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孫仲謀的名字裡居然藏著這樣一個秘密

非正經野史 發佈 2024-04-11T15:03:28.848601+00:00

你知道古代兄弟排行是怎麼稱呼的嗎?可不是像你想的張老三、李老四這樣。這些排行稱謂不僅可以代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也能區分正室和側室等身份差異。古人的排行叫伯、仲、叔、季,這四個字最早出自於《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用來指代諸侯的各個兄弟。

你知道古代兄弟排行是怎麼稱呼的嗎?可不是像你想的張老三、李老四這樣。這些排行稱謂不僅可以代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也能區分正室和側室等身份差異。古人的排行叫伯、仲、叔、季,這四個字最早出自於《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用來指代諸侯的各個兄弟。

伯仲叔季分別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么。伯,長也;仲,中也;叔,少也;季,幼也。「伯仲」兩字經常連用,表示相差不多、難分高下,我們經常能聽到成語「不相伯仲、伯仲之間」,就是表達水平相當的意思。古人經常直接在名字裡帶這幾個字來表明自己的排行,《論語·微子》:「周有八士:伯達、伯叔、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外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因亡國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的伯夷、叔齊,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等等。

三國時期這樣取名字的有很多,比如司馬懿,字仲達。仲達表明他在兄弟里排第二,他們其他幾兄弟分別是長兄:司馬朗,字伯達;三弟:司馬孚,字叔達;四弟:司馬馗,字季達。

孫堅給四個兒子取名: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

有人看伯仲叔季就四個字,想著要是五兄弟、六兄弟要怎麼辦呢?若是兄弟超過四個,那麼伯、仲、季仍是老大、老二和老么,這三個都是只有一個的,是固定位置,剩下的都叫叔。例如周文王有十個兒子,根據《詩傳》中記載的名字分別是:伯邑考,武王發,周公旦,管叔鮮,蔡叔鐸,成叔處,霍叔武,康叔封,南季載。叔前面的管、蔡、霍、成、康、南,都是采邑,就是封給他們的地名,管叔鮮應該叫叔鮮,分封在管這個地方。古時候習慣將封地名放在名字前,比如秦國變法的商鞅,姓衛名鞅,封在商這個地方,所以史書里的記載是商鞅。伯邑考和周公旦為什麼跟其他的不一樣呢?伯邑考的名字其實是考,伯是排行,邑表示官職;同理周公旦的名字是旦,封在周這個地方,公是爵位,周公旦也叫叔旦。

當然這樣排行的問題在於你不知道生到哪個兒子會停下來,到時候前面的名字已經取好了,那怎麼辦呢?例子就是三國時期夏侯淵的七個兒子:長子夏侯衡,字伯權;次子夏侯覇,字仲權;三子夏侯稱,字叔權;四子夏侯威,字季權。到這伯仲叔季都用完了,結果後面又生了3個兒子,只要依次再叫:五子夏侯榮,字幼權,六子夏侯恵,字稚權,七子夏侯和,字義權。「幼」和「稚」還能多少說是順著往下走的,到後面估計是實在沒辦法了,就取了個義字。

伯有時候也可以用孟,有一種說法是嫡長子叫伯,庶長子叫孟或者長女叫孟。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其實孟姜女並不是姓孟,而是姓姜,是姜家最大的女兒,所以叫孟姜。

為何會用孟仲叔季這四個字來稱呼呢,按古人的說法是取相於天,參照的是四季的叫法,農曆一年分十二個月,依次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每個季度都是孟、仲、季這樣叫的,對應到人的排行上就分別是孟——老大,仲——老二,季——老么,加一個叔代表剩下中間的所有人,叔代表年少,比老大老二小,但又不是最小的就叫叔。當然如果本身就只有兄弟三個,那第三個就叫季。比如漢高祖劉邦排行老三,但是他最小,後面沒有其他兄弟了,所以就以季為字,叫劉季,他當了皇帝以後,曾經得意洋洋地對父親說:「今某業之所就,孰與仲多。」意思是老爹你看現在我和老二比誰更牛呢。

雖然現在已經很少使用這種方式來取名字,但它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們去了解和銘記。如果按照這種取名方式,我在家排行老三,再從名字中取一個字,應該叫做季韜。

你用這種方式來給自己取名字的話應該叫啥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