辦法,以市場化先行助推「兩山」轉換。

  其中,興國縣東村鄉小洞村小溪坑廢棄礦山,經過一年多的修復,成功實現村民回遷。該項目也成為江西首個市場化礦山修復項目,為各地礦山修復提供了「興國模式」。

  從努力探索礦山修復新模式,到修復案例成為全省典型,興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搞得好,離不開當地主官的重視和推動。去年11月16日,興國縣委書記李賤貴深入興蓮鄉忠山村煤礦礦山整治現場,實地查看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情況,並就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整改意見和要求。

  李賤貴說,要重視贛州市環督整改辦所提出的具體問題,不折不扣完成整改任務。各相關部門要迅速優化整改方案,落實整改措施,明確整改時限,做到邊督邊改、立行立改,把問題整改落到實處。

  在李賤貴看來,必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更堅決的態度、更科學有效的舉措抓好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

  正是有了來自上級督查的壓力,有了縣委書記「化壓力為動力」的決心,興國才能成功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運作出以市場化為特點的礦山修復「興國模式」。

  廢棄礦山修復後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近年來,興國探索礦山治理修復新模式,已治理恢復1000餘畝廢棄礦山。

  在李賤貴眼中,推進礦山修復治理就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為了加快落實礦山治理修復工作,李賤貴表示,修復工作要嚴格按照方案組織施工,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加快工程進度,嚴格對照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建設標準,完善工作措施,倒排治理工期,確保礦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興國礦山眾多,生態修復任務艱巨。除了興蓮鄉忠山村煤礦礦山,梅窖鎮礦山也受到主官關注。去年3月29日,興國縣縣長劉章宏來到梅窖鎮實地查看礦山生態修復現場,聽取相關部門進展、整體規劃及下一步打算。

  劉章宏說,要嚴格落實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要求,抓住有利時機,加快建設進度,確保順利完成修復任務。同時,各部門要強化聯動、密切配合,及時協調解決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確保各項工作高效推進。

  為此,前些年,興國縣政府與江西省地質局普查綜合大隊簽訂合作協議,希望藉助他們的力量參與礦山修復。該項目投資1.7億元,擬分三年完成興國縣廢棄礦山修復。通過「山上山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模式,以小洞村為代表的一批廢棄礦山逐漸披上綠色新裝,舊貌換新顏。

  一個個修復的成功案例可以說明這些投入的效果。以小洞村為例,一位修復負責人表示,他們通過項目建設,新增耕地80餘畝,林地420餘畝,騰退建設用地指標500餘畝,還產生了其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小洞村所在的東村鄉鄉長廖橋生說,新增的林地和耕地、園地改變了當地產業種植結構,如今,村民紛紛種上水稻、臍橙、茶葉等農作物,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養家。目前,該村已直接帶動100餘位當地農民就業,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江西多地挖掘礦山修復後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隨著發展理念從速度向質量過渡,江西多地都在清理過去幾十年發展中遺留下來的治理欠帳。在今年的興國縣政府工作報告中,劉章宏就提到,這一年要嚴格污染防治、加強生態修復、創建綠色示範。

  興國縣這一目標也說明,隨著中央和省市環保督察的日益深入,各縣區都在加緊治理環境發展問題,而礦山治理修復是其中重要一項。

  2月24日,上高縣委書記金彪在當地部分礦區督導礦山生態修復和綠色礦山建設工作。金彪認為,要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頻共振,打造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綠色礦山。

  樂平也在挖掘礦山治理修復後的經濟價值。3月1日,樂平市委書記林衛春深入多個鄉鎮,調研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

  林衛春說,要儘可能保留礦山原生的地形地貌特色,儘量採用本土綠植,在修復生態的同時,將其打造升級成休閒旅遊區。同時,對具備條件的山體可以適當引進光伏、經濟林等業態,充分挖掘經濟價值,真正做到「以地生財、以材生財、變廢為寶」,努力打造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的樂平模式。

  以全國視野來看,過去二三十年的發展在提振經濟的同時留下了很多生態問題。如今,社會的共識是「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為滿足群眾對更高生活品質的需求,一些地方積極探索兼顧礦山修復與經濟發展的好辦法。

  如,2016年,浙江湖州東林鎮三合村村民韋忠良承包當地320畝廢棄礦山打造花卉種植場,如今生意紅火,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2017年,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先後接收社會投資1.8億元,將當地廢棄礦坑改造成主題樂園,目前已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成為當地網紅打卡點。

  從「興國模式」到「樂平模式」,一個個挖掘經濟價值,以市場化修復礦山的故事接連上演。這或可成為一條修復礦山生態的可複製經驗。

  然而,在很多市場化的礦山修復項目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邊坡復綠率相對較低,可能存在生態風險。此外,有些「修山」項目的成功存在偶然性,很難被借鑑。從長遠看,各地仍需探索更精準的經驗。

  修復廢棄礦山,不是簡單地復原。要解決的不僅僅是生態治理,也不只是項目開發,而是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持續挖掘廢棄礦山的特殊價值。因此,如何更好地以市場化推動礦山生態修復,實現其經濟價值,仍值得江西各地主官深思。

  中國江西新聞網全媒體記者杜宇蔚/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