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天然氣統一大市場,是時候了!

能源雜誌 發佈 2024-04-10T19:50:41.293755+00:00

儘管中國在過去一年的天然氣消費、進口、對外依存度不同程度出現下降,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天然氣需求已經到了峰值,不意味著中國天然氣需求強度從此以後將開始下降。

文 | 濟民

近年發生的歐洲能源危機以及俄烏衝突顯著改變了全球能源革命進程,天然氣的戰略地位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進一步凸顯。儘管中國在過去一年的天然氣消費、進口、對外依存度不同程度出現下降,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天然氣需求已經到了峰值,不意味著中國天然氣需求強度從此以後將開始下降。

相反,從實現碳達峰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雙重現實需要出發,中國不但需要天然氣消費,而且需要加快天然氣的消費進程。天然氣雖然屬於化石能源範疇,但其較可再生能源的穩定性和較煤炭的低排放優勢很明顯,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在可再生能源的系統穩定性尚未得到完全徹底的驗證、可再生能源成為主體能源尚需要一定周期的形勢下,現階段及今後一個時期天然氣消費是兼顧經濟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的最為現實的選擇。對我國而言,加快建立天然氣統一大市場是促進天然氣消費的重要選項,也是建設統一能源大市場的重要環節。

建設全國天然氣統一大市場,就其運行機制而言就是要依託發達的天然氣管網、儲氣設施和水陸運輸通道等「硬體」,通過價格機制「軟體」的資源流動導向功能發揮,實現全國範圍內包括國產氣和進口天然氣在內的天然氣高效合理流動,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主體的用氣需求,在實現天然氣資源的優化配置、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助力能源革命。

「軟體」和「硬體」相互配合是統一大市場的核心。就我國而言,目前天然氣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在「軟體」和「硬體」方面都存在不足,都有短板,需要彌補。


軟硬體不足

「硬體」方面,首先表現在天然氣基礎設施普遍不足。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作為天然氣消費和生產大國,天然氣管網、儲氣設施建設均較為滯後,人均擁有里程及容量指標處於較低水平。

美國天然氣管道總長240萬英里,本土天然氣州際管線里程達二十萬英里,境內有超過210個管道系統,182家管輸服務公司;同時全境有220多座地下儲氣庫和眾多交易中心,儲氣庫工作氣量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比例在15%左右。我國目前天然氣管網裡程僅12.3萬公里,儲氣庫有效工作氣量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比例不足6%。

目前的國內天然氣消費量在3700億立方米/年左右,按照國內外代表性預測機構到203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達5000-6000億立方米/年考慮,目前的硬體設施顯然是不充分的。

在「硬體」設施不足的情況下,我國為提升儲氣能力將天然氣接收站儲罐容量優化一定程度上也視為短期儲備,同時將天然氣儲備的指標分解到各供氣企業以及各燃氣公司,要求各主體充分挖掘內部潛力,保持一定的儲氣能力,這些舉措客觀地講安全保障程度有限。

「軟體」方面,價格改革不到位是最為關鍵的制約因素之一。目前工業用氣和民用氣價格倒掛現象依然存在,管道氣和LNG價格雙軌制改革難度較大,天然氣門站價格改革一直久推不決,成為天然氣價格改革的難點和堵點,不僅僅影響到天然氣市場建設,也牽涉到整個能源大市場的構建。天然氣價格機制未能理順的直接後果就是天然氣價格的剪刀差和交叉補貼現象,工業用戶補貼居民用戶加大了工業用戶的經濟負擔。

同時價格改革不到位也使得上遊資源供應商缺乏供應積極性,天然氣短缺屢見不鮮。從價格順延角度看,除發電和化工用戶之外,絕大多數工業用戶原料天然氣消費成本占其產品或勞務總成本的比例較低,具備相應的氣價承受能力。

居民用戶的戶平均用氣量有限,按照年度人均天然氣消費量40立方米計算,一個三口之家的年天然氣消費也就120立方米。若將居民家庭液化石油氣和煤氣的天然氣替代因素也考慮進來,三口之家的年天然氣消費預計可達200立方米。

按照這個消費量及目前的收入水平,價格上浮不足以對居民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此外針對生活困難群眾的用氣補貼政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疫情之後隨著各項政策的逐漸放開,隨著經濟增長復甦,可以適度考慮加快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步伐,逐漸扭轉天然氣價格倒掛現象。


未來趨勢

從長周期方面看,加快建設天然氣基礎設施對市場化建設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四通八達的天然氣管網形成,天然氣區域間調劑餘缺的可能性就將進一步增大。就國際發展趨勢看,歐洲、美國天然氣消費近年基本到峰值水平,疫情、能源危機及俄烏衝突帶來的歐洲天然氣需求反彈以及隨之而來的市場供應緊缺是暫時現象。

歐洲目前並未因化石能源消費的反彈而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力度,相反還在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在其最新發展規劃中還提出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提升5個百分點。中國與歐美的能源革命同在大力推進,但雙方起點不同,中國的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消費占比依然接近60%,遠高於歐美,天然氣消費處於增長期,天然氣在中國的能源革命進程中將較長時期占有重要地位。

歐美天然氣需求峰值來臨對中國而言是機會,因為全球天然氣供應的潛力還相當充足,而中國是未來的需求大戶。因此加快建設天然氣管網、儲氣庫等基礎設施是中國迎接天然氣時代的現實之舉。特別是儲氣庫建設尤為重要,因為儲氣庫在整個天然氣產供儲銷產業鏈中可起到依靠工作氣量平息市場價格波動,確保供應穩定的作用。2022年歐洲在應對俄氣供應下降的過程中對境內儲氣庫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發揮了重要影響。

天然氣實現氣源供應地就近消費是全面降低天然氣消費成本、推進天然氣消費的重要一環,這是建設天然氣大市場應該考慮的又一重點因素之一。目前是這樣,將來管網發達以及大市場建立起來之後也是如此。

過去建設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等大型輸氣工程,天然氣主要輸往東南沿海少數地區,這一供需格局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主要是基於經濟實力和發達地區天然氣供應渠道有限因素考慮,工程建設優先保障發達地區用氣需求。如今的經濟發展環境同數十年前已不能同日而語,沿海地區已經建設了一定規模的LNG接收站,國內企業與海外企業簽署了一批海外天然氣供應合同項目,滿足沿海東部地區天然氣需求。

天然氣供應已形成中亞、中俄、海上等多元進口渠道,年度LNG進口量已經超過管道氣。在此形勢下,天然氣實現距離氣源地就近消費以實現低成本利用條件逐漸具備。全國無論是東部、中部、西部都有生態環境建設目標,都需要清潔能源結構轉型,天然氣消費對上述目標皆為利好。之前的最大顧慮是放開天然氣價格管控後天然氣價格上揚會令消費者無力承擔,其中成本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天然氣長途運輸。就近消費可為用戶節省運輸成本,從而降低天然氣消費成本壓力。

問題在於,若要實現天然氣就近消費,之前已經形成的天然氣管道供應模式需要隨之作出調整,需要依靠目前形成的多氣源在不影響剛需目標前提下提升氣源地(產地、進口地)管網或水陸運輸沿途天然氣消費水平,這需要有相應產業政策的跟進以及頂層設計的調整,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建設天然氣統一大市場的難點和重點。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三北」地區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理論上需要一批氣電項目調峰支撐,由此可能改寫未來天然氣區域流向。「三北」地區是未來國內可再生能源基地,也是國內天然氣主產地以及進口中亞和俄羅斯天然氣的必經之地,因此在「三北」建立匹配綠電裝機確保電力穩定供應的氣電項目符合天然氣資源優化利用原則。

此外,國家管網公司成立之後,國網與地方管網正在攜手建設完善全國一張網的天然氣管網通道,促進管網互聯互通。按照國際慣例的「管住中間、放開兩頭」天然氣定價機制正在逐漸推進落實,對於就近消費也可產生推動。

端穩能源飯碗需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大市場,需要煤炭、天然氣、石油、電力市場共同發力,相互協同與支持。天然氣產業對管網等硬體基礎設施有著更強的依賴,一體化要求程度高,價格改革難度大,市場建設尤其任重道遠。但從長期的發展趨勢看,未來全球天然氣供需變化將朝著利好中國天然氣需求的方向發展,因此建設天然氣統一大市場增強保供的意義毋庸置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