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萬米海底一路「潛」行

光明網 發佈 2024-04-10T21:25:16.124850+00:00

1月2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東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溝最深點完成深潛作業後,成功回收。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抵達該海溝的最深點,由此拉開了對該海溝系統科學考察的序幕。

1月2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東南印度洋蒂阿蔓蒂那海溝最深點完成深潛作業後,成功回收。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抵達該海溝的最深點,由此拉開了對該海溝系統科學考察的序幕。

海溝最深點、人類首次抵達……這些戰績只是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國際科考航次任務中的一個縮影。

目前,「奮鬥者」號已在南太平洋、東印度洋連續工作150多天,下潛60餘次,下潛深度多次突破萬米。「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這三台載人潛水器已累計下潛接近一千次,中國逐漸成為全球載人深潛的骨幹力量。

「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深海技術與裝備研發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和進展,其中之一就是我國大深度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裝備譜系初步建立。」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殷敬偉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載人潛水器不僅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國之重器」,也是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具體實踐。

2002年,「蛟龍」號正式立項,作為中國第一台大深度載人深潛器,其設計目標定在了海下7000米。在「蛟龍」號研製成功前,我國研製過的載人潛水器的最大深度只有600米。

從600米到7000米,數字背後是技術跨越。「蛟龍」號計劃用10年時間,走完國外同行用了近60年才走完的路。

2012年,載人深海潛水器「蛟龍」號研製並海試成功,我國載人深潛能力從600米一步跨入7000米。

「蛟龍」號之後,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化成為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共識。經過慎重論證,2009年,我國第二台大深度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關鍵技術開始研究。它的下潛深度回撤到4500米,但關鍵技術國產化率超過95%。這意味著,它的研發難度並不小於「蛟龍」號。

為了攻克「蛟龍」號的國產化難題,科技部先後部署了8個項目(課題),經過8年的艱苦攻關,我國具備了載人艙、浮力材料、鋰電池、推進器、海水泵、機械手、液壓系統、聲學通信、水下定位、控制軟體等10大關鍵部件的自主研製能力,「深海勇士」號國產化率超過95%。

2017年,「深海勇士」號在我國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試驗任務,此時,我國的載人深潛事業已經邁出向萬米進發的步伐。

此前一年,「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立項,核心任務是研製全海深萬米載人潛水器。

經過近4年攻關,2020年11月10日,「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3位潛航員也在第一時間通過水聲通信系統表達心聲:「親愛的觀眾們,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鬥者』號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的海底。」

記者 何 亮

來源: 科技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