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M2,為何是GDP的2.2倍?兩者之間,究竟有何差異?

南生今世說 發佈 2024-04-11T15:34:26.082725+00:00

在《已科普多次,為何總有人將M2包裝成「國家發行貨幣」,誤導網友?》一文中,南生引用我國央行公開的數據指出:截止到2022年12月底,國家發行的貨幣餘額數值約為11萬億元(如下圖)。

在《已科普多次,為何總有人將M2包裝成「國家發行貨幣」,誤導網友?》一文中,南生引用我國央行公開的數據指出:截止到2022年12月底,國家發行的貨幣餘額數值約為11萬億元(如下圖)。

再次強調,M2不等同於國家發行的貨幣

與266萬多億元的M2餘額相比,央行發行的貨幣,只是其中的零頭罷了。M2(廣義貨幣)核心構成是「包括工行、建行、農行在內的各種商業銀行,將我們的存款反反覆覆地放貸出去形成的」。

央行指出,截止到2022年年底,我國人民幣存款餘額提升至258.5萬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也上漲至213.99萬億元(如下圖)——M2不斷上漲的背後,是數額龐大的各類型貸款餘額。

網友們,M2(廣義貨幣)指的是存放在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以及活期、定期和其他各類型的存款。

無論是個人、企業、機構或是其他單位,從銀行裡面獲得的貸款,如果取現了,放在家中的保險柜里,會納入M2統計範疇中。

如果不取現,放在自己的銀行帳號里,這屬於存款,需要納入M2體系;若用來消費、投資或是作為薪酬發給員工了,這會變成其他人的存款或現金儲備,還是在M2計算範疇中。

統計M2這個指標時,不會剔除推動存款餘額不斷創新高背後的那個「貸款」。僅強調由存款上漲「帶動M2創新高」,卻忽視背後貸款餘額也創新高,這顯然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易誤導他人。

需要記住:推動M2上漲的核心動能,不是央行啟動了印鈔機,發行了多麼龐大的貨幣。而是商業銀行將一部分人、企業或單位的存款,反覆貸款給其他人、企業或單位,派生出來的天量貨幣。

有網友說:他不關心M2是什麼,只關心為何比GDP高

近年來,南生多次撰文指出M2與貨幣發行之間的差異,希望大家不要被某些人或媒體誤導。但有一些網友卻表示:他們不關心M2到底是不是國家發行的貨幣,只關心M2總額為什麼比GDP高很多。

錢多了,難道不是在超發嗎?這是一個好問題,是本文需要解答的核心主旨,我們先看一組數據:2022年我國GDP略微超過121萬億元(如下圖),M2餘額為266.43萬億元,是GDP的2.2倍。

2022年,我國M2同比增長率為11.8%。但我國經濟實際增長率只有3%,納入通脹因素後的名義增長率為5.3%——無論是上文提到金額數量,還是增長力度,都是M2遠遠走在了GDP之前。

我國M2比GDP高很多,原因究竟啥,兩者有何差異?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GDP(國內生產總值)是當年、當季的經濟發展成果,而M2卻是多年來的累積數值。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您一年時間內掙的錢,與您多年來的財富積攢數量不一致,這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其次是看兩者的構成差異。從支出法角度來看,GDP由投資、消費、淨出口組成。我們把自己手中的錢,拿出來消費,投資再生產,這會推動GDP上漲。

但如果只是儲蓄起來,不流通起來——不論是現金,還是存放在銀行,這只會推動M2上漲,不會拉高GDP。

2022年就是如此,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居民消費低迷,多家企業經營困難,哪有餘力和膽量用來擴大投資呢?結果就是:在2022年,我國人民幣存款餘額達到258.5萬億元,新增26.26萬億元,創新高。

第三,統計範圍有差異。GDP體現的是當年或當季的生產行為,不統計包括二手房、二手車在內的二手物品交易。但這些交易離不開貨幣啊,離不開各種貸款行為,離不開融資渠道啊。

還有包括土地流轉、債市等在內的金融部分,只是「資產的轉移,不是生產行為」,不納入GDP核算體系中,但卻能抬高M2。

第四,M2高企是我國先行金融市場特點所決定的。與美歐不同,商業銀行仍是我國融資的主流渠道,只要這個特點不發生根本性改變,那銀行就會不斷地將存款,放貸出去,形成新的存款,然後再放貸……

這就是貨幣乘數,由此派生出越來越多的貨幣供應量。試想一下,若干年後,股市、債市等金融市場繁盛,我國融資渠道改變,M2漲幅必然縮減,與GDP的差額也會越來越小。本文由南生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關鍵字: