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七戰七捷:粟裕真正的成名戰,也是解放戰爭中首個大勝仗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發佈 2024-04-11T09:24:17.498730+00:00

粟裕大將是十大將軍之首,也是眾多軍迷心中的五個傑出的軍事家之一,相對於其他四名軍事家,粟裕的資歷是最淺的,在紅軍時期他擔任的最高職務是非主力團的軍團參謀長,而抗戰時期因大規模的戰役不多,未能顯現出其軍事才能,直到解放戰爭時期,粟裕顯示出在指揮方面的天才,也讓毛主席注意到他。

粟裕大將是十大將軍之首,也是眾多軍迷心中的五個傑出的軍事家(彭、林、劉、徐、粟)之一,相對於其他四名軍事家,粟裕的資歷是最淺的,在紅軍時期他擔任的最高職務是非主力團的軍團參謀長,而抗戰時期因大規模的戰役不多,未能顯現出其軍事才能,直到解放戰爭時期,粟裕顯示出在指揮方面的天才,也讓毛主席注意到他。

而真正讓他聲名鵲起的是解放戰爭初期的蘇中七戰七捷,一個半月時間以3萬多華野的主力消滅國軍五萬人,成為解放戰爭爆發後首次打勝仗,也可以說這一戰就是粟裕真正的成名戰,不得不說天才就是天才。

1946年1月10日,在《雙十協定》簽署後國共雙方又簽署了《停戰協議》,雙方約定在1月13日夜就各自位置停止軍事行動,但老蔣在下達停戰令的同時密令國軍搶占戰略要點,隨後不斷調動軍隊向解放區進攻。

1946年6月,自恃準備好的老蔣公開撕毀了停戰協定,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其中蘇中解放區位於整個解放區的東南前哨,與國民黨重鎮南京、上海隔江相望,面對咄咄逼人的國軍,毛主席深思熟慮,提出了「南線作戰」的策略,認為被動等待國軍進攻不如主動出擊,出擊點就是國民黨政府的核心區域以威懾南京。

1946年6月22日,毛主席要求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山東軍區野戰軍以及華中軍區野戰軍配合行動,其中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占領河南開封,山東軍區野戰軍占領徐州然後出擊津浦路,徐州—蚌埠段,逐步渡淮河向南進攻,至於華中軍區則負責對付江北的國軍,配合上面兩個軍區的行動。

當然毛主席還加了一句話「意見如何?望告知」,對於毛主席的意見,劉鄧和陳老總都表示同意,尤其是陳老總雄心萬丈,準備大幹一場,看到大家一致同意,毛主席還專門給華中分局發電,要求粟裕帶領蘇中野戰軍主力到淮南,攻占蚌埠到浦口間的鐵路,對於這一點,陳老總以及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和政委鄧子恢紛紛表示同意意見。

既然大家意見高度統一,剩下的就是執行了,就在大家準備出發的時候,粟裕表示自己有點別的想法,他的想法其他人不一樣,他想要在蘇中打一仗再說,為什麼要在蘇中打仗呢?粟裕是這樣考慮的:

1、 淮南地區人口僅130餘萬,現在奔赴淮南作戰,需要大量的糧食供給,加上民工的支前糧食消耗,每天就需要補充十萬斤的糧食,幾個月作戰下來,糧食耗費數目驚人,除了糧食之外,其他物資供應也不足,對於戰爭不利;

2、其次蘇中國軍有9個旅,一旦主力向淮南進攻,那麼留下的防守部隊很難牽制他們,極大可能被敵人占領,而且蘇中地區人口眾多,地富人稠,商業茂盛,不管糧食還是稅收都是支援戰爭的重大力量,不能落入敵手。

3.淮南不僅有國軍第五軍,還有整編七十四師一個旅,這兩支部隊都是國民黨軍的主力,兵力較強,而蘇中的敵軍相對來說比較弱。

為了說服其他人的支持,粟裕展開三寸不爛之舌,用了一天多時間說服其他領導,6月29日,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及粟裕聯名發電,要求是否考慮在蘇中打一仗然後向西進軍,看到這份電報,陳老總有點意見,他極力贊同毛主席的作戰計劃,否決提議,並且要求粟裕趕緊開動大軍,在7月中旬能發起攻擊。

而毛主席呢?看到粟裕突然的意見也是有些不滿的,畢竟自己的方案是自己提出的,也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而且就在行動的時候突然提出意見,但不滿歸不滿,毛主席開始很快冷靜下來仔細思考粟裕的內容,越看越覺得粟裕說的有道理,於是在6月30日的時候向陳老總表示粟裕的意見有點道理,希望陳老總給點意見。

看到毛主席的電報,陳老總也有點犯難,就在他仔細思考的時候國民黨軍卻沒有停下來,向各個解放區猛攻,形勢危急的時候毛主席迅速做出了決定,準備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然後轉到外線,這樣在政治上更為有利,畢竟當時國軍裝備精良,一些人對於戰事沒有信心,如果此時能打上一場勝仗,可以極大的壯大我軍的信心,至於誰來打,自然是提出意見的粟裕了。

對於這份重擔,其他人或許感到有壓力,但粟裕既然能提出意見,自然心中早有規劃,因此二話不說,直接準備開干。

至於作戰的對象,就是第一綏靖區司令長官的李默庵,而李默庵下面有12萬大軍,胸有成竹,在7月9日的時候就奔赴常州召開作戰會議,部署自己的作戰計劃

1、命令整編49師向北進攻如皋;

2、整編83師從泰興、宣家堡出發;

3、整編第99旅從靖江出發,合擊黃橋,成功後和整編49師會攻如皋;

4、整編25師一個旅從泰州出發,進攻姜堰,成功後會同前面部隊會攻海安;

5、其餘部隊在江邊作為預備隊。

在會議現場,負責進攻的國軍將領各個信心十足,畢竟武器精良,之前也沒和紅軍交過手不知道厲害,態度無比囂張,甚至叫囂一個團就可以打贏,flag立的可以,最終決定在7月13日發動進攻。

但很不巧,就在進攻前一天,負責調停的馬歇爾居然知道了國軍居然大舉進攻,一心想要維持和談的馬歇爾怎麼忍得住?直接一個電話就打的老蔣無話可說,至於這份絕密的作戰計劃怎麼泄露出去的?自然是我軍的情報人員了。

面對李默庵的12萬大軍,粟裕手上只有7縱和10縱共計3萬多人,實力上有著巨大的差距,但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粟裕早有準備,心中早有了計劃。

蘇中戰役第一捷:戰泰興、宣家堡

國軍進攻的目標就是如皋和海安,粟裕自然不會等著他們來,他要主動進攻,至於進攻的對象就是被國軍占據的泰興宣家堡,此時駐紮這裡的是國軍83師56團,他們從未想過我軍會主動進攻,因此占據這裡後放鬆了心態,又輕敵又懈怠,自然是出擊的好對象。

1946年7月10日午夜,粟裕宣布向泰興宣家堡進軍,當然進軍自然也被國軍知道,但他們沒放心上,認為國軍83師56團對付他們綽綽有餘,而李默庵也沒在意,以一句「嚴密監視」就該幹啥幹啥去了。

7月14日,粟裕手下的陶勇指揮1師4個團圍住宣家堡,其中8團擔任主攻,雖然是晚上發起進攻,但月色太亮,進攻被對面看得一清二楚,導致第一次進攻失敗。

就在陶勇準備思考如何進攻的時候,粟裕打電話來要求他投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陶勇立即轉變思路,將7團和9團調了上來在第二天晚上繼續發動進攻,三個團進攻駐守的一個團,而且攻擊對方防守最薄弱的地方,慌亂中,敵人派人過來支援這裡,結果被8團突破,兩面夾擊下,國軍的56團全部被殲。

就在陶勇進攻宣家堡的時候,王必成帶著6師進攻泰興,他安排三個團打援,另外三個團負責進攻,主攻泰興南門,而且在進攻開始前,主攻的48團就安排人化妝進入泰興偵查,摸清了敵人的部署和工事安排。

7月13日下午,我軍發動進攻,以炮火炸開敵人的城牆,隨後發動進攻,以20分鐘就占領突破口,迅速攻入南門,但負責進攻西門的18旅卻被阻攔在護城河外,隨後王必成要求入城的48團加大攻勢,策應18旅,最終以炮兵用迫擊炮將炸藥包發送到城牆上炸開城牆,成功攻入西門,而北門也順利被突破。

7月15日下午,泰興的城中只有200多人龜縮在城內慶雲寺,瘋狂的向李默庵求救,李默庵一聽泰興居然被攻破了,心裡一想,進攻的肯定是華野主力,那麼如皋和海安肯定沒有多少兵,立馬安排國軍49師師長王鐵漢進攻如皋,如皋一旦被占領,那麼我軍的根據地就沒了,不得不說李默庵的眼光真的毒辣。

李默庵想到的,粟裕自然也想到,在攻占泰興和宣家堡後,沒有立即休整,他命令陶勇和王必成帶著1師和6師快速行軍,在16日早晨必須趕到如皋南面。

蘇中戰役第二捷:戰如皋南

在李默庵眼裡,剛剛進攻泰興和宣家堡的華野肯定需要休息一下,但沒想到粟裕居然讓他們不休息,順便再來一個百里急行軍,這件事李默庵一無所知,就連9師師長王鐵漢也不知道,在王鐵漢眼裡,華野主力還在百里之外的泰興呢,7月17日,王鐵漢安排49師分兩路慢慢悠悠的向前推進。

但他沒想到,百里之外的華野已經來了,17日晚,粟裕集中4倍的兵力悄悄的包圍49師,於18日早上突然發動進攻,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49師的兩個團已經給滅了,王鐵漢在混亂中帶著一部分人跑到宋家橋準備死守。

王鐵漢雖然人數不多,但用的都是美械,投擲彈、重機槍、山炮等重武器,由於我軍缺乏重武器,幾乎毫無辦法突進去,王必成甚至集中了四個團衝鋒兩晚都沒能攻下,連續進攻下,戰士們非常疲勞,而且國軍也圍了上來,粟裕果斷下令停止轉斗,迅速轉移到海安附近休整,在我軍主力撤退後,國軍順便占領了如皋。

這一戰雖然未能徹底擊潰49師,在付出了5000人的傷亡下殲滅國軍近萬人,俘虜6000多人。

蘇中戰役第三捷:戰海安

李默庵挨打兩次後損失慘重不得不另眼看待,但由於不知道華野主力在哪裡,為了避免部隊落單被各個擊破,於是命令進攻部隊全部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重兵集團緩慢向海安推方向推進,海安可以說蘇中解放區的中心城市,也是解放區的錢袋子,一旦丟了勢必影響巨大。

然而粟裕剛經過兩次戰役,部隊消耗不少且疲憊不堪,暫時沒有能力和國軍開戰,面對步步緊逼的國軍,粟裕不得不向陳老總和淮南的張鼎丞求援,要求在淮南的皮定鈞5旅調到蘇中參戰,此時正值國軍全面進攻狀態,各個解放區壓力倍增,陳老總也沒辦法分兵,甚至想要將粟裕調動山東去。

從帳面上看,兵少的海安明顯無法守住,粟裕也沒打算堅守,但放棄海安責任太大,他不敢一個人決定,於是不眠不休的趕了300多里來到海安與大家一起商量,最終決定放棄海安打運動戰。

而毛主席自然也知道海安明顯守不住,同時為了增加大家的信心,在7月20日的時候寫了一篇《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文章,說與老蔣的戰鬥是長期的,暫時放棄部分城市是正常的,運動戰是我們擅長的,因此不要為了一個城市而硬拼,這就是日後毛主席存人失地和失地存人的思想

雖然大家都同意放棄海安,但就這麼撤出明顯不是粟裕風格,於是他命令剛組建的7縱堅守一段時間,7縱中很多都是國軍的俘虜,人數不多,戰鬥力明顯不如陶勇的1師還有王必成的6師,但他們以3000人堅守海安四天四夜,消滅國軍3000多人,硬生生把放棄海安的過程打出了蘇中戰役的第三捷

蘇中戰役第四捷:戰李堡

由於我軍主動放棄海安,1946年8月3日,國軍占領海安後立馬發電報,不斷吹噓戰果,什麼消滅了華野三萬人,什麼氣勢恢宏之類的,李默庵居然也相信了,至於撤出的華野主力其實在海安東北的一個小村子裡休整,整整半個月,在海安城裡的國軍居然沒發現。

在休整的日子裡,粟裕也沒閒著,不斷給大家開總結會,總結戰鬥經驗以及日後的改進等等,為後面的戰鬥做準備。

雖然粟裕留在蘇中戰鬥,但其他解放區依舊執行毛主席之前的策略,山東野戰軍在陳老總和宋時輪的帶領下已經到達了泗縣附近與駐紮這裡的桂軍進行戰鬥,為了確保戰鬥的勝利,陳老總再一次提出要求粟裕西調的要求。

陳老總的命令沒問題,但關鍵粟裕在蘇中接連打了幾場漂亮的戰役消滅了大量敵軍,士氣正旺,猶豫不決的時候,毛主席專門給粟裕發電,問他能否在一個月內在殲敵人兩個旅,接到電報後,粟裕表示如果將皮定鈞的5旅調來蘇中,殲滅兩個旅是沒問題的

一方面粟裕只有3萬人,敵人在蘇中還有10萬人,兵力差距的確很大,打不打的贏很難說,一方面陳老總面對裝備精良的國軍,雖然有5萬人,但也不好說,不管調不調粟裕或者皮定鈞其實都挺矛盾的,毛主席思考了許久,決定讓粟裕再打一仗,不管輸贏,打完了就去支援陳老總。

還沒等毛主席和陳老總商量完畢,粟裕發電報說有了戰機,等打完了再匯報,至於戰機就是來源於國軍的分兵,本來國軍匯在一處,人多武器多,肯定打不過,但國軍在攻打海安的時候發現只有3000人的7縱,沒有王必成和陶勇的部隊,他們誤以為這兩支部隊被打殘了,既然如此,不如分兵占領其他地方吧。

在粟裕的觀察中,發現國軍在李堡鎮幾乎沒有防禦,而且非常懈怠,那麼這就是突破口,8月10日晚,粟裕命令陶勇帶著1師慢慢接近,隨後在晚上10點發動進攻,打的國軍猝不及防的,一下子就殲滅兩個團。

聽到槍聲後,國軍新7旅旅長黃伯光立即帶領一個團前來支援,準備來個夾擊,但沒想到李堡鎮內的國軍已經被打沒了,更要命的時候他的必經之路還埋伏著王必成的6師,就這麼一頭鑽進了埋伏圈,不到一晝夜,國軍被消滅近萬人,俘虜5000多人,而我軍傷亡不到1000,打了一個漂亮的戰鬥,可惜黃伯光跑路了。

蘇中戰役第五捷:戰林垶、丁堰

李堡戰勝後,陳老總也看出粟裕在蘇中表現不俗,提出繼續讓粟裕在蘇中打,不必忙於西調,而毛主席更加興奮,高興之餘要求粟裕繼續利用蘇中的條件,後面一個月內在打兩三個勝仗,如果殲滅敵人兩三個旅就更好了

有人歡喜有人愁,國軍攻占海安說消滅了華野主力,但主力卻又來了,還殲滅國軍三個團,連李默庵都百思不得其解,於是要求國軍堅守陣地,不要隨便進攻,但不進攻就不被打嗎?在粟裕眼裡,堅守陣地的國軍處處都是破綻。

借著士氣,粟裕甚至提出南下攻打南通和海門兩個城市,鑽入敵人的肚子裡打,但毛主席此時卻異常的清醒,畢竟我軍沒有重武器,攻打城市很吃虧,因此他同意粟裕南下,但不必攻打城市。

粟裕對於毛主席的要求自然心領神會,城市打不動,據點一點問題都沒有,因此在了解敵軍的駐防情報後立馬發現了國軍的薄弱點,這就是位於交通要道的林垶和丁堰,這也是連接如皋和南通公路的重要據點,只要隔斷這裡的交通,將會給城裡的國軍製造極大的麻煩,而且駐守這裡的只有國軍的保安團等戰鬥力明顯不行的武裝。

雖然敵人戰鬥力不行,但粟裕還是認真對待,他命令陶勇帶領1師打丁堰,王必成帶領6師打林垶,然而安排游擊隊在南通和海安城外放槍,嚇唬駐紮這裡的國軍主力讓他們不敢輕易出來增援,沒了支援,這些保安團僅一晝夜就被消滅了。

蘇中戰役第六捷:邵伯保衛戰

邵伯是揚州北面的一個鎮,也是蘇中解放區的南大門,這裡位於大運河附近,來來往往的貨船很多,也是蘇中解放區稅收的來源之一,就在粟裕攻打林垶、丁堰的時候,駐紮在揚州的國軍立馬派25師攻打這裡。


更要命的是邵伯這裡只有以民兵為主的十縱駐守,畢竟主力都被粟裕帶走去打李默庵了,兵力不足,無法派更多的兵駐守,但十縱的長官是鄂豫皖的老紅軍常玉清,戰鬥經驗豐富,在主力出征的時候他知道這裡薄弱,於是在運河堤上修建了很多碉堡,就是等著國軍上門。

8月23日,國軍第25師前來進攻,在眾多重武器進攻的情況,接連打了5天,愣是沒能拿下這裡,主要是國軍不知變通,強攻防禦最強的碉堡,而且常玉清都是把主力投入到這裡,只要國軍迂迴包抄,其他薄弱的地方大概率被攻破,但他們就沒想到,頭鐵連續進攻五天,在付出2000多人傷亡後被迫撤退,硬生生的送來一場勝利。

蘇中戰役第七捷:黃橋之戰

邵伯保衛戰自然被粟裕關注著,此時如果救援邵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帶領主力衝過去,但這個辦法明顯不太行,剛剛打完一戰,日夜兼程趕過去,人馬都很疲憊,勝負難料,因此粟裕想了之後準備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既然國軍進攻邵伯,那麼我們就進攻黃橋,逼迫國軍撤退前來救援。

首先粟裕放出情報說準備偷襲如皋,這讓李默庵急的不行,立馬命令駐守黃橋的國軍99旅出動向如皋增援,國軍99旅前腳剛走,粟裕就得到了情報,準備在路上給他們一個遭遇戰。

8月25日,國軍99旅與王必成的第6師遭遇,雙方就地構築陣地準備開戰,其中王必成派少部分人走在前面冒充主力,剩下的部隊分成三部分,分別進攻國軍兩側和後方,將99旅團團圍住,被包圍的99旅突圍不成,立馬向李默庵求救,李默庵二話不說立馬派如皋的國軍前去增援。

粟裕早就料到李默庵的計劃,讓陶勇帶著1師堵在國軍增援的必經之路上,也來了一場遭遇戰,但國軍裝備精良,雖然慌亂但戰鬥力頑強,雙方打了一整夜都沒分出勝負,看到雙方僵持,粟裕果斷命令1師的1旅加入6師,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共同圍殲被包圍的國軍99旅。

僅僅兩個小時,國軍99旅就被殲滅,也沒來得及休整,打完後的6師和1旅立馬趕回來加入1師與國軍戰鬥,經過一個晚上的戰鬥,殲滅國軍一個半旅,僅僅一天兩夜,我軍就消滅國軍兩個半旅1.1萬人,俘虜3800餘名國軍,引起敵軍的恐慌,黃橋的國軍更是直接投降,順利解放了黃橋,至此蘇中戰役結束。

粟裕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內以3萬華野的主力殲敵六個旅共50000多人,一舉粉碎了國民黨政府占領蘇中解放區的戰略企圖,七次戰役有主動進攻、有戰略防禦、有野外遭遇戰、有攻堅戰、有長途奔襲、也有以逸待勞,粟裕始終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也是解放戰爭前兩個月中打得最早也最成功的戰役,也讓毛主席發現粟裕這個戰爭天才。

雖然蘇中戰役和後面的大戰役相比規模不算很大,但卻是解放戰爭爆發後首個打勝仗,意義非常重大,也是粟裕的成名戰,充分展示了粟裕的軍事才能,也一舉奠定了他在華東解放區的軍事地位,粟裕後來的很多指揮其實都源於蘇中戰役,且表現越來越精彩,最終在淮海戰場上給老蔣來了致命一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