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尿崩症(肺氣虛損)臨證驗案分析,溫陽化氣,益氣攝水

廣安門中醫專家王劍飛 發佈 2024-04-10T05:33:27.910397+00:00

中醫病案整理: 熊某,女,28歲,初診。刻診:尿頻急2月,口渴欲飲,每日飲水約6000ml、每天小便20多次,尿量多,飲一溲一。面白消瘦,疲乏倦怠,五心煩熱,失眠,納差,時乾嘔,大便干。除尿比重低外,其它檢查指標均正常。

中醫病案整理: 熊某,女,28歲,初診。刻診:尿頻急2月,口渴欲飲,每日飲水約6000ml、每天小便20多次,尿量多,飲一溲一。面白消瘦,疲乏倦怠,五心煩熱,失眠,納差,時乾嘔,大便干。除尿比重低外,其它檢查指標均正常。西醫診斷為尿崩症,服用雙氫克尿噻、氯化鉀、尿崩停等藥半月無效。患者由家人攙扶來診,呈急性痛苦病容。舌可稍紅,苔薄白,脈細數。

病機:肺氣虛損,腎失氣化。治法:溫陽化氣,益氣攝水。

方組:紅參,炒白朮,茯苓,澤瀉,寒水石,豬苓,桂枝,石膏等。

二診:精神稍有好轉,但神情淡漠,氣短懶言,動則心悸,多尿,面白,肢冷。昨日脫毛褲後,自覺病情加重。患者曾過度勞累,精神緊張,期間受過2次嚴重驚嚇,後病情加重。舌紅苔薄黃,脈細弱。

註:過勞傷氣,恐則氣下,驚則氣亂,驚恐傷腎,以致陰陽兩虛,氣化失制。

三診:精神好轉,面白、肢冷減輕。仍多飲多尿,氣短懶言,動則虛喘,有氣往下墜之感,食不知味。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註:重用黃芪、紅參、白朮、炙甘草益氣生津補脾肺,升清陽以助運化;柴胡疏達肝脾之氣,助黃芪升舉清陽;五味子益氣生津固澀;益智仁、烏藥溫腎散寒,行氣縮尿,補命門之火以助脾土;半夏降逆止嘔,消痞散結。自尿牡蠣湯同氣相求,固澀小便。

四診:患者精神振作,面帶喜色,不用攙扶了。煩熱大減,飲水減少,每天小便12次,尿量約2400 ml,逐漸停服西藥。有食道梗塞感。舌紅苔黃少,脈比以前稍有力。

五診 :家屬代述患者病情已穩定,納食好轉,精神振作,諸症減輕。

按:(中樞性)尿崩症是由於下丘腦—神經垂體後葉病變,致抗利尿激素合成與釋放障礙,遠端腎小管與集合管對水的回吸收減少,尿液不能濃縮,以多尿、煩渴、多飲與低比重尿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症。近似中醫「消渴」、「蓄水證」的範疇。

此病案病情較為複雜,牽連多髒,而偏重在肺、脾、腎,此三髒及與水液升降出入息息相關。水液不能氣化升騰,直趨下走而虛寒,虛寒者小水大利為害(腎關不固,水失氣化),腎上連肺,肺氣無權不能布津,上虛不能制下,則腎水終不能攝。中氣不足,清陽下陷,氣不攝津而成本病之機理。《神農本草經》:「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

中醫根據病情先後輕重主次,層層深入,絲絲入扣,以病因病機辨證立法立方,切中病情,以強腎為本,固守中焦,著眼脾肺,初用春澤湯以肺腎為治,接著補腎治本,中期健脾土助後天之源,以土製水,後期肺、脾、腎兼顧而治。層次井然,主次分明,藥證合拍,療效頗佳。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所述配伍、方劑藥方、驗方,藥膳等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切勿盲目嘗試!本文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