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兒子親述:巴菲特家族5大人生準則,原來成功真的有方法

中信出版集團 發佈 2024-04-10T04:49:11.475568+00:00

在我們的一生中都會遭遇這樣的難題:如何抵禦各種誘惑和壓力,找尋自己的人生志向,以源源不絕的激情去追尋夢想......哪怕是家財萬貫、世界首富的兒女們也會有同樣的困惑。

在我們的一生中都會遭遇這樣的難題:如何抵禦各種誘惑和壓力,找尋自己的人生志向,以源源不絕的激情去追尋夢想......哪怕是家財萬貫、世界首富的兒女們也會有同樣的困惑。

最近巴菲特的兒子——彼得·巴菲特在《父親巴菲特教我的事》這本書中,結合父母對自己的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經驗,分享了很多關於金錢和幸福的價值觀,也正是基於此,使得曾經一度迷茫的他,現在可以在熱愛的音樂事業中有所成就。

他在書中談到,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最重要的做人態度是:人生始於何處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將去往何處。

人生由你打造

很多人認為,作為巴菲特的兒子,彼得·巴菲特的人生起點很高,他的一生理應x享受著無盡的特權。

但現實是,彼得在離開大學後,就開始獨立地生活,不僅要負擔音樂工作室的開銷,還有房貸的壓力,他和其他普通的年輕人沒什麼兩樣,都在為工作和生活不停打拼。

每個見過彼得的人在得知沃倫·巴菲特就是他父親時,通常會接一句:「但你看上去很普通哎!」

身為股神之子,彼得沒有在「特權」的庇護下繼承父親衣缽,成為華爾街金童,而是獨立走上音樂創作的道路。

儘管歷經了很多波折,但他終於靠努力和對音樂的熱情,收穫了音樂事業上的成功,並憑原創配樂贏得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艾美獎」,成了全美知名的音樂家、作曲家。

彼得的音樂事業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早期,他為MTV創作音樂,1990年奧斯卡獲獎電影《與狼共舞》中令人難忘的「火舞」配樂便是他的得意之作。

迄今為止,彼得以自己的名義發行了15張專輯,還為Narada、Epic和Hollywood灌制唱片。

彼得·巴菲特(左)與父親沃倫·巴菲特

不可否認,彼得從小並不缺衣少食,他申請上大學時推薦信的人中就有《華盛頓郵報》的老闆,大學未畢業就得到了爺爺9萬美元的遺產。

如果他想在華爾街謀個什麼差事,或許就是爸爸一個電話的事情,但他偏偏做了音樂人。

「音樂人?……成功嗎?」這是彼得經常需要面對的另外一個話題。

作為股神的兒子,或許可以不搞金融投資,但不可以不成功。他不得不生活在一種比較中,生活在人們的期待中。

他如果成功,人們會說:「他是巴菲特的兒子嘛。」

他如果不成功,人們又會說:「他還是巴菲特的兒子呢!」

那麼,要多麼成功才算成功?他如何找到自己獨立的身份?他又要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這位億萬富翁投資者沃倫·巴菲特的兒子說,他從父母那裡繼承的唯一真正的遺產是一種哲學:人生由你打造。

出身富足的孩子,不是含著金湯匙,而是背上插著金匕首

「人生由你打造」是巴菲特家族的信條

彼得兄妹三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熱愛,姐姐選擇做家庭主婦,哥哥做了農民、攝影師,而他成了音樂家。

巴菲特的三個子女

他說,人只有追隨自己的激情,建立自己的事業,才能收穫成功。

人們通常認為窮孩子與富孩子在行為模式上一定會有很大不同。社會學的調查卻發現,這兩組孩子中有極端行為取向的可能性幾乎一樣大。

他們當中都有孤僻封閉、膽小怯懦的,也都有脾氣火爆、叛逆滋事的,原因並非來自家庭的經濟狀況,而更多地與父母感情不和或長期缺少關注有關。

彼得說,父親給他帶來的最大幸運,是給了孩子們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庭,以及對孩子選擇的充分尊重

當彼得20歲出頭,決心以音樂作為終生追求時,父親對他說過一番話:

「兒子,咱們倆其實做的是同一件事。音樂是你的畫布,伯克希爾(沃倫·巴菲特的公司)是我的畫布,我很高興每天都在畫布上添幾筆。」

年輕時的彼得

一般人可能羨慕生在富豪家「嘴裡含著金湯匙」的天之驕子,覺得他們一出生就在終點了。

但巴菲特不這麼認為,他說家庭給了富二代「豪華的環境,貧乏的人生,他們不是生來嘴裡就有金湯匙,而是生來背上就插著金匕首」。因為出身富足的孩子往往更缺少奮鬥的動力。

在書中,彼得把他人生探索的心得與我們分享: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繼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創造的那部分。不論你有個富爸爸還是窮爸爸,幸與不幸都可能在你的手中轉換。

他也總結了巴菲特家族倡導的5個人生信條,希望能給當下迷茫中的人帶來一些啟迪。

人生起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終抵達了哪裡

1. 崇尚工作本身,而非回報

巴菲特的專注力是如此犀利、如此純粹。毫不誇張地說,巴菲特進入工作狀態時,他就像進入了一種「入定」的狀態

是什麼能夠讓巴菲特在漫長的工作時長與令人殫精竭慮的決策面前,常年保持著飽滿的精神狀態?

首要原因在於,他實際上並不是為了金錢而工作。

對巴菲特和如今的彼得來說:職業,首先在於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讓工作成為一件就算艱難,也能讓人心生歡喜甚至感受到些許神聖的事。而金錢的收穫只是努力工作的副產品。

如果巴菲特以金錢為主要工作目的,他所做的一切會迅速變成乏味的日常行為:一份工作。

崇尚回報而非工作本身的問題在於,回報是個隨時可能失去的東西。

任何經歷過這幾年不確定性的人都深有體會,一個今天還站在人生巔峰的成功人士,隔天就可能因為公司破產而一無所有;一名傑出企業家會因為全球市場環境的變化突然就敗走麥城。

那麼正確的工作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一種明智持久的工作理念不會把重點放在回報上,而是會放在過程本身——對待工作的興趣、專注和對目標的堅定程度。

這是沒有人可以奪走的東西。

2. 公平是個神話

公平的環境只存在於人的想法中,是一種柏拉圖式的理想。

那麼,既然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競爭環境的天平傾向一方,我們對此又能做些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前提是認可人生而平等。人生境遇可以天差地別,人的本質卻是一樣的,每一個生命都享有同等的尊嚴與價值。

我們只能盡力去幫助他人,但幾乎無法確定自己的幫助是否真的有效,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

人生沒有那麼簡單,我們要應對的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但需要我們時刻抱有善意。

3. 找尋真正的職業宿命

為什麼讓年輕人辨認出自己真正喜愛的職業那麼難呢?有什麼樣的阻礙,需要走什麼樣的必經之路呢?

其中一個艱難之處就在于欣然接受一個職業歸宿意味著要為人生的賭注加碼。

彼得·巴菲特(左)與父親沃倫·巴菲特

在生活中的大部分領域中,能達到平均水平已經非常不錯了。處於平均水平不會讓人產生壓力,也會把人的預期保持在可控範圍內。

那是不是每個人都得有一個終身的職業使命?

這個問題取決於如何定義它。理想世界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大的快樂,並且這個快樂恰好是生計來源。但在現實世界中,實際情況卻不總是這樣。

如果定義的更為寬泛,職業宿命是:我們所感受到的一種引力,它把我們拖向一個感覺很對的、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它帶給我們的極致快樂是一種一切都對了的感覺,有可能以任何方式出現在我們所選的道路中。

如果足夠有耐心,願意把思路打開,再加上一點運氣,我們終將找到通往那個交匯點的路,那正是真正的職業宿命所在的地方,等著我們前去認領。

4. 既要找尋,也要創造

找到真正符合心意的職業歸宿是一個巨大的里程碑,不過這只是第一步。

去探索這份職業意味著什麼、需要面對什麼樣的挑戰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這也只是第二步。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歸宿,我們要拿它怎麼辦?

如果希望命中注定的事業能成為賴以為生的手段,那麼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必須找到能夠用它來為我們支付帳單的方式。

其實,重點是「平衡」。

如果希望在忠於本心的同時還能讓自己付得起房租,吃得起三餐,就需要找到讓自己的能力、喜好與商業世界交匯的最佳位置

我們需要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歡做、同時還能讓別人認可價值,並願意為之買單的事是什麼。

5. 成功的標準,取決於自己

最近幾年,外部經濟環境風雲難料。這個月被捧上神壇的職業下個月就會被棄如敝履;上一年還拿獎金拿到手軟的寵兒,一夜之間可能就成了失業人員;走在人生快車道上的企業高管某一天也會發現自己的公司已然破產。

這些人在順風順水時享受了巨大「成功」,當金錢閥門被關上之時,他們的成功就即刻消失了嗎?如果說成功這麼容易被抹殺,那麼它當初又能有多穩固呢?會不會從一開始,這種成功就一直是鏡花水月呢?

要把握的一條底線是,盲目把金錢視為成功的依據,這個立場太過危險。

單純從謹慎的角度來講,我們都應該避免用他人支付的酬勞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來定義成功呢?

其實,根本就沒有萬能的答案,而重點恰恰在於此。

對成功來說,一個有意義、有共鳴的定義一定是因人而異的。我們無法定義他人的成功由什麼構成。對於什麼能讓自己獲得滿足,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自己的版本與努力的方向。

我們不必用同樣的方式來定義成功,不必採用同樣的「記分」標準。重要的不是最後會得到什麼樣的淨回報,而是我們都有過共同的經歷,都在各自熱愛的事物上一路追尋。

我們都在為自己選擇的人生竭盡全力。彼得說,父親巴菲特在這一點上的踐行對他來說是巨大的影響。

人生是由我們自己塑造的。你的人生起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最終抵達了哪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