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玄奘紀念館,談一談這位讓中印兩國都為之敬仰的高僧大德

烏仗那國的刀筆吏 發佈 2024-04-09T20:24:50.191905+00:00

「There is suffering in this world. It is not up to me to rescue the world from hardship and deliver mankind from misery. It's only through the Tripitaka scripture in India.」

玄奘 · 非菩薩者何

關於玄奘,我有著太多要表露的情感。記得當初我對佛法懵懂無知,只因讀到了玄奘的傳記而生起了尋求佛法的心。那個能夠讓他捨棄生命也要獲得的東西是什麼?它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開始了對佛法的探索。


我已經不記得讀過多少遍《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了,每一次讀都有著不同的感悟,起初只是知道有這樣一件事情而已,但後來隨著對內容的熟悉,閱讀時場景猶如電影般在腦海中放映,看到這些場景越發能感受到一位菩薩的辛苦與悲心,我經常被裡面的一幕幕場景打動,且每讀一遍都能被感動一回。


走出長安城的玄奘,踏入了自己未知的土地上,前方的路不管遇到什麼都要獨自去面對。一路的官員無不對他放行且施與幫助,我想這些人也是被玄奘的堅毅所打動了吧!

在莫賀延磧中,面對浩瀚無垠的沙漠,要挑戰的不僅僅是身體的素質,更要挑戰的是自己內心的那份孤獨。當我讀到玄奘在缺水時,他違背了自己的誓言,向東走了十餘里,當想起自己的誓言後調頭繼續西行,每當讀到這裡時我都會熱淚盈眶,記載的是如此的真實,這樣的艱辛又有誰能知?當玄奘因為缺水而接近死亡邊緣的時候,又是什麼讓他強撐著疲憊的身體甦醒?那種意志力,除了玄奘還有誰能有哇!

從龜茲到伊塞克湖,這段雪山猶如死魔般隨時可能吞噬玄奘的生命,一行隊伍損失近半,在饑渴、寒冷、雪崩、懸崖面前,有人一失足滑下萬丈深淵,有人探路遇到雪崩就再沒能回來,有的人一夜過去就再沒能醒來。我想那一定是玄奘一生最為艱苦的一段時刻。面對著雪山,似乎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唯有那不變的信念。當時站在伊塞克湖下的玄奘,望著背後的雪山,又會發出怎樣的感慨?


在印度,玄奘看到印度的衰落,除了那爛陀,玄奘已見不到佛法在印度昔日的輝煌,這位求法僧的感傷又有誰能知?他在那爛陀學習了五年,他無比的珍惜這段時光,因為這五年是他用生命換來的。對於我這等不曾為法獻過身命的人來說,又怎能體會的到那顆珍惜的心呢?這樣一顆對法珍惜的心,最終成就了玄奘。而他的悲心,也推動著他回到自己的故國,譯經傳法,他知道他的祖國需要他。

當玄奘帶著上萬卷貝葉經回到長安時,他此生的使命並沒有結束。玄奘認為自己要做的事才剛剛開始,他開始準備從事經典的翻譯,在人生的最後二十年裡,他白天要處理種種事務,晚上要翻譯經典,每天睡眠時間不足四個小時,嘔心瀝血,積勞成疾,當他發現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加緊了《般若經》的翻譯速度,聽說玄奘法師在翻譯《般若經》時,由於過度勞累,咳血不止。可他為了能將《般若經》譯完,一邊咳血,一邊翻譯。休息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當《般若經》翻譯完畢後,《寶積經》只翻譯了四行,玄奘便將手中的貝葉輕輕合上,他已經用完了自己的全部心力。他的一生已無愧於佛法,無愧於眾生了。

歷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坐脫立亡,以種種方式示現死相。很多人也對這樣離世的大德心生敬仰。相比之下,玄奘離世樣子卻顯得一般。但如果玄奘是那樣離世的,我可能並不會對他有多大的敬意。可他就這樣積勞成疾,疲勞而去,我反而對他生起了無比的敬意。


來到玄奘的紀念館前,看到玄奘的塑像時我已然熱淚盈眶,那一刻我疾步走上前去向他頂禮,似乎一下忘掉了周圍的環境。


「作為一個中國人,忘記玄奘大師是可恥的!中華的五千年,我獨敬您一人。我對您已經付出了全部的情感。我知道,只有將您翻譯的那些經論皆爛熟於心時,當將這些教法讓大眾所知時,我就會見到您。只有這一個方法,我才能與您同在。」


西行十九載,步行五萬里,途徑一百一十國,翻譯經典一千三百餘萬字,捨身求法,嘔心瀝血,譯經傳法,高齡不辭,此之精神,非菩薩者何?

「There is suffering in this world. It is not up to me to rescue the world from hardship and deliver mankind from misery. It's only through the Tripitaka scripture in India.」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