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的諡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褒一貶呢?

情懷歷史 發佈 2024-04-09T19:26:55.630051+00:00

趙武靈王(?-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國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前325年 - 前298年在位),趙肅侯之子。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雍將王位讓給次子趙何,由其主持朝政,自己則專注於作戰,稱「主父」。

趙武靈王(?-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國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前325年 - 前298年在位),趙肅侯之子。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雍將王位讓給次子趙何,由其主持朝政,自己則專注於作戰,稱「主父」。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沙丘之亂爆發,趙雍於動亂中被圍困長達三個多月,最終餓死行宮。死後追諡「武靈」。眾所周知,在諡號中,武有褒揚的意思,比如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等,而靈則是一個惡諡。在春秋戰國時期,楚靈王、齊靈公、鄭靈公等君主,都是飽受批評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趙雍的諡號是一褒一貶呢?

一、趙武靈王的功績

要說到趙武靈王的功績,有一個詞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趙雍即位後,因趙國於中原諸侯爭霸戰爭中常年不利,且趙國疆界常受鄰近諸侯國威脅,及遊牧民族侵擾,遂奮發圖強,提倡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年),趙雍命令軍隊採用胡人服飾,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戴著插有貂尾或鳥羽的武冠,穿皮靴,藉以發展騎兵,訓練在馬上射箭的作戰技術。趙雍推行胡服騎射,是親自帶頭集中精力來進行的,是有計劃而親自逐步貫徹的。他不但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藉此擴大領土,而且使這些遊牧部族服從;還收編了林胡和樓煩的騎兵,藉以增強兵力,使趙國從此成為與齊、秦並列的強國之一。

在胡服騎射增強趙國的國力後,開疆擴土也成為趙雍的重要功績。一方面,採取連結秦、楚、宋以牽制齊、魏、韓等國的策略,趁諸國混戰之際持續進攻中山國,將其徹底攻滅。中山國雖然不是戰國七雄,但是,早在春秋時期,中山國就和強大的晉國相抗衡。戰國初期,中山國一度被魏國消滅。不過,頑強的中山國成功復國,並將趙國的疆域分割為南北兩個部分。因此,消滅中山國也解決了趙國的心腹大患。

另一方面,趙武靈王在位時,收服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築「趙長城」於陰山下,拓地千里,使趙國國勢為之一振,成為與齊、秦並列的強國。由此,趙武靈王的武功,完全可以媲美歷史上的武皇帝。

二、趙武靈王的問題

當然,趙武靈王也不是沒有問題的。趙雍的第一位夫人韓氏是韓王的女兒,為趙武靈王生下公子趙章。後來,韓夫人去世。趙武靈王十六年(前310年),趙雍得到美女吳娃,深為寵愛。吳娃生一子趙何(後來的趙惠文王),而趙雍也將吳娃立為王后,後世稱「惠後」。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五月,趙雍在東宮舉行盛大朝會,將王位禪讓給趙何。以肥義擔任國相,與群臣輔助趙惠文王。趙雍則使用主父的稱號。趙武靈王的本意是方便自己開疆擴土,但是,廢長立幼,自古就是取亂之道。更為關鍵的是,在廢長立幼後,趙武靈王又對長子趙章心懷愧疚,所以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年),趙雍以東安陽(今河北陽原東南)封趙章為代安陽君,派田不禮為相。於是,趙國出現了一分為二的危機。

趙武靈王傳位的行為,直接引發趙章一派與趙何一派的矛盾。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章決定先發制人,也即起兵殺害趙惠文王。當然,在沙丘之亂中,不僅趙章兵敗被殺,趙武靈王也被囚禁起來,最終丟掉性命。

三、諡號

最後,趙雍去世後,諡號「武靈」,後世稱之為趙武靈王。當時流行去雙字諡號,根據《逸周書·諡法解》的記載,「克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一方面,「武」概括了趙雍的前半生:胡服騎射,滅中山逐林胡,拓土千里,這完全配得上武的諡號;另一方面,「靈」字概括了後半生:傳位幼子趙何之後又想立長子趙章為代王,導致沙丘之亂,並消耗了趙國的國力。基於此,趙武靈王的諡號最終是一褒一貶,看似矛盾,卻又十分合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