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丨讓歷史記憶在老城復活—淺議信陽老城街區改造歷史文化保護

雲端信陽 發佈 2024-04-10T11:53:42.403202+00:00

身為生於斯長於斯的老信陽人,為了獻計家鄉建設,造福老城市民,我們查閱大量記錄信陽老城歷史的文史資料,實地踏勘改造區域大街小巷,走訪信陽百歲文化名人戴南園、文物專家張寶銀等老城新中國成立前後歷史親歷者,組織部分溮河區文史撰稿員自費到安徽合肥三河古鎮等地參觀學習。

 作者:朱德順  

欣聞信陽老城勝利南路街區城市更新改造,和部分熱心信陽歷史文化研究的同行們認真研讀信陽市溮河區人民政府發布的《關於信陽市勝利南路街區城市更新項目設計方案徵求意見的公告》。身為生於斯長於斯的老信陽人,為了獻計家鄉建設,造福老城市民,我們查閱大量記錄信陽老城歷史的文史資料,實地踏勘改造區域大街小巷,走訪信陽百歲文化名人戴南園、文物專家張寶銀等老城新中國成立前後歷史親歷者,組織部分溮河區文史撰稿員自費到安徽合肥三河古鎮等地參觀學習。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勝利南路街區改造「留住城市記憶,傳承古申文化」的基本主張和建議,受到溮河區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極大關注和充分肯定。


  2月21日,筆者和部分溮河區文史撰稿員受邀參加溮河區政協「溮河區勝利南路改造歷史文化保護座談會」。會上,設計方上海新建設設計公司通過PPT從「老城復興、煙火重生、賡續文脈」等方面展示了他們的設計方案。令人遺憾的是,可能因該設計團隊對信陽老城文化的不諳,其規劃方案中,白牆黛瓦、石條輔路的老街區、老胡同,青石青磚砌就、金屬木製構建的古塔、古碑、古橋、古城牆、古牌坊等信陽古城的文化元素和歷史符號少的可憐。取而代之的是不鏽鋼板、穿孔鋁板等現代建築材料和聲光電錶現手段。不難想像,如果按照他們的設計方案,不出10年,這些化工複合材料和電器,將經不起風雨的侵蝕和歲月的磨礪,灰飛煙滅,一個時期的文化傳承和城市記憶又將不復存在,信陽城老傷疤上又將添新傷痕。


  新中國成立後,幾次信陽老城的大拆大建中,都不同程度存在著重視商業經濟發展,忽視文化傳承的問題。拆城牆、拆申塔、拆牌坊、拆古橋、拆寺廟……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信陽老城區建設進入快車道,大規模的城市拆建,讓信陽老城舊貌換新顏,但千城一面的建設卻抹掉了信陽古城的城市記憶和文化根脈,讓原汁原味的鄉愁失去了應有的味道。中山路、勝利路、鮑氏街、申碑路改造,把信陽老城最後的文脈和記憶都「拆」得無影無蹤,成為老信陽人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痛。

  一、要突顯豫風楚韻的古申地域文化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中國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認為,建築是一種社會藝術的形式,而不是流行風尚。作為信陽古城核心區,要在整體規劃設計上,儘可能增加申城歷史文化元素。要按信陽老城記憶中的街區、胡同、古橋、門店,精心打造豫風楚韻的街區小巷、民居、門店、古橋。切忌最終搞成不倫不類、俗不可耐的「四不像」,喪失城市魂與根的千城一面的新城。



  每個城市都應該有一個或幾個有厚重歷史文化支撐,物象唯美,且具有唯一性的地標性建築或建築群,就是城市象徵或為城市之魂。老城區僅存的兩個古建築,大成殿分量不夠、袁家大樓更沒資格,申塔內外兼修,可惜早已灰飛煙滅。
  當然,老城改造不能單純糾結曾經的過往,一頭扎進歷史的虛無中不能自拔。畢竟單靠青磚黛瓦的豫南民居和小橋流水的自然風光是無法適應大規模城鎮化發展的,老城歷史文化傳承和現代城市發展相輔相成,是未來新城建設和老城改造的必由之路。北京在保留老城部分古建築、四合院、胡同的同時,大刀闊斧拓展新城開發;上海在保留老城區和外灘中式、歐式建築的同時,也在豫園、城隍廟周邊建設許多現代高層建築為信陽老城街區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二、要重點打造幾處歷史景觀
  (一)申塔
  申塔,原名鎮申塔,始建於隋代,塔高13級。坐落在今勝利路和解放路交叉口西北處原報恩寺院內,解放後被逐步拆除。申塔是信陽老城唯一一座冠以「申」字的古建築,被譽為信陽古城的「靈魂和脊樑」。因老街區沒有合適的地點復原如此高大的古塔,建議將申塔按照原貌重建在溮河北岸景觀帶上。


  在勝利路街區顯耀位置矗立「古申伯國」碑。此碑和「何大復故里」、「子貢問宰處」並稱「三塊碑」,原立信陽北關城外皇華館(衙門接待賓館)附近六角亭內(今申碑路東),是信陽古城的三張熠熠生輝的歷史文化名片。「古申伯國」碑原碑高七八尺,系顏真卿所書。目前信陽老城沒有一塊顯示「申城」印記的建築或石碑,重立「古申伯國」碑有利於提高信陽人的歷史自豪感和家鄉情懷。
  (三)老湯鍋胡同食品一條街
  新中國成立後,原有的韋陀口、劉家塘、王家牌坊等三個胡同合併成今天的中華胡同。該胡同曲徑通幽,北起申城大道、南至勝利南路南門夜市、東連朱氏胡同、凱旋胡同,西邊和許多小區接壤,是得天獨厚的城市商業街備選地。建議將此處打造城豫南民居風格的中華食品一條街,從布局上和南門夜市相呼應,將成為信陽老城不二的食品街區。該街既可銷售信陽老字號食品,包括信陽毛尖之父甘以敬當年開辦的元貞茶社、宏濟茶社,也可設立熱乾麵、胡辣湯、柳林豆腐、石涼粉、燜罐肉等信陽特色食品店。為了傳承信陽古城牌坊文化,建議將中華胡同四個連接申城大道和勝利南路出口復古四座老牌坊:五舉牌樓、兄弟翰林牌坊、木牌坊和王家牌坊。因中華胡同不具有地名文化唯一性,建議將原在和美廣場對面的老湯鍋胡同移植到中華胡同。老湯鍋胡同是明清信陽城內唯一用當地名吃冠名的街巷,作為歷史文化傳承還上了央視四套節目《美食中國》,如同北京的菸袋斜街,既有歷史傳承、地方特色,叫起來又朗朗上口,讓人難以忘懷,是宣傳信陽菜的絕佳方法。

  信陽城牆是信陽人的驕傲。城圍九里三十步、城高三丈是超過周邊許多府、州、縣的建成規制。信陽人對四關五門的信陽古城牆的感情超乎尋常。目前信陽老城除在老城牆防洪堤上重建100多米長的西關城牆外,信陽城牆幾乎不復存在。如何打通信陽人對古城牆的記憶神經,延續城市歷史根脈,提升信陽人熱愛家鄉的情懷。建議在南關下坡臨溮河開闊處重建南關(郢門)城門樓,和西關城牆遙相呼應。
  (五)小南門和南汝光兵備道署
  小南門,位於今申橋北城市小遊園附近,是信陽古城牆四關五門最具特色的存在。明萬曆年間,為方便百姓砍柴取水,副使王任和知州朱家法打開塵封多年的小南門,並在城門樓上題匾:「群山拱秀」。
  南汝光兵備道署(簡稱南汝光道)位於今老城中山南路清潔胡同,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歷經明、清、民國多次修繕,直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裁廢。
  南汝光道是清乾隆時期設立的四個道中最大的一個道。清承明制,將地方行政區域劃分為「省、道、府、縣」四級,
  「道」是位於省和府、直隸州之間的管理層級,是對省級制定的方針政策的具體推動者,督促府州縣落實者,並且還有考核的職能,權限是極大的。 南汝光道從級別上講,比信陽州行政上級汝寧府還高一級。南汝光道管轄今鄂豫皖三省共34個州縣的政治、兵事、人物。是信陽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巔峰時刻。
  歷史上的小南門和南汝光道署相鄰。在現在的遺址處打造連體的歷史小景區,絕對是信陽老城一大歷史文化亮點。
  (六)五舉牌樓
  明清時期,中山路、勝利路是信陽古城中心兩條重要的商業街。跨街有許多牌坊。如:五舉牌樓、四級牌樓、都御史牌坊、兄弟翰林牌坊、木牌坊、王家牌坊等。牌坊是信陽古城歷史文化一道抹不去的記憶。以上牌坊最為勵志、最讓信陽人引以為傲的是五舉牌樓。自明弘治戊午科(1498年)至嘉靖辛酉科(1561年)六十四年間,信陽的秀才五次鄉試,每次都有五人中舉,名噪全國。重建五舉牌樓對信陽莘莘學子勵志成長,對信陽人熱愛家鄉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建議將五舉牌樓重建在勝利路和解放路路口或建在中華胡同勝利路南口。
  (七)傳統街巷
  信陽中心城區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明清時期就有胡同和巷並存。這是許多南北方城市所不具有的。老城街區除有許多諸如倉胡同、太平缸、鐵門坎、夏家井、馬家胡同、朱氏胡同、凱旋胡同、道德胡同等老胡同,還有龍泉巷、老湯鍋巷、梅花巷、劉家堂巷等古街巷。胡同(巷)文化是信陽歷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老信陽人有很深厚的胡同(巷)情節。建議重點打造幾個老胡同(巷),進一步擴大中華胡同區域文化協同性和輻射性。
  (八)名人雕像
  老信陽人傑地靈,蜀漢名將魏延、明代「前七子」領袖何景明、安邦重臣馮鎬、戶部尚書張雲、為民伸冤的宋世傑、為民請命的董都堂(董威)、文苑宿將趙清閣,文壇雙雄葉楠、白樺等歷史名人。共和國十大元帥中聶榮臻、葉劍英元帥夫人張瑞華、危拱之都是地道的信陽市溮河區人。
  為宣傳信陽老城歷史名人愛國愛民情懷,提高名人示範效應,建議將信陽歷史名人鑄成銅(石)像,並立碑記之,矗立在老城街區路口遊園或顯耀位置,讓世人銘記。
  (九)櫻桃園紅色遺址
  櫻桃園位於申城大道和中山路交叉口的東北角,因舊時此處有一片櫻桃樹林而得名。櫻桃園是大革命時期中共信陽中心縣委所在地。成立於1929年5月10日的信陽中心縣委,直屬黨中央,下轄豫東南、豫西南22個縣的黨組織。上世紀九十年代,櫻桃園在老城改造中被拆。建議在櫻桃園舊址修建古門坊,在坊額處標註「櫻桃園」,並在門坊下立遺址碑記之。
  (十)永嘉橋和八步橋
  永嘉橋位於南關基督教堂西側,建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63年)意寓「福如東海,蒸蒸日上」,是信陽老城內最大的古橋。八步橋建於清光緒元年, 原址在信陽古八景之一「奎樓晚照」老城牆腳下。可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因信陽市皮革社擴建,遷往下游40米處,除部分石材用於新橋建設外,其餘蕩然無存。八步橋是老信陽極富地標符號的地名。建議:將永嘉橋周邊違建牆體拆除,在建設西路路邊為永嘉橋立碑,打造美觀、醒目的古橋風貌。重建八步橋,並為其立碑。
  (十一)遺址碑
  申塔朝暉、奎樓晚照、溮河泛月是信陽古八景在古城內及城牆外三處景觀,在信陽人心目中當時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因申塔、奎樓雄偉高大,需要有城牆等建築作依託,目前老城區很難找到合適地方建申塔、奎樓;溮河泛月處即「南關天井」早已失去形成「天井」的自然條件不復存在,建議在三處古蹟處立遺址碑。
  (十二)挖掘恢復老城古地名
  地名是歷史文化的傳承,是篆刻在大地的歷史。據清乾隆《信陽州志》和《重修信陽縣誌》記載,老信陽城內有名的胡同或巷有43條(其中胡同30條)。歷經歷史變革,老城留存的胡同(巷)僅有13條,而且面目全非。
  為了喚起本土市民和遊子關心關注信陽老城的情懷,讓來信陽老城從政履職、投資興業外地人從博大厚重的地名文化中認知感知信陽老城,增強信陽老城的地緣親和力,建議在此次老街區改造區域,恢復龍泉巷、書院胡同、當鋪胡同、同善胡同,將清潔胡同復名「道門口」或「道衙口胡同」,將溮河家具城西的供銷胡同改為「天井胡同」。
  老城更新改造是一個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直接影響和展現整個城市形象風貌的重要平台。隨著信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老城人居環境的品質要求也不斷提高,不再僅限城市的新與美,更在乎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情感皈依。借老城勝利南路區域更新改造之際,淺談幾點對老城區改造的粗淺的思考,請有關領導和設計施工單位認真聽取信陽文史界的呼聲,飽含「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故土情懷,和「年深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的他鄉之情,精心打造一座具有歷史文化品味,復活老城記憶,找回失散鄉愁,獨具豫風楚韻風貌的豫南名城、信陽古城,給這座古老英雄、歷經磨難的千年古城留下一點美好記憶和一些可以追尋的歷史印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