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天問晨曦 發佈 2024-04-11T12:38:36.238111+00:00

齊桓公(?—前643) 名小白,齊國君主,在其相管仲的輔佐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管仲(?—前645) 名夷吾,字仲,又稱管叔、管敬仲,齊桓公稱其為仲父,潁上(潁水之濱)人,他的祖先是周的同姓管國的後裔。管仲自幼貧困,但聰明好學,通詩書,懂禮儀,會駕車,善射箭。

齊桓公(?—前643) 名小白,齊國君主,在其相管仲的輔佐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管仲(?—前645) 名夷吾,字仲,又稱管叔、管敬仲,齊桓公稱其為仲父,潁上(潁水之濱)人,他的祖先是周的同姓管國的後裔。管仲自幼貧困,但聰明好學,通詩書,懂禮儀,會駕車,善射箭。鮑叔牙與管仲一直是最要好的朋友。年輕時,兩人到南陽經商,在分錢時,管仲總要多拿一些。鮑叔牙知道他要贍養老母,家裡很窮,不認為他是貪心。管仲與鮑叔牙一起去打仗,參戰三次,逃跑三次。鮑叔牙不認為他怯懦,知道他要活著供養老母。管仲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罷職,鮑叔牙不認為他無能,而說他是沒有遇到機會。管仲感動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齊襄公時,鮑叔牙和管仲分別任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的師傅。齊襄公荒淫暴虐,國政混亂。管、鮑二人預感到齊國將發生大亂,於是,管仲和召忽保護公子糾避難魯國,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國。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國君。次年春,齊雍稟殺公孫無知,一時齊國無君,一片混亂。齊正卿高傒自幼與公子小白相好,馬上派人送信請公子小白回國繼位。魯莊公聽到公孫無知被殺的消息,決定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繼位,先派管仲帶兵去堵截自莒往齊的道路,防備公子小白捷足先登。

管仲趕到目的地時,公子小白一行正乘車自莒飛馳而來,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帶鉤,公子小白佯裝中箭倒下。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死,派人飛馬去魯報捷。魯莊公認為大局已定,帶了軍隊,姍姍而行,用了六天時間,才將公子糾送到齊國邊境。這時,公子小白已經趕到臨淄,在高氏和國氏的擁戴下繼位,為齊桓公,並派兵到邊境迎擊魯軍。雙方的軍隊在乾時遭遇,魯軍大敗,莊公丟棄兵車,乘輕車逃回魯國。秦子、梁子打著莊公的旗號誘騙齊軍,被齊軍俘虜。

鮑叔牙親自帶兵出境,向魯國進攻,並派人送給魯莊公一封信,信中寫道:「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心殺他,請魯國將他殺了。召忽和管仲是齊君的仇人,請將他倆交來,斫成肉泥。否則,我軍將要包圍魯國!」魯莊公不得不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自請送回齊國就死。管仲被用囚車送至邊境,他的老友鮑叔牙在那裡迎接,當即為他解除桎梏,帶去齋沐,然後受齊桓公召見。

原來,齊桓公即位以後很想將管仲殺死,以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勸阻道:「君上如果只求治理齊國,有高傒和鮑叔牙就足夠了。君上如果想創霸主之業,非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國,哪國就會強盛,機不可失!」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意見,假稱要殺仇人,將管仲召回齊國,並立即召見,與其商談成就霸主之業的辦法,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主持國政。不久,就拜為國相,位在鮑叔牙、隰朋、高傒三大夫之上。

管仲認為政事的根本在順民心,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因而,他推行政事,總是從齊國的實際出發,儘量和民眾的好惡保持一致,在整飭舊法的基礎上,對各項制度加以改進和創新,使其簡單易行,而最終達到通貨積財、富國強兵的目的。

管仲和齊桓公的改革首先從發展農業和工商業幵始。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根據私田大量出現的實際,他在繼續維持井田疇均的同時,對私田「相地而衰征」,就是丈量土地,依據其肥瘠和排灌條件,確定不同的賦稅等級,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針對齊國偏處海濱,多山少田,從太公開始,就注意發展魚鹽之利和鼓勵女紅(紡織刺繡)的實際,他在山澤設三虞官和三衡官進行管理,以促進漁鹽業的繼續發展。讓工匠們居住一起,以便其切磋手藝,提高技術,出售產品。鼓勵商人們根據民眾的需要和本地貨源的豐歉,到各地以有易無,買賤賣貴,獲取贏利。還特別在齊國東部邊境的東萊,設置與境外進行魚鹽貿易的關市,並鼓勵商人們向各國販賣毛皮、繒帛和賞玩之物,而不徵收關稅。為了方便商品流通,設鐵官鑄造錢幣,設輕重九府,收散糧食和各種物品,控制物價。

在政事方面,對居民實行國野分治的辦法,國都及城郊為國,其他地方為鄙野。在國中設置二十一鄉,包括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每五家為一軌,設軌長;每十軌為一里,設里司;每四里為一連,設連長;每十連為一鄉,設良人。根據三類鄉的劃分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稱為三官,由三位宰臣分別主持。鄙野的居民,以三十家為一邑,設邑司;十邑為一卒,設卒帥;十卒為一鄉,設鄉帥;三鄉為一縣,設縣帥;十縣為一屬,設大夫。全國共計五屬,設五大夫分別治理。明確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掌,罪獄由屬大夫判理,劃分田界由縣帥負責,一般政事由鄉帥處理。要求他們各自負責自己的事務,不許出現邪辟懈怠、荒廢政事的情況。每年正月,五屬大夫朝見桓公,向其述職。桓公根據其政績進行獎懲。

在軍事方面,實行地方行政組織和兵制合一的制度。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兵役,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軌組成一伍,由軌長率領;每里五十人為一小戎,由里司率領;每連二百人為卒,由連長率領;每鄉二千人為一旅,由良人率領;五鄉一萬人,為一軍。十五鄉士卒共組建三軍,分別由齊桓公、國子和高子統帥。兵民合一,農閒時以圍獵的方法進行訓練,有戰事時出征,戰鬥力很強,國家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為了解決兵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贖罪。犯重罪的用犀甲和一支戟贖,犯輕罪的用飾以繡革的盾和一支戟贖,犯小罪的以金贖,訴訟成功的交一束箭的費用。交來的美金(銅)用以鑄兵器,交來的惡金(鐵)用以鑄農具。由此,齊國的甲冑兵器都充實起來。

經過這些改革,齊的國力日益強盛,社會日漸安定。然後就將精力用於對外,謀求對諸侯發號施令。

桓公和管仲採取的主要措施是親鄰國,樹威望,征淫亂,立信譽。齊國致力於與魯國修好,將以前侵占的棠、潛二邑還給魯國,使其成為南邊的屏障。致力於與衛國友好,將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還給衛國,使其成為西邊的屏障。致力於與燕國友好,將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二邑還給燕國,使其成為北邊的屏障。歸還了三國的舊邑以後,齊國恢復了舊日的疆界,南至泰山北麓,西到濟水,北到大河,東到紀[插圖]。宋國一直是齊的盟友,曾兩次參與對魯的戰役。

桓公四年(前682),宋國發生內亂,宋閔公被殺,靠曹國的幫助,才立了宋桓公。次年春,齊桓公召集宋、陳、蔡、邾四君在北杏舉行盟會,齊桓公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來,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又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周僖王的名義,糾結諸侯之兵伐宋,迫使宋國與其媾和,樹立了齊在諸侯國中的威望。對於那些邪辟昏亂的諸侯,齊桓公也出兵征討,滅了郯、譚、遂等一些不馴服的小國。

桓公十四年(前672),陳國發生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逃到齊國,齊桓公對他極為禮遇,要以他為卿,陳完辭讓,就任工正。齊桓公的女兒哀姜(《史記》說是妹妹,但年齡不對)是魯閔公的母親,與魯公子慶父淫亂。桓公二十六年(前660),慶父殺了閔公,哀姜還欲立慶父為君,魯人另立僖公為君。齊桓公召回哀姜,將其殺死。

當時,北方的戎狄和南方的楚國(稱荊蠻)是周王室和各中原諸侯國的威脅,管仲和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作為創立霸業的大旗。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燕,燕向齊求救。齊桓公親自率兵前往,將山戎打敗,一直追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將桓公送入齊國境內,齊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互相送別不能出境,我不能無禮於燕。」於是將燕莊公所到之處的齊國土地割給了燕,並叮囑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納貢。諸侯們聽說這件事,都為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正義行動所感動,紛紛前來歸附。桓公二十八年(前658),狄人侵擾衛國,衛文公向齊求援。齊桓公率諸侯之兵制止了狄人的侵擾,為衛國築楚丘城。

當齊桓公忙於對付北方的戎狄時,南方的楚國乘機向北發展,連年攻鄭。桓公三十年(前656),齊桓公會合魯、宋、陳、衛、鄭、許、曹共八國之師,首先討伐楚的盟國蔡,蔡人反叛其君。齊桓公乘勝前往伐楚,楚成王興師迎戰,問道:「貴軍何故來到我國?」管仲回答說:「當年召康公給了我先君太公討伐諸侯、夾輔周室的權力。你楚國不再進貢包茅,使周王沒有祭祀時縮酒的東西,所以來譴責。昭王當年南征再沒有回周,所以來詢問。」楚王說:「不進貢是寡人的罪過。至於昭王出巡不回,你去問漢水吧!」由於雙方實力相當,最後講和而去。

這一系列的行動極大地提高了齊國在諸侯中的威望,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齊桓公以盟主身份召集諸侯到葵丘(今河南蘭考東)會盟,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君主都來赴會,連周襄王也派周公參加,並給齊桓公賜胙(祭廟肉)、彤弓矢、大路(諸侯朝服之車),稱其為伯舅,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這一年,晉國發生爭奪君位的混亂,齊桓公前往征討,與秦國一起立晉惠公。桓公三十七年(前649),周襄王的弟弟太叔帶與戎狄合謀伐周,齊桓公派管仲帶兵於次年將戎狄打敗,安定了王室。襄王要以上卿之禮宴請管仲,管仲辭謝,終於以下卿禮宴管仲。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病逝。臨死前,齊桓公問他:「大臣們誰可為國相?」管仲答道:「沒有人比國君更了解大臣的了。」桓公又問:「易牙如何?」管仲答道:「這個人殺了自己的兒子來取悅國君,不合人情,不行!」又問:「開方如何?」「這個人背棄親人來討好國君,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民眾。」又問:「豎刁如何?」「這個人殘毀了自己的身體來討好國君,不合人情,難以親愛別人。」

齊桓公不聽管仲的意見,終於重用易牙等三人。兩年後,齊桓公生病,在易牙、豎刁等人的支持下,桓公的五個兒子與太子昭爭立,用軍隊將桓公包圍於一室。桓公饑渴難忍,於四十三年(前643)十月七日在羞憤中自殺。公子們的軍隊互相攻打,無人替桓公收屍。屍體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屍蟲滿屋都從窗戶中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將桓公收斂。

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在歷史上傳為佳話。而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更是春秋歷史上的一大盛事。齊桓公之所以能稱霸諸侯,國力強盛,親睦鄰國,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很重要的。但最根本的,在於其尊王攘夷的行動。從文化學的角度說,春秋是中國多元文化不斷發育的時代。而中原文化與戎狄文化、荊楚文化的交流和衝突,則是其中的關鍵。尊王攘夷,打著尊奉周天子的旗號,制止戎狄和荊楚對中原的侵襲,儼然成了維護中原文化的化身,當然能得到從天子到大小諸侯的擁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