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出來卻無用武之地的突擊炮,德國的攻城錘——灰熊突擊炮

歷史皇太后 發佈 2024-04-09T13:42:59.789708+00:00

然而,若說起充當巷戰里的攻城錘,那三號突擊炮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德國需要的是更為可靠的重型突擊炮,而這就是我們故事的主角——灰熊突擊炮。

說起二戰時期的德國突擊炮,估計很多先想到的是德國的三號突擊炮。這種三號突擊炮可以說是德國陸軍的職業牛馬,最早配備75毫米短管榴彈炮拆除敵方野戰工事,後面還配備了長倍徑75毫米坦克炮執行反坦克任務,突出的就是一個萬能牛馬。然而,若說起充當巷戰里的攻城錘,那三號突擊炮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德國需要的是更為可靠的重型突擊炮,而這就是我們故事的主角——灰熊突擊炮。

德軍的巷戰噩夢

事實上,突擊炮最早的任務是用來掩護步兵,只不過當初德軍考慮的是用突擊炮掩護步兵突破野戰工事,而對於巷戰則沒有任何考慮。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德軍在早期的戰爭里極少遇到巷戰,波蘭戰役里攻打華沙時確實遇到了巷戰,可華沙的巷戰都沒持續幾天,且整個波蘭戰役就遇到了一場巷戰,因此德軍在研發突擊炮時就沒考慮巷戰這檔子事。等到突擊炮在德軍服役時都是法國戰役了,考慮到古德里安組織的環法拉力賽效果拔群,因此德軍認為巷戰是一種不太可能出現的戰爭模式,突擊炮自然也就不多考慮巷戰的問題了。

不得不說,這個是個過於草率的決定,因為在1941年的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明白了為啥巷戰是一種幾乎無解的戰鬥模式。1941年的蘇軍戰鬥力較差,慈父同志在指揮上也有一點點小問題,所以只要是野戰環節蘇軍就大批大批的被德軍合圍殲滅。可問題是蘇軍當時都是些一根筋的愣頭青,在擁有陣地的情況下他們可以迸發出非常強大的戰鬥力,端得都是些打防禦戰的好手,如果讓他們依託城鎮展開防禦的話,那德軍多半就要被拖進巷戰泥潭。

斯摩棱斯克戰役就是個典型例子,一周攻陷白俄羅斯的德軍攜大勝之勢猛攻斯摩棱斯克,可德軍從7月10日一路打到8月7日,在擁有優勢兵力的情況下不僅沒能全殲蘇軍,反而被蘇軍跑了大半不說,自己也一度耗盡了進攻力量只能轉入防禦,唯一的成果就是得到了只剩殘垣斷壁的斯摩棱斯克。而這僅僅是蘇德戰爭中德軍的巷戰噩夢開始,蘇軍本著「你要生,我要死,那不如我們一起生不如死」的思路,依託城鎮布防的巷戰立刻成了蘇德戰場上的主旋律。

對於德軍而言這就是徹頭徹尾的噩夢,因為德軍所有的戰術都是奔著打閃電戰準備的,誰也沒考慮過城市攻堅戰該怎麼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國裝甲部隊進了城,立刻就變成了被動挨打的倒霉王八。從1941年到1942年,德軍差不多就沒在巷戰里撈到什麼好處,豎著進來,橫著出去成了德軍的巷戰日常。慘烈的戰損不由得讓德軍重新審視起了巷戰問題,看起來是時候搞一款巷戰專用的突擊炮了。

灰熊突擊炮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尚未爆發的1942年早期,德國方面就已經要求在四號坦克的底盤上研發一款新的突擊炮,德國後勤總負責人施佩爾告知負責此項目德國軍工企業,點名這是專門為了巷戰研發的突擊炮。而彼時德國有無該類型突擊炮的研發經驗呢?坦白說是有的,1941年末德國曾推出一款採用三號坦克底盤和150毫米重步兵炮拼湊出來的突擊炮,也就是所謂的33型突擊炮,從1941年12月到1942年10月,這種突擊炮共計生產了24輛,大部分都撲街在了史達林格勒戰役中。

不過33型突擊炮的損失並不奇怪,畢竟這本來就是作為試驗品送上戰場的,起重要作用就是收集實戰數據。而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巷戰進行的如火如荼的1942年10月,德國方面終於在33式突擊炮的基礎上完成了新突擊炮的設計,並在1942年10月14日向希特勒做了展示。希特勒滿意之餘大手一揮就批准了這款武器,同時為其命名為灰熊突擊炮。

灰熊突擊炮戰鬥全重為28.2噸,乘員5人,車長5.93米,車寬2.88米,車高2.52米。其基礎結構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在四號坦克底盤上配固定戰鬥室,同時裝載一門斯柯達150毫米短倍徑榴彈炮的重型突擊炮。相比於之前倉促造的33型突擊炮,灰熊突擊炮的裝甲更為厚重了,車體正面裝甲厚度足有80毫米厚,戰鬥室正面也有100毫米厚,而且還有40度傾斜角,側面裝甲50毫米,後部裝甲30毫米,頂部都有20毫米,防禦性能直接拉到當時的極限數值。

至於灰熊突擊炮的那門150毫米短倍徑榴彈炮嘛,它的口徑固然是挺大的,可這倍徑其實只有12倍徑,典型口大身短,把這門榴彈炮歸結為臼炮也不為過。這門榴彈炮的高低射界為5-+30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10度,備彈基數38發。彈藥主要以榴彈為主,因為150毫米炮彈不可能採用整裝式彈藥,所以其炮彈採用了分裝式彈藥,不然裝填手就算累死也裝填不了幾發炮彈了。另配備有一挺用於抵禦步兵的MG34通用機槍,備彈600發,算是其為數不多的反步兵手段。

考慮到其底盤使用的是四號坦克底盤,因此在底盤內部結構上也和四號坦克毫無區別。發動機在後,傳動裝置在前,主動輪前置,誘導輪後置,發動機為邁巴赫12缸汽油發動機,可為灰熊突擊炮提供300匹馬力,使其在公路狀態下最高時速可達38公里,越野時速可達24公里。毫不客氣的說,這種灰熊突擊炮是名副其實的攻城錘,對於巷戰弱雞的德軍是不可多得的良藥,但這灰熊突擊炮服役都是1943年了,它真的能幫上德軍嗎?

無用武之地的突擊炮

灰熊突擊炮在1943年5月正式服役時,德軍已經趕不上什么正經的巷戰了,因為在德軍輸掉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蘇軍就開始了反攻作戰,直到庫爾斯克戰役爆發時,灰熊突擊炮才正式被派上戰場。此時的灰熊突擊炮已經有60輛之多,它們在當時的首要任務是突破蘇軍的防禦陣地,尤其是那些依託村鎮構築的防禦陣地。這種戰鬥模式和灰熊突擊炮的設計目標相差甚遠,其能否完成任務成了一個未知數。

很不幸,灰熊突擊炮在實戰中的表現非常糟糕,庫爾斯克戰役成了灰熊突擊炮的噩夢,原因是蘇軍布置了密密麻麻的雷場和反坦克炮陣地,更有數不清的反坦克障礙物和反坦克壕溝在等待灰熊突擊炮。蘇軍的這些防禦措施挫敗了灰熊突擊炮的銳氣,灰熊突擊炮無力招架四面八方的反坦克炮,更遑論腳下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出現的反坦克地雷,許多灰熊突擊炮還不等見到蘇軍,就已經被蘇軍給報銷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3年的戰鬥中,灰熊突擊炮暴露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說其結構因為榴彈炮和裝甲而出現了頭重腳輕,在越野和過障時不僅表現不佳,行動裝置還因為過大的重量而不堪重負,各種故障在戰鬥中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除此之外,發動機的功率也不足以帶動重量級的灰熊突擊炮,耗油量增大的同時還會出現更多的故障問題,簡直是讓裝甲兵們操碎了心。更別提灰熊突擊炮的產地是在捷克占領區,所以捷克工人們紛紛出產劣質零件坑害灰熊突擊炮,這讓灰熊突擊炮的性能進一步下降了。

毫無疑問,灰熊突擊炮的設計是失敗的,而戰場上的局勢更讓灰熊突擊炮喪失了用武之地。庫爾斯克戰役後蘇軍徹底轉入反攻,德軍反倒是成為了打防禦戰的那個,灰熊突擊炮自然也就成攻城錘變成了機動炮兵,有時還要被派去和T34坦克對線,結局自然談不上多美好。從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開始後,德國的灰熊突擊炮就徹底成了一種被遺忘的產品,根本不能得到其想像中的巷戰任務。

結語

有關於灰熊突擊炮的產量問題,有一說是306輛,也有一說是298輛,可不管怎麼說它都趕上了德國最弱勢的時候,灰熊突擊炮自然也就沒可能履行其設計目標,只能成為蘇德戰爭中最末位的看客。不得不說,德國人的巷戰準備做的實在太晚了,隨著德軍的戰敗灰熊突擊炮也徹底離開了歷史舞台,只有極少數被美俄收藏在博物館裡的灰熊突擊炮倖免於難,向人們講述那慘痛的歷史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