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成果|大運河璀璨文明之舟船文化—烏篷悠悠蕩千年

浙江社科 發佈 2024-04-10T22:56:20.263184+00:00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的中國大運河,數千年至今,依然靜靜流淌著,從古至今,大運河上舟楫穿梭來往,溝通中國南北。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的中國大運河,數千年至今,依然靜靜流淌著,從古至今,大運河上舟楫穿梭來往,溝通中國南北。大運河文化又稱「京杭大運河文化」,但不同於「運河文化」。因為運河文化,可泛指世界範圍內的人工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大運河自開鑿以來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運河流域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囊括了中國若干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國家因素,又創造出大運河流域多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非國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大運河文化,是以黃河流域文化為核心,與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獨特的江河文化,並緊密與中原文化相承。

大運河孕育的船文化(紹興篇)

大運河(紹興段),位於中國大運河最南端,屬於浙東運河,最早開通於春秋晚期,至西晉末年基本形成,並於宋代進入全盛時期,是中國大運河連接內河航道與外海的紐帶,至今仍然發揮著航運和水利功能。運河西自錢清鎮入境,向東依次流經紹興柯橋區、越城區和上虞區,是紹興最長的線性文物,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作為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紹興依水而建、因水而興,境內大小河流總長有1900多公里,水路四通八達,成就了歷史上「萬井千閭富庶,雄壓十三州」的繁華景象。「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有船,紹興的水才有了魂魄,有了靈性,有了實實在在的生活氣質。

烏篷船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象徵紹興的文化符號烏篷船起源於吳越文化古都紹興,紹興位於浙江中北部,杭州灣南部。「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早在2000多年前的紹興出行以坐船為主。「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紹興河網密布,有「水鄉澤國」之稱。是典型的平原水網,風景區水域主要有古城河道、鑑湖、環城河、古運河、大環南河,全市水域面積達78333.3公頃。烏篷船應這裡的水運環境產生,船身低且狹窄,離水面近,與貢多拉相同,為適應河網和橋樑而設計。

沒有豪華巨輪的高大寬闊,也非獨木舟的原生原味,它一身黑衣,素素靜靜,卻在一個名為「紹興」的古老城市中飄蕩了上千年。它便是烏篷船,從過去盪到未來,盪進每一個紹興人的心中,更深深的盪進紹興,這座水鄉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以至於成為了一種象徵著水鄉紹興的文化符號,更對紹興的城市發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烏篷船——紹興的文化符號

1.歷史起源

在過去,紹興的烏篷船恃指那些用搖櫓的「梭飛」和「三明瓦」之類的船隻。這些船隻構造十分精緻,在船頭上,雕刻有似虎頭形象的動物「鷁」,其神態似在微笑,又有些可怖。

民間傳說,古越本是澤國,在塘閘未建之前,河流直通大海,「鷁」居海內,性嗜龍,龍見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頭上,使龍不敢作祟,行船可獲安全;船頭兩側,擺有兩個雕鑿獅子的石墩,最考究的還用白銅製作。前艙下船要走幾級扶梯,兩邊各有一塊擱板,可放東西。這裡鋪上板,就可搭成看戲台;在前艙和中艙之間,設有書畫小屏門,寫有「寒雨連江夜入吳」、「月落烏啼霜滿天」一類的詩句,畫有梅、蘭、竹、菊之類的圖案;靠中艙的兩側有「十景窗」,可擺書籍或糕點;後艙設有睡鋪和爐灶。紹興方言中對於「烏」的解釋,「烏」便是「黑」的意思,中國古人善於使用煙煤粉和桐油,將之攪拌塗在船身上,一漆黑色,烏篷船由此得名。

紹興水鄉景色迷人,舊時一些文人在船上或舞文弄墨,或行令猜拳,眼福、口福為之一飽。無論是結伴出遊還是獨乘一舟,烏篷船都不失為一種極好的交通工具。

2.現代變革

如今所稱的烏篷船多指用腳划行的烏篷小船——「腳划船」,這種腳劃小船一般是載客用的。船長一丈五尺左右,分作三個艙,中艙鋪上船板,再墊上蓆子,遊客一般面向船頭或船尾相向而坐,最多可坐四人,當然,遊客也可在疲勞時小臥一下;前艙最多可坐兩人,但一般不坐;後艙為船夫的「工作區」,也可放一些什物。遊客坐在烏篷小船上,既可觀賞一路風景,還可伸手船外,擊水嬉戲,十分愜意。即使躺臥船中,閉目凝思,靜聽船底的潺潺水聲,也讓人覺得別有趣味。由於它船體小,船身輕,行進快捷,富有特色,深受紹興人和各地遊客的喜愛。而隨著機動船的增多和公路交通的發展,「梭飛」、「三明瓦」等船種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在舟船領域的重要體現。

坐烏篷船旅遊已經是現在紹興旅遊的一大特色。 目前,穿梭在紹興城鄉各大景點之間的烏篷船大多是腳划船,船小可一人經營,靈活方便,有利於接客載人;乘腳划船游紹興,是目前紹興最時尚的一種旅遊方式,船在運河上行駛猶如一葉扁舟,船底常常墊一些草蓆,遊客上船後席地而坐,頭頂離頂篷僅有二、三十厘米,船尾坐一硝公,手腳並用,嫻熟自得。 烏篷船前進的動力來自躺公的雙腳。躺公的腳用力蹬槳,船就穩穩地前進了,「腳劃」的意思正妙在此,夾在峭公腋下划水的木槳是船舵,用它可以控制船的方向。

天氣比較暖和的日子裡,遊客們可以把雙手伸出船外,擱在左右的船舷上,有時還可以輕輕拍打水面,如鴨子嬉水狀。坐滿遊客的烏篷船 , 船身「吃水」較深,遊客的視線往往與船外的水面相差不多,乘這種船旅行,仿佛坐在平靜的水面上,當船在城裡行進時,眼前的高樓大廈與古樸的「八字」橋從身邊和頭頂「走」過,猶如在播放江南水鄉風光的慢鏡頭。每當遊船「漫步」在鄉間水道時,兩岸田埂與眼鼻接近,能不時聞到泥土和田間作物發出的芳香,使人心曠神怡。

3.文化背景

烏篷船是在有著獨特文化色彩的城市背景下誕生的水上交通工具,承載的美學價值渲染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東方文化,黑白交織下的中國詩畫中「橋如虹,水如空,一葉飄然煙雨中」。(出自陸游的《長相思》)烏篷船在東方的文化情景下,東方人喜山水風景,烏篷船也是文人筆墨意境中意向所在。形成人文景觀下的意象,意象產生的主要方式是興;「哀物感興」「事沿情而動心,理因物而多懷」「興」指的是自然風伍德感召而引起的情思。而構成意象的要素是風骨、意氣。所以水與船的空間藝術情境關係,在本質上是由人的「意」所決定的。「詩畫相合,尤其重要者,詩情畫意的融合。詩有詩之情長,畫有畫之意篤,將此詩與畫、情與意交織融攝在一起的是人心。但人心要有所依傍,才能有著落。」(借鑑《中華竹韻》中許江之序)

紹興之烏篷船之所以能夠成為紹興地域的一大文化符號,與眾多文章傳說是不可分割的。古有漢族民間傳說,雕刻上性嗜龍的鷁,行船可獲安全;而後眾多唐詩宋詞間也充斥著烏篷船的身影,有溫庭筠的「篷聲夜滴松江雨,菱葉秋傳鏡水風」,陸游的「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苹洲煙雨」等著名詩詞;近代更有魯迅先生筆下文章中多提到「文人的酒船」,「明瓦船」等,周作人先生的《烏篷船》一文更是讓烏篷船作為紹興的一大標誌為大眾所知曉。

如果說,千年以前,烏篷船的起源是水鄉環境的恩賜,是因為有了這江南流水,才會有烏篷的兩頭彎彎。人們為了更好地出行,發明了烏篷船,為了飲酒玩樂,使烏篷船變得更加完善。那麼在這個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在這個高速公路橫衝直撞的時代,我們仍然保存著紹興特有的水流,不為了速度和發展盲目拋棄原來的河道,卻應當有那小小烏篷的功勞。有了烏篷船的樸素典雅,便發展出人們對於水鄉之美更為深刻的體悟,人們開始重視河道,建設河道。在這個人有能力改變自然環境的時代,烏篷船的存在,是無時無刻不提醒人們城市根本的標誌。經歷無數悠久歲月和變遷,烏篷船幾經變革,也終於成為了水鄉紹興的文化標誌。


浙江省社科聯社科普及課題成果

課題名稱:大運河璀璨文明之舟船文化

負責人:陳煒

推薦單位: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