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博名家說」關於元代50兩天字號蒙山課銀你知道多少?

gbca公博鑑定 發佈 2024-04-10T18:07:23.610242+00:00

銀礦是人類最早採集開發的金屬礦物之一,礦區在我國分布極廣,而以江西的探明儲量最多,占全國總量的 15.5%。江西西部上高縣,湮沒在茫茫蒙山山脈的一座古代銀礦遺址,引起中外考古、地質專家的極大關注。這是一件公博評級MS63的元代天字號蒙山課銀50兩銀鋌。

銀礦是人類最早採集開發的金屬礦物之一,礦區在我國分布極廣,而以江西的探明儲量最多,占全國總量的 15.5%。江西西部上高縣,湮沒在茫茫蒙山山脈的一座古代銀礦遺址,引起中外考古、地質專家的極大關注。

這是一件公博評級MS63的元代天字號蒙山課銀50兩銀鋌。

錠型端莊大氣,厚重而富有氣勢!薄薄的鏽色之下掩蓋不住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五彩銀光,錠面鏨刻字體小巧而古拙,清晰有力。層次分明的紋路更加展示出此件銀鋌成分的高度純正。整體狀態簡直是美不勝收!

這座堪稱國內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銀礦遺址,曾以其 200 年的銀礦開發生命,先後為宋元明三個工朝輸送著經濟貨幣。在蒙山深處,古銀礦是怎樣走完了其輝煌而又曲折歷程的?

跨越三個朝代的銀礦:

蒙山古銀礦遺址興於南宋慶元六年,止於明萬曆二十三年,歷經宋、元、明三個朝代,開採160多年,距今已八百餘年

蒙山銀礦開採始於南宋(1197年),到元代時成了全國最重要的銀產地。據《江西治金 •江西冶金史研究 》數據,至元、延祐年間,蒙山場的歲課是500錠至700錠或800錠,同時期可查到的其他大礦,如廣東韶州曲江縣銀場、雲南銀洞、安徽霍邱縣豹子岩銀礦,歲課分別只有3000兩(合60錠)、4048兩(合81.6錠)與100錠。

地理位置:

蒙山銀礦遺址位於中國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城南30公里的蒙山,是宋元明時期的銀礦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主要分布在上高縣蒙山太子壁峰方圓 5公里範圍內,已發現古銀礦礦井20多個、冶銀場 1個、蒙山銀場提舉司遺址 1個、知名古書院"正德書院" 1座、佛教"聖濟派"發源地"聖濟禪寺" 1座,是目前國內發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銀礦遺址之一,具有重大的史料、人文和旅遊開發價值。

太子壁是蒙山銀礦的主要採礦區。在當地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據說有一位太子因故被貶蒙山督煉白銀,卻與蒙山「桑女」相戀,後拒絕回京,被逼撞壁而亡,此地因紀念太子而得名。

這故事雖是杜撰,但也並非空穴來風,蒙山場在元代先是歸提舉司掌管,後改由瑞州路管持,所采煉得的銀兩,先是上歸皇太子,後政為皇大後「湯沐邑」封地上的財賦收入。《元典章新集》中還記載了一段延祐七年(1320年)皇太后直接下懿旨處理蒙山場煉銀戶矛盾的史料,可見當時皇家對這個銀礦的重視。

50 萬噸礦渣重現大規模冶銀場:

至正十年(1350年)五月,「瑞州上高縣蒙山崩」(《新元史》),蒙山場關停。雖然後來在明永樂四年(1406年)重新開採,但規模再不復從前。蒙山銀礦遺址採礦區西北部為冶煉區,有多處古代冶銀後的礦渣堆積。其中堆積體量最大的,長約170米、寬112米、高出地面9一20米,儼然成了一座礦渣山,總重量估算約50萬噸。

據當地村民說,20世紀50年代時,人們曾經用堆在這裡的礦渣修建公路地基,令堆積厚度減少了約1/3。礦渣中較大者直徑約50 厘米、厚8一9厘米,單塊重量超過 50公斤,由於當年的冶銀技術落後,礦石中的礦物成分並沒有完全被提煉出來,礦渣中仍還有一定量的金、銀、鉛、錫、錳等金屬。在爐坪東側山坑,有個村莊叫監里,這就是當年蒙山銀場的管理機構「提舉司」所在地。

古代把礦山劃分為四個級別,即:監、場、廠、務。其中「監」是最高級。而蒙山銀場就屬於"監"級。「監里」的村名也是因此而得名。據同治《上高縣誌》記載:「宋慶元6年,有銀鉛發泄於蒙山,於是即蒙山置場。元至元十三年置提舉司.......。」可見蒙山銀場不僅屬"監"級,後來又升為提舉司,是當時朝庭的重點財政部門。

如今,監里村雖然人煙稀少,但數十棟房舍依舊俱在,足見當年提舉司面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